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今读:论孔子的人生态度

 liuhuirong 2023-01-12 发布于湖北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学而篇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小孔子40岁,孔子弟子。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孔子弟子,卫国人。子贡能言善辩、善于经商,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与孔子关系甚密,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

        3.是邦:是,这个,邦,国、诸侯,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4.政:政治、教化。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或者”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礼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论语正义》云: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後已谓之让。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与闻国政。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表示不肯定语气。。

【释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老师获取(政事信息)的方法,大概与他人求取的方法有所区别吧?”

【解读】

        本章反映了孔子从教化角度了解民情,又以民情推断政治教化的认知方式。但因为认知方式如此有名——温、良、恭、俭、让——所以一定程度消解了人们对全文的认知。

        先谈谈对温、良、恭、俭、让的理解。温:温和敦厚;这种态度最能表现中庸之道。良:善良道德,此种情怀最能展现仁爱之义。恭:恭敬庄重,真意是尊重的所在,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俭:节约勤俭,意即时刻保持勤俭的生活态度。让:友好谦让,即以热情友好对待人、以谦让之心思对待人。

        “温、良、恭、俭、让”,最初应该是子贡评价其师孔子的人生态度。温和敦厚、善良道德、恭敬庄重、节约勤俭、友好谦让,如此五种的生活态度正是我们与人相处之真谛。

        其实个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天下之一切事情也好,凡事皆有小事做起,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起端。每个生命个体能够立身于世,其实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人际关系。有了 “温、良、恭、俭、让”,就有了温润如玉的品格,自然也会成为人人敬重甚至礼让的人。可惜,时代的发展,并不像孔子所期许的那样,而 “温、良、恭、俭、让”,在这个时代,似乎已经成了稀缺品。

        言归正传,本章之本意,应为以民情推断政治教化。《礼记经解》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也:温柔敦厚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博易良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事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两千多年过去,依然是至理名言。老祖宗的智慧,不得不让人由衷叹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