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细节看遵义会议

 张洪清 2023-01-1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正文4300字 阅读需约13分钟




长征中的著名事件,论战争,最精彩的应该是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论会议,最关键的无疑是遵义会议

杜衡记已经写过四渡赤水和飞夺泸定桥,但一直没写遵义会议,因为,它太有名了,不怎么好写。

88年前的今天,1935年1月12日,是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城的第6天。

这一天,红军总政治部在当时的贵州省立第三中学操场上,召开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参加集会的群众高达万人,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分别发了言。

会后,红军篮球队和三中篮球队打了场友谊赛,朱老总亲自上场“厮杀”。比赛结果,红军队以30比12获胜。

让三中学生们感到惊讶的,不仅仅是红军总司令也会打篮球,他们还发现红军队员们经常在场上讲英文。赛后,学生们纷纷议论着:“他们都是大学生呀!”

三天后,1月1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会议开了三天,至1月17日结束。这就是遵义会议。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1月19日,中央红军离开了遵义,开始北上。

我们暂不涉及会议的内容,仅就遵义会议的召开,就有两个细节值得分析一下。

其一,中央红军从1月7日进入遵义,到1月19日离开,足足在这座黔北第一城里待了12天,国民党追兵去哪里了呢?

其二,遵义会议只开了三天,而且,根据伍修权(李德的翻译)的回忆:“会议一般都是晚饭后开始,一直开到深夜。因为中央政治局和军委白天要处理战事和日常事务”。也就是说,这个伟大的转折,只用了三个晚上就实现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个问题,不夸张地讲,这难得的“12天”拜蒋介石所“赐”。

1935年元旦,中共中央在乌江南岸的猴场附近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后发生的长征事件是强渡乌江,这是红军进占遵义的前奏。

图片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猴场会议当时形成了一个《决定》,里面这样写道:
主要的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如薛岳的第二兵团或其他部队)作战,首先消灭他的一部,来彻底粉碎五次“围剿”,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
也就是说,按照当时中共中央的预计,围追而来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乌江北岸的王家烈黔军,将在乌江对红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而红军把准备同薛岳部作战定为首要任务

但是,出乎红军的意料,薛岳并没有从南面追来,他在12月30日就决定向西行军,并在1月4日“单枪匹马行入贵阳”。

王家烈也没有在乌江北岸,他把防务交给了黔北军阀侯之担,自己也赶往贵阳了。

这就是蒋介石的“假道灭虢”之计。但这里其实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薛岳不先“围剿”红军,再图贵阳呢?以黔军的实力,是无法和薛岳的中央军抗衡的。薛岳为什么这么急?

因为,赶往贵阳的不止薛岳和王家烈,还有一个更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桂军。

桂军和黔军的关系非同一般。当时云贵两省盛产烟土,大部分经广西外销,而广西当时的财政收入,将近一半来自于烟土的过境税。也就是说,贵州是新桂系集团的“钱袋子”。

所以,新桂系不会坐视蒋介石控制贵州。但无奈的是路途遥远,白崇禧派出的桂军三个师抵达贵阳附近时是1月13日,在获悉中央军已站稳脚跟后,只得退回了广西。

这就是薛岳匆匆离开,没有尾追红军至乌江的根本原因。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1月4日,薛岳到达贵阳,那时红军正在强渡乌江,并在6日全部渡过了乌江天险。渡江后,总参谋长刘伯承指挥红2师红6团,马不停蹄闪击遵义。

1月7日晨,红军进占遵义,刘伯承、聂荣臻又立刻命令红4团出发北上,连续奔袭60里,占领了遵义北大门娄山关。

红军进遵义的时候,薛岳在贵阳还没彻底站稳脚跟,直到1月8日他的99师进驻贵阳。

1月13日,桂军南撤后,薛岳手中的贵阳才算真正的“落袋为安”,而遵义会议,也在两天后的1月15日召开了。

此后,蒋介石才开始调兵遣将,中央军、黔军、川军、湘军、滇军加起来约40万人马,向黔北地区聚集。1月19日,红军离开了遵义。

这便是“12天”的由来。

第二个问题,遵义会议为什么那么“高效”?

