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俄周期律:从残血中崛起,俄罗斯的强人政治传统是怎样炼成的

 振王府图书馆 2023-01-12 发布于湖北

17441月,一辆马车载着一名少女在从柏林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颠簸前行。

这场持续了近一个月的艰辛旅途,不仅将改变这名少女的命运,也将改写俄罗斯帝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历史。

如果说漫长的欧洲文明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俄罗斯就是它能冲击到的最遥远的边界。

图片

宗教、政治、文化,欧洲文明泛起的一波又一波涟漪,越过绵延的阿尔卑斯山脉,漫过广袤的东欧平原,在乌拉尔的山脚下,孕育出了独特的俄罗斯文明。

每一次来自西方的重大刺激或挫折,都会冲击这个庞然大物,使它以某种形式崛起,进而向西扩张,对欧洲文明的腹地形成反向冲击

这种“冲击和反冲击”的俄欧关系模式贯穿了整个欧洲历史。

这一次,历史的使命将降临在这位名叫索菲亚的德意志公主身上。不久之后,她将以另一个名字响彻欧洲的天空,叶卡捷琳娜大帝。

1. 皈依

凯尔特、日耳曼、斯拉夫,是古罗马人眼中的欧洲三大蛮族。

随着西罗马的陷落,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逐渐占据了欧洲文明的中心地带,早早地摆脱了蛮族的标签。

图片

但是,生活在欧洲大陆边缘的斯拉夫人,仍然长期被视为未开化的落后民族。

中世纪早期,斯拉夫人曾被大量掠夺为奴,导致拉丁语中的“斯拉夫”逐渐派生出了奴隶的含义,并延伸到了英语、法语和德语中。实际上,在斯拉夫语中,它的本意是“荣耀”。

公元988年,由于平息东罗马帝国内乱有功,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与拜占庭公主安娜成亲,并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

自此以后,斯拉夫人皈依东正教,开始正式融入欧洲文明。

图片

大约600年后,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在德意志、法国等地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路德宗、加尔文宗等新教教派。

作为普鲁士王国下一个小公国的公主,索菲娅从小就跟随父亲,成为了路德宗的信徒。而此时的俄罗斯则因为远离宗教改革的中心,依然较为完整地保持了东正教的信仰。

17442月,索菲娅公主忍受着一路颠簸和严寒的天气,终于抵达莫斯科,开始接受伊丽莎白女皇的考察。

谁知,刚一落地,她就染上了严重的胸膜炎。

莫斯科的宫廷医师束手无策。索菲亚的母亲在悲痛之余,想请一位路德宗的牧师为她举行临终圣事。索菲亚拦住了母亲,要求改请东正教的神父。

令人惊讶的是,她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这个象征着“天命所归”的神秘事件很快在宫廷上下流传开来,自然也传到了伊丽莎白女皇的耳中。

不仅如此,索菲亚还请求女皇为她找来最好的宫廷老师,教授自己俄语和东正教礼仪,很快赢得了周围人的好感。

融入俄罗斯,这是索菲亚为自己制定的通关策略。这一策略非常成功。很快,她便通过了女皇的考察,正式成为了皇储彼得的妻子,并改名为叶卡捷琳娜。

图片

但是,这个策略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

皇储彼得是伊丽莎白女皇的外甥,自幼在德意志长大,崇拜腓特烈二世,对俄罗斯文化不感兴趣。在俄罗斯居住整整三年,他甚至连一句完整的俄语还不会说。

因此,对于迅速变得“俄罗斯化”的叶卡捷琳娜,彼得没有一丝好感。不同的性格和选择,也决定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俄罗斯人对西欧诸国的感情是极为复杂和矛盾的。

由于俄罗斯是欧洲文明传播的最后一站,新的文明变异往往很晚才能影响到这里。

因此,一方面,俄罗斯会因为仰慕西方出现的新技术或新文化而陷入自卑;另一方面,俄罗斯又因为自己保留了欧洲文化中最传统的部分而引以为傲。

例如,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公主嫁给了伊凡三世,因此莫斯科认为自己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即“第三罗马”。直至今日,俄罗斯依然将代表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作为国家的标志。

