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文)年夜饭

 01一线 2023-01-12 发布于江西

(诗文)年夜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们一起跟随中华第一春联描绘的情景来回味中华汉族的年味。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俗称“过年”。在古代,春节是立春之节,是一个迎接春天的节日。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由于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所以后来改农历年叫“春节”,因而演变成为了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这种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春天的节日。狭义上的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喜庆气氛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一个多月,其中又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三大高潮标志。以农历岁首为界,岁首前有腊祭、祭灶、祭祖、除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有吃年夜饭、“守岁”等活动,正月初一是晚辈向长辈拜年,初二开始到亲友家拜年。194912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现在为七天),来庆祝春节这个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意味着盘点、打算、回首、瞻前。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汉族的春节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有意。春节,还意味着放假、休闲、吃好、盼望。忙忙碌碌又一年,一年只为这几天。再大的事,这几天也要放一放;再忙的活,这几天也要搁一搁。春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个“吃”字,“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讲究,使大家放开肚皮,什么东西好吃就吃什么。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纵是千万里相隔,也要鸟儿归巢,全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过年。包饺子先要活面,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饺子便象征了团聚合欢、吉利吉祥。饺子又形似元宝,暗含了人们“招财进宝”的渴望。

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算开始了。古有“送信的腊八粥”民谚流传。在吃了美味的腊八粥后,人们就开始准备大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节,人们送走管众人口的灶神,接回祖灵。之后,我们吉安的年谣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捉肉,三十晚上温(炖)锅肉。”永和镇乡下流行着“有了猪头,年货不愁”、“过年杀头猪,肝肠肚肺样样有”。小年到除夕是春节忙碌阶段。这期间,人们要清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忙忙碌碌,俗称“忙年”。
扫陈,是春节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最忙最累的活计。扫一扫、擦一擦、整一整,看着干干净净的家居,心里边也像扫过一样,蓝天白云,亮亮堂堂,增添了几许精气神儿。热衷于扫尘,除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天性外,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意味着除尘布新,把一切烦恼、伤神的事扫地出门,让春暖花开得美好,灿烂新的原景,祈愿风调雨顺,事业发达,光景火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这些农村娃,除了扫陈,还得赶紧准备柴草饲料过冬,等待自制办理年货,期待饲养了一年的生猪出栏,此刻仿佛闻到了年货的甘甜,生猪的肉香。小年来了,开始享受一年的丰硕果实了。从那以后,我们排队缝制新衣新裤,排队炸爆米花,有时也在自家锅里盐炒米花,准备用来结糕点,飞出来的米花,让我们争抢欢闹,特别是用过糖精炸出来的米花,放进嘴里好甜。还有排队制作豆腐,给制作豆腐的人家提供烧制的茅草,通宵达旦轮流上阵磨豆浆,一点不会在乎寒冬的雨风,大家早已洋溢在准备欢度新年的喜悦之中。豆腐本身是过年的一道必备菜料,除了部分用作做成节后吃的酶豆腐,豆腐加工方面主要用在自制豆泡上,我们老家称作油炸豆腐,又叫煎豆腐,既可加肉油煎做成一道好菜,更能与鸡,肉、红枣,桂圆合成除夕之夜的一锅美味汤,永和一带俗称温肉汤。加上之前自家酿造的米酒,为过年装点了无比喜悦。接下来几天,家家户户没日没夜在自家厨房沙炒豆子、花生、薯片,结泡米糕,酥煎豆腐。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还有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赶制缝补的鞋袜情景,这些都至今不忘。

岁月,两个字,写起来简单,听起来幽远。人生经历过风雨兼程,满怀沧桑,留下多少的青春无悔,留下多少岁月镌刻。人生服从一个规则: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你帮别人,别人也会帮你。你给世界几分爱,世界会回你几分爱。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种下宽容,收获博爱;种下愉悦,收获快乐;种下满足,收获幸福。
农历兔年春节将至,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拟春联,写春联。清垃圾,搞卫生。人们开始置办起了年货。各大商超人气看涨,乡村的圩场大集和城市农贸市场也热闹起来。随着农历兔年春节的临近,实体店的年货购买也逐渐火爆,但很多商超都把重心放在了线上。很多家庭开始着手准备除夕夜最重要的事——年夜饭。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除夕守岁熬年,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关于年夜饭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也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意味着岁月的轮回又书写了一章,意味着一本崭新的日历又翻开了一页,意味着一幅美好的画卷又平添了一笔,意味着一场如油的春雨又刷新了一切……
我的新年,开始装满革旧图新的节奏。今年兔年,让我们共同举杯,祝福亲友们个个平安,健康,快乐,事业顺利,家庭和睦!愿大家有着阳光般的微笑,从容的心境,一帆风顺的事业和洒脱温馨的生活!
本期刊出“年夜饭”主题七律诗。敬请大家点评!

七律·年夜饭

爆竹声声报晓弹,瓢盆锅碗响厨端。

年关祭祖皆同孝,岁暮团圆各擅欢。

煮酒煎茶浮道盞,席筵括菜满堂盘。

中华民俗千千宴,宵夜红烧著大观。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猜您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