因为,这个“伟大的转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起点是遵义会议召开的一个月前,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会议。

通道会议之前的长征事件,是12月1日的血战湘江。此战过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这里插一句,很多人会误以为红军在湘江损失了5万多人。但其实,因为伤病、行军掉队、新兵开小差等原因,红军到湘江时已减员至6万多人。按照后来黄克诚的回忆,湘江战役“伤亡不下两万人”。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红军的转移路线完全在国民党军的预判之中

几个月前,萧克、任弼时的红六军团走的就是这条路,并和湘西的贺龙红二军团成功会师。如今,中央红军还是走的这条路,目的是去找红二、六军团。所以,对于国民党军来说,红军的这个行动方向一点都不难“猜”。

于是,在通道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转兵”的建议,就是放弃原定和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当时参加会议的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都赞成毛泽东的这个建议,但博古和李德仍坚持到湘西去。

有一个历史名词叫作“通道转兵”,意思是通道会议改变了红军的战略进军方向。但也有持不同观点的,比如著名的党史专家金冲及教授。

因为,从中央红军在通道会议后的行军路线来看,仍是沿着红六军团的“老路”,而真正实现“转兵”的,是12月18日的黎平会议

据后来周恩来回忆,黎平会议的争论“尤其激烈”。这番争论其实就是通道会议的延续,但在黎平终于有了结果。会上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放弃了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黎平会议上,王稼祥还提出,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这个“适当的时候”,后来出现在了遵义。

所以,到底是“通道转兵”还是“黎平转兵”,其实也没那么重要,都是一个整体中的不同阶段。通道会议提出了“转兵”的设想,黎平会议实现了“转兵”。

这次“转兵”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它意味着之前错误的战略方针被纠正了,而造成错误的人,也将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当作“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来总结。

遵义会议的基调,这时候就已经明确了。

事实上,在黎平会议前后,很多改变就已经开始。最显著的就是红军开始整编,以提升指挥效率,用新的面貌开启新的征程。这次整编从黎平会议开始,到后来的扎西会议得以完成。

在长征前临时组建的红八军团,因湘江战役损失殆尽,于12月13日被编入红三军团。军委的两个纵队合并成了一个军委纵队,干部休养连也进行了整编,将老同志、女同志、伤病干部等集中到了一起。

再比如,曾被李德打压的刘伯承,也在黎平会议后,由红五军团参谋长调任军委总参谋长。邓小平由《红星》报主编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他以这个新身份参加了后来的遵义会议。

12月20日,又发了一件事,史称“桔林会谈”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杜衡记曾在其他文章中提到过桔林会谈,这里还是摘抄一段《张闻天的非常之路》(程中原著)中的记述:
12月20日,军委纵队到达黄平。在一片茂密的桔林里,张闻天和王稼祥的担架放下来休息。…他们两人头靠头躺着,议论当前的形势,都忧心忡忡。王问张,红军最后的目标,中央定在什么地方。张说,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又说,这仗这样打看起来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
“桔林会谈”的核心,就是张闻天王稼祥二人提出了“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这又是后来遵义会议之所以“高效”的核心原因之一。

毛主席后来在1945年的七大关于选举问题的讲话中,曾这样说:
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个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好的账放在我的名下,但绝不能忘记他们两个人。
张闻天和王稼祥,当时分别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特别是张闻天,排名仅次于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

遵义会议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就是前面提到的猴场会议。

猴场会议之后就是强渡乌江和进占遵义,除此之外,这次会议还改变了李德在军事上的“一言堂”,恢复了被李德取消的军委集体领导。

这就是遵义会议之所以“高效”的全过程:通道会议提出了军事方针上的不同意见;黎平会议实现了“转兵”,事实上对之前的错误做了定性;桔林会谈提出了“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猴场会议终结了李德在军事上的“一言堂”。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逗号”,才有了遵义会议最后这个“句号”。