图片

这种自卑和骄傲交织的心理,导致俄国拥有强烈的融入欧洲的动机,同时又对失去自我格外地警惕。

因此,俄罗斯贵族对于让出生于德意志的彼得三世接任帝位,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彼得三世上台之后,主动放弃了俄国在七年战争中的所有胜利果实,并对来自普鲁士的特使言听计从。

随着普鲁士对莫斯科决策的影响达到了顶峰,反对彼得三世的人越来越多。而那位虽然同样来自德意志,但是与彼得三世不和,且愿意积极融入俄罗斯的皇后,叶卡捷琳娜便成为了众人心目中接任大位的最佳人选。

2. 冲击

1762628日,在禁卫军和心腹近臣的协助下,叶卡捷琳娜召集军队在圣彼得堡宣称自己为全俄罗斯的皇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并任命长子保罗为继承人。彼得三世被迫写下退位诏书,并于一周后离奇死亡。

922日,叶卡捷琳娜头戴象征东、西罗马的俄罗斯帝国冠冕,手持奥尔洛夫帝国权杖和十字圣球,于莫斯科加冕。

图片

此时的俄国仍然延续着大约于300年前确立的服役领地和农奴制度。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伊凡三世法典》,推行服役领地制度,结束了大小王公封建割据的状态。所谓服役领地制,就是把地产和军役挂钩,将地产分配给贵族和封邑王公中的军事人员,条件是他们必须为帝国服役。

而且,这些人的领地与服役的地点不重合。他们往往被分配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守卫领土,或与敌对势力作战。地方上的事务则交给来自宫廷的总督和官员管理。

如此一来,帝国中央不仅可以将越来越多的军事力量至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且还将地方治理的权力收归宫廷。

这一体系的稳定运作,依赖于地产可以为服役贵族生产源源不断的财富,服役贵族则因此愿意为宫廷效忠,积极地守卫和扩张帝国的领土。

为了束缚住农民,后世沙皇规定农民必须永久性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作为土地的附属物赠予土地所有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捆绑制度日益严厉,农奴的地位逐渐恶化。到了18世纪中期,大部分农奴都变成了贵族的私人财产,与奴隶无异。

图片

服役领地和农奴制度结合在一起,成为数百年来俄国政治、经济的基础,捆绑了社会绝大多数的资源和利益,因而有着极强的惰性,往往只能依靠强力的君主,自上而下强制推行改革。

叶卡捷琳娜阅读了大量启蒙思想家的作品,深受伏尔泰、狄德罗等的影响,并与之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

登基之初,迫切地想将欧洲的启蒙思想和科技成果引入俄罗斯。她于1766年颁布《训令》,试图从废除最落后的农奴制开始,改变俄的面貌

图片

为此,全国征召意见代表,讨论如何对俄罗斯进行改革

但是经过18个月203大会的激烈讨论后,她撰写的《训令》草稿大部分都被删除,仅保留了大约四分之一内容。

自此以后,这位具有共和思想的君主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要改造这片广袤而充满惰性的土地,开明的思想还远远不够同时也必须牢牢掌握权力。此时动摇作为俄国社会基础的农奴制,还为时尚早。

于是,她转而开始进行教育和思想改革,推动贵族阶层西方化,并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在女皇的倡导下,贵族强制兵役和国家公务中释放了出来,积极学习从西方传入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圣彼得堡还招募了一批当时最优秀的经济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了大名鼎鼎的欧拉。

叶卡捷琳娜主持开办了俄国历史上首所医学院,培养俄罗斯自己的内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并动用个人储备金在莫斯科建立起第一所孤儿院和妇产医院。为了推广预防天花的接种技术,她还率先示范,和儿子保罗先后进行了接种

