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茶之初,关注了几个茶叶圈的自媒体号,主要以写普洱茶相关的文章为主。放在整个自媒体的圈子里,这几个号并不算什么,但在普洱茶这个小圈子里,却算得上几个大V。 关注伊始,他们发布的文章我几乎每篇必读,也通过这些文章了解了一些基础的茶叶知识。但渐渐地我发现,这些文字中所传递的有客观依据的、实质性的知识相当有限,大多充斥着作者的主观臆断以及类似吵架一般的争论。尤其当我阅读了一些系统性的茶叶书籍之后,再读这些文字,发现不少文章的作者缺乏最基本的茶叶专业知识素养,常常在文字中犯下常识性的错误。 其中有几位以“普洱茶打假”出名的,相信不少茶友都知道。这几位作者最初都以嫉恶如仇的打假斗士的形象出现,且多次在文字中声明为了保持公正,避免利益干扰,自己不会在账号中卖茶。但当关注度越来越高后,几个账号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流量变现的诱惑,一边卖茶,一边继续批判茶圈乱象。 后来我便很少花时间去阅读这些文字了,当初关注的几个号也陆陆续续取消,很长时间不曾再读。最近忽然想起来这段识茶的往事,便又找到这几个号,阅读了几篇他们最近发布的文字。读完有些失望,这么长时间过去,他们的文字仍然和我最初关注时一样,一味地争论、批判,但仔细阅读下来,却又看不出作者到底在争论什么,批判什么,依据在哪里。个别作者依然文辞混乱、逻辑混乱,甚至胡言乱语,读完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这般争论、批判,让人感到毫无意义。 一杯茶,包含着科学与人文两个层面,科学是基础,人文则各有不同的表现。中国有上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人文层面的茶文化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更加浓厚,但终究应该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 归根结底,茶叶作为一种植物,涉及到生物科学;茶叶作为一种农作物,涉及到农业科学;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又涉及到食品饮料科学。从茶园到茶杯,一杯茶的诞生,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存在,在现代科学的水平上,这些规律是可以被探究、发现并应用到实际中的,是争论、批判的基础和依据。 有人争论、批判是好事,但只有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理才能越辩越明。如果发表文字的人自身都没有扎实的知识素养,只顾胡乱发泄一番,不但争论、批判变得毫无意义,反而会因自己的浅薄和偏见而带给读者新的认知混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