下面说一下遵义会议内容上的一些细节。

先整理一个概要。

会议是博古主持的,他先作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报告。报告对军事上的错误作了检讨,但强调的大多是客观原因。

然后是军事“三人团”之一的周恩来作的副报告。“三人团”的另外一位成员李德没有被安排作报告,据伍修权回忆:“当时,别人大都是围着长桌子坐,他(李德)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是处在被告的地位上。

第三个发言的是张闻天,他作了一个批评博古、李德错误军事路线的报告,被后人称为“反报告”

之后是毛泽东的发言,讲了一个多小时,是会议中最长的发言,主要还是在批判军事上的错误线路。主席分三个阶段总结了三种错误:防御时的保守主义、进攻时的冒险主义和转移时的逃跑主义。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第五个发言的是王稼祥,很短,但旗帜鲜明地支持了毛主席刚才的发言,并拥护主席来指挥红军。

然后朱德紧接着王稼祥表明了态度,支持毛泽东。一向谦逊稳重的朱老总,在会上说了一句很重的话:“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最后,周恩来也发言坚决支持毛泽东,全力推举毛泽东参加中央核心领导。

参加扩大会议的军事干部,大多也发了言,主体思想都是批判博古、李德,并支持毛泽东的意见。据伍修权回忆,聂荣臻、李富春、彭德怀的发言都比较激烈。

唯一支持博古、李德的是凯丰(何克全),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据聂荣臻回忆,凯丰在会前就多次找过他,一谈就是半天,要聂荣臻在会上支持博古,但被聂帅拒绝了。

下面说一下会议的两个细节:博古讲的“客观原因”为什么不成立?遵义会议为什么改变了通道会议提出的“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计划?

博古讲的客观原因主要有这样三个:敌我力量差距太大;各根据地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支前工作不到位。

第一点是最不能被大家接受的,因为客观数据摆在那里。前四次反“围剿”,敌我兵力比分别是:2.5比1、6比1、10比1和12比1,而第五次反“围剿”的敌我兵力比是5比1。这个数据无法解释,为什么前四次胜利了,而第五次却失败了。

第二点“客观原因”和第一点一样,在前四次反“围剿”时,各根据地也是处于被分割的状态,而且根据地的范围还比第五次时更小。

最后一点属于颠倒黑白,因为当时在“一切为了前线上的胜利”的口号号召下,苏区的支前工作其实做得非常出色。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毛主席是怎么总结第五次反“围剿”时的军事错误的呢?他讲了四点。

第一是以堡垒对堡垒的战术性错误,打红军不擅长的阵地战。

第二是战略上分散了兵力,也就是全线突击、分兵把口、节节防御,而不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人的薄弱处。

第三是军事上没有利用十九路军福建事变这一有利条件。

最后是实施突围时指挥无序,仓促出击,把战略突围变成了一种惊慌失措的逃跑和搬家式的行动。

下面说一下,遵义会议为什么改变了通道会议的原定计划。

简单来说,因为实事求是

中共在贵州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之前没能掌握到足够的信息,只觉得国民党在这里的力量不强。但来了后发现,黔北人烟稀少,经济落后,要建立根据地非常困难。

所以在遵义会议上,刘伯承聂荣臻两位四川人提出建议,打过长江,到川西北去建立根据地。因为四川是西南首富,而且军阀割据,难成一体,国民党中央军也不太容易往四川大量调兵。

我们都知道,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重新负责军事了,但更重要的是,主席把实事求是和民主讨论的风气带回来了。他在通道会议提出的“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计划,正是在这种风气下被改变的。

重获权力后,第一个否决的是自己之前提出的计划,这种格局,正是博古、李德最缺乏的。

关于遵义会议,还有一个值得被注意的细节,那就是它自始至终批判的都是军事错误,而没有上升到政治路线。

这也是遵义会议之所以“高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避免了把斗争扩大化,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如何解决红军眼前的军事困境上。

一切都恰到好处,这就是毛主席令人叹服的政治智慧。

图片

参考书籍:
王树增《长征》
《实录毛泽东》
《红军长征史》
金冲及《生死攸关》
程中原《张闻天的非常之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