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立人生之平衡术之“意和念”【32】

 新用户97560OBk 2023-01-12 发布于江西

意念合一,身心合一。

传统文化追求之至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即与道合一,顺其自然。所谓的意念合一,身心合一,强调的是身体和灵魂之合一。“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去除杂念,意守丹田,道从虚无,复归清净。其实,一个人之意和念,就是自己的本心

,始见于战国睡虎地秦墓竹简,上部为“音”,下部为“心”。有人认为是形声字,上部之“音”表声;下部之“心”表义,表示心有所思;亦有人认为是会意字,“音”字一说是在“言”的基础上加一构成,说明“音”是口里发出的“声”。既有“言为心声”之谓,自然会有“音为心意”之说。

,形声字。从心,今声。始见于甲骨文,表示内心之状态。本义为思念、想念,引申为考虑、思考、爱怜、怜悯等义;用作名词,是指念头、想法。

意念有多大,能量就有多强。心理学上的意念是指“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西方心理学称之为神秘的力量,佛教密宗称为之冥想控制思想的力量,就是通过冥想练习提升意识专注度。

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放大效应”,即通过想象成功人士和自己的模仿象征,达到言行一致,从而给予自己强大之心理暗示。正确之引导与执行,可产生积极之变化。

《简易经》里有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意恒动,识中择念,动机出矣”。大意为人之德性可演化出情,情生出意,意不停地运作即意识,意念转化为动机,支配人体去付诸行动。

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亦有“欲”等相关概念之阐述。

所谓,是一种超脱本来中道的倾向,包括物、色、情、名、控制欲等。这是一种单方面的主动获取,且是一种带有强烈嗜食的意思。

所谓,在心学中分善恶,纯乎自然之意为善,带有欲的意为恶。意好比水流动起来的样子,纯乎自然则清然流畅,掠地无声;带有欲的水,则好比波涛汹涌,或污物横流。总之,意是一种结果导向。

所谓,是一种常有恒有之电波,无时无刻不在发射。如果将心体喻作发射塔,那么念就是信号和波段。念和意之区别在于,念是恒波,意是导向。

“意守天心,回转金光”。在道教里,有一个回光法。天心,也叫祖窍,亦作天眼或天目。其位置大约在眉心和双眼组成的三角形的正中间。将双眼的神光聚集于祖窍内,意守丹田,虚静守一,可降心制性,回转金光。

在道教看来,“无人不愿求生,而无不寻死”,世俗之人表面是在求生,实际是在作死。究其原委,“六根以引之,六尘以扰之”,太多的私心杂念,无形之中给自己带来了无边之痛苦。

“人能守静,天心自现”。人生之修道,在道教看来,一言以蔽之,唯在一“静”字。求静之法,须放下万念,入静入定。圣人们历代相传的功法,皆离不开“反照”二字,即复归本真本来。儒崇内省,道重内观,佛家观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强调心念的专一不二。

“不一则散,不信则浮”,对于意念,道教还强调,心意不专,必然散乱;信念不诚,必然浮躁。意念,重在内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