很多餐饮老板都期望自己的餐店能够有一句口口相传的广告语,而且能一用多年。
我认为,通常人们能够记住的广告语有两种:第一种是口语传播型。人们能够不假思索地念出来,但这种广告语,很多都会为了押韵顺口,而牺牲掉大量关键信息。
第二种是心智占领型。消费者当下不一定能记住,但会记住广告语里某个词语,从而记住了这个品牌的关键词。在这两者之间,心智占领型的广告语,无疑更适合餐饮品牌,更具实用性。因为在当下餐饮飞速迭代的时代,广告语能不能帮助品牌捕获到流量,抓取到目标消费者到店消费,这才是关键。
下面我从三个维度,来拆解餐饮广告语到底是什么,以及餐饮老板该如何思考并推出自己品牌的广告语。
我的广告语理念是,不追求能用100年的广告语。能在品牌某一阶段完成使命,建立心智或带来流量,为后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便是一则优秀的广告语。
广告语一定要避免的是上来就写,一开始就陷入了文字游戏的汪洋大海当中。首先要做的是品牌和品类的阶段性评估,以及面向的人群、产品分析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以茶饮品牌“7分甜”为例,随着品牌发展规模的持续壮大,在几年时间里, 它经历了广告语的多次迭代。
“7分甜”是个很好的名字,但缺点可能是消费者不知道它卖什么,而且在当时市场端水果茶产品的供给也不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了第一代广告语:“ 杨枝甘露更好喝。”——以杨枝甘露为核心单品尖刀突破,与众多茶饮品牌做竞争,直截了当地表明杨枝甘露是更好喝的饮品。
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已经尝试了杨枝甘露这个产品,引发了杨枝甘露的大流行,茶饮行业开始迅速跟进这个产品,纷纷推出了自家的杨枝甘露。但在他们的产品线中,杨枝甘露并非真正的战略产品,故而7 分甜则需要持续对杨枝甘露进行战略性巩固,这样就有了
第二代广告语:“杨枝甘露,就喝7分甜。”仍然采用指令型的话术,让杨枝甘露直接和7分甜划等号。随着门店布局密度完成,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了7分甜,人们会把杨枝甘露等同于7分甜,这时候的品牌力已经显著成长,而且产品线覆盖到全茶饮线,所以有了第三代广告语:“7分甜更好喝。”这版广告语继承了第一代的广告语形式,并且加入了7分甜的品牌名。
随着消费品市场注重健康的大势汹汹,越来越多品牌投入健康饮品的怀抱,所以这个阶段的重心,打出健康牌,通过一个主张特性来强化品牌力,以覆盖更大的客群。于是到了这一再增长阶段,第四代广告语是:“好喝,更健康。”
纵观7分甜的广告语发展路径,每一阶段的叙述都有所不同,但有两点是始终没变的:第一是在产品上永远坚持杨枝甘露不动摇,第二是“7分甜是更好喝的饮品”这一理念。
客户对于广告语的第一要求,可能是朗朗上口好传播,所以很多人都会追求押韵。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广告语有没有交易价值?这句话能不能帮助你促成交易?
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的广告语案例来做分析。
鱼你在一起:一碗酸菜鱼,能干三碗饭。
这话一出,消费者一下子就可以感受到,这鱼是真的下饭啊。其实是跟时代背景有关,因为当时的酸菜鱼都是正餐,市场上还没有快餐酸菜鱼。所以最主要宣传的一定是它的配饭价值——今天我要吃饭,我会首先想到这个品牌。
墨茉点心局:现烤麻薯,就吃墨茉。
墨茉是个年轻人的点心品牌,如果只是游离在华丽的包材和时尚的设计之中,那可能红火不了太久。所以墨茉一开始就植入了麻薯这个产品心智,而且形成多系列现烤出品。在长沙排队买墨茉的麻薯,形成了一道风景线。这款产品也定义了年轻人的点心第一选择,买了就吃,经常能吃,分享着吃。
稻田里面包与牛奶:吃现烤面包,喝新鲜牛奶。
光看字面上,面包和牛奶没什么稀奇,哪里都能买到。这个品牌在上海疫情期间火了,仅仅是因为切中了人们的心智。两大超级刚需连接在了一起,吃喝两个动作完美结合,产生了巨大的交易价值。你看,面包与牛奶,我们平常不就是这么吃的么?