随着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成果不断被引入到俄罗斯,俄国的实力不断增强,陆续将克里米亚、波兰等领土纳入版图,造就了俄罗斯帝国的黄金时代——叶卡捷琳娜时代。

而此时此刻的欧洲大陆,已经在酝酿下一次重大变革,法国大革命开始了。

3. 轮回

1789714日,作为法国封建王朝象征的巴士底狱被攻陷。

1792年,一个根据创意者命名的“盖卢定”断头台,竖立在了巴黎市中心的革命广场。这是国民议会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主张对所有死刑犯都应该以“尽可能迅速和无痛苦”的方式处死而设计的新刑具。

图片

这并非是讽刺或笑话。因为在此之前,平民死刑犯经常会被以绞刑、火刑、车辗等残酷的方式处死,斩首则是专属于贵族的特权。这一次,至少在死刑上,法国人已经率先实现了完全的平等。

1793121日,巴黎革命广场上人潮汹涌。上午10时,路易十六被押上了断头台,成为了新刑具的使用者之一。

在罗伯斯庇尔执政时期,一年中就有16 594人在巴黎的断头台上人头落地。不久之后,作为革命者首领的罗伯斯庇尔也走上了同一个断头台。

这过于震撼的一幕完全超出了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理解能力。

实际上,对于大革命这一全新的事物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就连革命的领导者自己也同样觉得陌生和迷茫。各方势力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碰撞、挤压,慢慢消化这一狂野的新生事物。

图片

路易十六被斩首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后,叶卡特琳娜宣布举国哀悼。接着,俄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组建了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37月,法国东南部港口城市土伦和几个南方城市一起宣布反对法国革命,叛军还邀请英国和西班牙舰队驶入土伦港。

9月,一名24岁的炮兵上尉拿破仑恰巧路过围攻土伦的革命军部队,并经同乡好友的推荐,成为了平叛部队的炮兵指挥,第一次在战场崭露头角。

图片

这时,拿破仑日后最大的对手,此时只有16岁的亚历山大一世,正在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处接受严格的教育。

叶卡捷琳娜与儿子保罗一世的关系疏远。孙子亚历山大的降生,令她欣喜万分。她立刻将把小皇孙抱走,自己抚养。

而叶卡捷琳娜大帝对欧洲最重要的影响,将通过孙子亚历山大一世得以展现。

为了扑灭法国大革命,她曾准备远征法国。但是1796年,67岁的叶卡特琳娜突然中风身亡,远征法国的计划就此中断。

不过,她两度打败土耳其,三次瓜分波兰,为俄罗斯帝国开拓的52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为亚历山大一世留下了最急需的遗产。

图片

叶卡捷琳娜去世16年后,拿破仑率领近60万大军远征俄罗斯。正是从华沙到莫斯科1000多公里的超级战略纵深,给了亚历山大一世采取坚壁清野战术的机会。

经过4个月的艰难行军,拿破仑取得了四次战役的胜利,终于进入了莫斯科。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全城大火和断壁残垣。

即使是军事天才,拿破仑也拿莫斯科的寒冬,以及超长的后勤补给线毫无办法。随后,又经过1000多公里的绝望撤退,仅有不到3万人回到法国。

图片

1814年,俄军一路西进,攻陷巴黎,拿破仑本人被流放。

由于击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复兴欧洲各国王室,亚历山大一世被被皇室和贵族尊为“神圣王、欧洲的救世主”。俄罗斯帝国的威望达到顶点,成为当时欧洲的第一大陆地强权国家。

然而,凭借神圣王的功绩和威严,亚历山大一世试图取消农奴制的努力再次遭到俄罗斯贵族的强烈抵制,并最终彻底放弃。

在亚历山大统治的晚期,他常年与多名女官和情妇留在维也纳美泉宫,将国内政事全部交由三位近臣处理。

失去了外部刺激的俄国,再次被沉重的内部矛盾所牵制,

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一次与英、法、德等国拉开了差距。

陷入休眠期的俄罗斯,进入了等待下一次冲击以及下一次崛起的历史周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