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采用粗暴的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的发展

 3613馆长 2023-01-12 发布于广东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殷切期望。当孩子表现不良时,有些父母倾向于采取粗暴的手段来管教子女,经常对孩子施加身体上的责罚或言语上的攻击。

其中,批评、指责甚至侮辱性的言语攻击尤为常见。那么父母粗暴的言语行为真的有助于孩子成长吗?在这样的管教方式下,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以往研究发现,父母言语上的攻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危害,损害青少年的情绪健康。

青春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在经历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转变,他们自我意识高涨,自尊心强,变得更加敏感。父母言语性的拒绝或侮辱行为对青春期的孩子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此外,青少年的情绪失调是社交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可能引发青少年产生抑郁体验。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绪失调很容易诱发社交焦虑和抑郁等内化问题。

由于存在性别差异,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和女生在遭受父母言语粗暴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失调、社交焦虑和抑郁等内化问题。

因此,研究拟探索青少年情绪失调在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两种常见的内化问题(社交焦虑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父母言语粗暴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机制,对改善父母养育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研究对父母言语粗暴、青少年情绪失调和青少年内化问题(社交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青少年性别的调节作用。

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研究1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内部一致性检验对父母言语粗暴问卷的结构效度、关联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父母言语粗暴由夸大后果、难以宽恕、苛刻的完美主义、羞辱性脏话、消极预测和威胁六个维度组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中国父母群体,为检验青少年情绪失调在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内化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提供了测量基础。

研究2主要考察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并对青少年情绪失调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青少年情绪失调在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父母言语粗暴通过增加青少年的情绪失调来增加青少年产生社交焦虑的风险。

研究3主要考察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并对青少年情绪失调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青少年情绪失调在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父母言语粗暴通过增加青少年的情绪失调来增加青少年产生抑郁的风险。

一、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关系

研究发现,父母言语粗暴会诱发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即青少年受到的父母言语粗暴越多,则产生社交焦虑的风险越高。父母言语粗暴中传达出的消极的情绪是引起儿童青少年产生调节问题的潜在风险因素之一。

父母的指责意味着其对青少年安全感需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拒绝和漠视,这不利于儿童青少年情绪安全感和亲社会技能的发展。

情感安全感不足的青少年会经常感到无助,他们很可能对人际交往产生消极的预期,担心人际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类似的伤害。

青少年想要获取父母的关注、认同和赞许,维持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他们重视亲密关系,重视在同龄人群体中的尊重、地位和支配权。

而父母对青少年频繁的指责、羞辱以及谩骂等言语攻击表达出了父母对青少年的冷漠、不满甚至厌恶等消极情绪,无法满足青少年的社会赞许需求。

这会打击青少年的自信,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和人格缺陷,进而不利于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长此以往,青少年就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

进行言语粗暴的父母无法和孩子发展出安全的关系纽带,这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难以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并获得社会支持。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青少年产生习得性无助等不良的发展结果,损害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社交过程。

这样的青少年往往同他们的父母一样,在言语上更具有攻击性,在社交活动中更孤僻。表现出这些特征的青少年更容易被同伴拒绝和排斥,因此他们容易产生社交焦虑。

二、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研究发现,父母言语粗暴会诱发青少年抑郁,即青少年受到的父母言语粗暴越多,产生抑郁的风险则越高。儿童青少年可能将自己受到的消极言语攻击行为归因于自身的消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抑郁认知理论,消极自动化思维是个体在无意识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认知,这种自动化思维会导致个体在面临消极事件后产生抑郁反应。

消极自我图式是个体的一种潜在特质,消极生活事件会激活个体的这种潜在特质。由父母言语粗暴引发的消极推论会泛化到其他消极事件中去,会导致儿童认为所有的消极事件都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由于他们自身的消极特征所造成的。

此外,父母对青少年的拒绝等言语攻击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更容易被同伴拒绝,在青春期后期容易产生问题行为。经常受到父母言语粗暴的青少年往往缺少朋友,失去了很多与同伴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机会。

因此,青少年在家庭环境中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校园环境中缺少同伴友谊,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进而产生抑郁体验。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从一个关于自己的原有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认知时所产生的不舒适感。认知失调容易使个体产生抑郁。

父母对青少年苛刻的完美主义以及指责和批评等言语粗暴,会导致青少年对自我价值的要求标准过高,在追求苛刻完美主义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认知失调。

比如,青少年产生“自己越来越比不上他人”的消极信念,或者产生“自己越来越糟糕”的消极信念等。

因此,家庭内部的早期社会化经验为青少年对未来消极事件的解释奠定了基础。父母言语粗暴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关于自身的消极信念,诱发其产生认知失调,进而导致青少年抑郁。

三、情绪失调在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青少年情绪失调在父母言语粗暴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父母言语粗暴通过增加青少年的情绪失调来增加青少年抑郁的风险。

言语虐待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绪虐待,可能会造成特别严重的精神后果。青春期的个体往往十分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支配权,而父母对青少年公开的羞辱会直接挑战其在群体中的地位,打击青少年的自尊,会给青少年造成抑郁等痛苦体验。

研究发现,父母言语粗暴会诱发青少年的情绪失调。情绪调节是一组调节个体情感状态的能力,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自我安慰、对消极事件和挑衅性刺激进行重组,抑制或启动情绪驱动的行为等。

这些调节策略是青少年在对家庭环境的观察和学习中形成的,并将转移到同伴领域。父母通过训练或亲子互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进而促进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经常对青少年表达伤害性和敌意性言语的父母为孩子树立了失调行为的模仿榜样。

这不利于培养青少年抑制消极情绪的能力、自我安慰能力以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往往会造成青少年的情绪失调。

情绪调节是一个多模态过程,个体通过监控、评估和调整情绪反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调节自身的情绪来对周围的情境需求做出回应。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与个体其他特征表现是一致的,良好的情绪调节可以减轻悲伤。

而当青少年情绪失调时,容易产生抑郁等内化问题。在人际关系中,个体失调的行为模式出现后一般会持续存在。当青少年处于消极情绪中的时候,如果他们无法主动地分散注意力,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将很难从痛苦根源中解脱出来。

青少年在情绪上的长期不适很容易发展成抑郁体验。父母频繁的惩罚性言语会损害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影响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内化问题,比如,抑郁。父母对青少年的言语粗暴影响了青少年调节情绪的能力。

青少年从父母的言语粗暴中习得消极情绪的社会化,他们将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一些消极情绪和不良的调节策略转移到与同伴的互动中,不利于青少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因此青少年可能产生情绪失调,进而产生抑郁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