张拉拉兰州手撕牛肉面:“牛肉要手撕,拉面更好吃。”
上海的一轮兰州拉面热,让多个品牌迅速完成了布局和对顾客的教育。顾客认为,现在吃兰州拉面要去商场吃了,所以在拉面赛道已经白热化的情况下,张拉拉打出手撕牛肉的特性,与传统片状牛肉做出区隔,成功占据了一个特性。
有家酸菜鱼:吃活鱼,选有家。
酸菜鱼一开始都是活鱼现杀的,后来供应链成熟,渐渐地很多品牌要么快餐化了,要么使用无刺鱼,要么提前片好,活鱼现杀这种麻烦的模式已少有。而有家这个时候仍然坚守这种出品模式,传递了一个信息:虽然出餐慢、流程复杂,但为了顾客能够吃到更新鲜的味道,有家在这个行业始终坚守着。
味舵主重庆火锅:锅底不改良,涮肉就是香。
品牌的核心优势是锅底更好,但怎么体现出来呢?火锅经历了很多次的迭代,从涮肥牛到吃毛肚等下水,再到现在吃肉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
我们认为,广告语应当和主力商品有紧密关联,涮肉更香,很好地诠释了锅底的品质。
四叶杯咖啡:一杯唤醒一整天。
桃花屋小酒馆:重启每一个夜晚。
对于休闲品类,人们往往需要一点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唤醒还是重启,都代表着每个人希望对自己的生活来一次重塑,来一次释放,而调动了消费者的情绪,也就达成了交易。
小蛮椒麻辣烫:小麻小辣小蛮椒。
这个品牌名非常有意思,清新又有趣。而主力市场又在华东,华东人民偏爱微辣,女性也爱微辣,所以“小麻小辣”是不是特别符合这个品牌气质——这句话里暗藏的小机关小心思特别有意思。
老城街小面:小面香·卤味赞·还有烤馍羊肉串。
很多人看到小面,就觉得是很辣的地道重庆小面。而在这句广告语上,你看我有小面,有卤味搭配,另外还有馍和羊肉串,一下子讲了四个大单品,这哪里是传统的重庆小面店,分明是个综合的美味的快餐店啊。所以其消费需求就会被拉宽,到店客流量自然会很大。
百分茶水果茶专门店:当季水果茶,就喝百分茶。
百分茶还在奶茶时代就提出了水果茶的细分赛道,在当时拥有极大的差异性。而在当下水果茶越来越卷的品类阶段,不停上新已经成为茶饮品牌的常态。而百分茶所拥有的先发优势,是更好水果茶的认知。所以百分茶就是喝当季,百分茶的水果茶就是新鲜,最大程度抓取了当季产品的流量。
栗师傅炒货零食:嘴里闲不住,就吃栗师傅。
炒货品类有明显的淡季,所以炒货不能脱离零食赛道,这是一个零食属性很强的赛道。而零食是非刚需,最大属性是解馋,消费者可买可不买。我们希望提高人们的消费频次,让人们在“想吃点东西解解馋”这个场景时,就想到栗师傅。
双汇熟食:好肉自然香,好卤全家爱。
在国民心中,双汇的最大优势在于肉的品质可信赖,所以第一个好,在于肉;第二个好,我们用更好的卤制工艺,切入最大客群:家庭。用两个好,肯定了双汇做熟食,一定是更加具有品质,同时又给到大众的价格,所以业绩可以持续爆火。
巴庄重庆火锅:牛肉鲜嫩,菌汤现熬。
巴庄火锅属于下级市场的品质选择,而人们的需求也会跟随一线市场不断发生着改变,所以需要带来新的产品。牛肉在餐饮里一直是品质认知,所以我们用牛肉做出了很多的微创新产品,迅速形成了新的增量。另外,也没有把坚持了很多年的菌汤锅这个资产丢掉
莱得快酸辣粉:地道重庆味·小吃莱得快。
莱得快的定位方式是先占据一个细分品类,再扩大赛道。作为根植于本地的小吃连锁品牌,莱得快的模式可以说是小吃的经典模型,选择丰富、搭配多,但如果用小吃作为品类,便会失去焦点。所以杂酱酸辣粉成为其开疆拓土的利器,成为很多人对于重庆小吃的经典印象,而且不影响对于他家小吃很多的印象。
每味每客:重庆麻辣烫·油泼味更香。
在中国迅速地被骨汤麻辣烫占据之后,大家吃麻辣烫的习惯逐渐变成了喝汤吃菜的模式。但在重庆,麻辣烫被每味每客改造成为“有着重庆味道的麻辣烫”,并且是配饭吃的麻辣烫。所以提炼出关键的运营动作“油泼”,站在清汤麻辣烫的对立面,持续地建立顾客认知——油泼才是更香更好吃的麻辣烫。
江南雅厨:苏州菜· 园林里的美食。
作为一个本地新兴的中高端苏帮菜品牌,想要在饱和的市场中,用一句话讲清楚自己的特点并不容易。对于宴请类餐饮,消费者最关注的,往往是环境和服务。于是以环境为切入点设计出广告语,占据了“在园林里吃苏帮菜”的场景。所见即所得,该品牌装修装饰上真的是园林式的造景,从软装、菜品、服务、包厢名字等各个环节,全部关联到园林的定位上。
很多餐饮品牌的定位其实一开始不明确,那没有关系,可能在市场赛道上跑着跑着,你的定位就出来了。
当消费者开始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你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把消费者的话语加工一下,就能变成你品牌的广告语。
比如消费者记住了你有一个黑色的小猪吉祥物,那么你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买XX,认准这只小黑猪”;比如消费者记住了你的“天天有半价”,那是不是可以聚焦于此并放大;
……
所以即使你暂时没有广告语,也没有关系,靠着长期的经营一定能累积出点儿什么东西。而且就算是一些大牌餐饮,你也不一定能记住它们的广告语。你还记得可口可乐的广告语么?我只记得他们天天在打广告。你还记得肯德基的广告语是啥不?我只记得很多年前那句配音的“有了肯德基,生活好滋味”。而现在呢,我们可能记住的是他家的“ 疯狂星期四”,这不是他家的广告语,但我就是记住了。
你能被消费者记住的东西越多,消费者选择你的概率就越大。如果目标群体经常被品牌引导并消费,深深被品牌吸引,那这个品牌的战略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尽管一句广告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在餐饮的品牌体系里,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语。这句广告语,既是打通内外的战略目标,也承载着品牌在该阶段的战略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