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儿童体质全面恢复 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 ![]() 一次瘟疫的感染,造成了我们身体诸多问题的出现。攻击薄弱位置,诱发从出现心率失调,周身乏力,味觉减退,嗅觉丧失,直至情绪上的变化。 这次感染后的诊治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出现了感染急症期后表现情绪低落,焦虑的现象。已经有一小部分患者开始寻求心理指导了。从中医角度看,这就是情志伤。中医的情志病分为情志和心理双重问题。 脑为元神之腑,是呈现一切意识思维功能的地方,这跟西医的脑神是一致的。喜怒哀乐皆源于此。但中医又看到,心主神明,为元神之所主。所以,从中医理法看人体有两套精神主管系统,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而这两套精神系统,绝不是各自为战的。是完全统一于人体五脏六腑这个整体的。也就说,一处发病,必然会影响它处,完全取决于发病的力度和深度。 这次感染不要总是局限于伤寒或温病之分了。因为此次的治疗,这两个理法体系都收获了相当的好效果。主任也更是根据病症,灵活运用。这几天聊的最多的就是“温邪上犯,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从单纯的呼吸道感染到心包出现了异常,明清时期早已落实到了临床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次发病很多人心率失调,却又查不出什么具体问题来的原因。 很少一部分患者还是会在原发心脏病基础上激发严重问题,也有的诱发了心肌炎发作。但整体看,仅为心率失调为主的表现。而很多人,除了感受到了心率失调带来的不适之外,也发现了情绪变得异常低落,焦虑。认为是不是心理出了问题,这个现象从目前主任看诊的人群数据看并不在少数。 前期原因有这么几个: 1. 外界所传信息较为夸张,很多为了引流量写的不负责任的文章,徒增焦虑,引起压抑感。我看到的很多文章,既不是医生,又不是临床工作者的人,之前还在写俄乌战争,疫情上来之后,转而写疫情文章的情况。认为查了点资料,就是这么回事了。误导了很多人的思考。让很多人找到了所谓的共鸣,认为了他错误认为的事是对的。殊不知,跟现实临床毫无半点关系的事不是买卖货物,临床的复杂早已超出了文章写作的范围,纯粹“臆测”。这个时候自己判断不明,平时又较为小心之人,遇到这么大的疫情放开,难免出现焦虑情绪。但有的人群随着发病之后的状态,得知也就这么回事,故而放松了心态,但还有人仍然紧张焦虑下一波的到来。这属于错误信息对人精神的影响,不可大意,但更无需杞人忧天。 2. 感染后因为发病激烈,产生恐惧心理。初始几天的症状感受比较明显,徒增了心理焦虑,诱发了一些情绪问题。即便自身发病期过后,仍然过度思考这个病会不会将来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此类患者也不在少数。病之发展必然有其特殊性,复杂性,无需过度紧张,焦虑,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完全可以用中医的方法解决瘟疫对人体的各种病症损伤。 3. 最后一条引起的情绪失调的病机解答,才是我今天聊的重点。这个重点就在于“体质对情志的影响”。一个人气血充足和气血衰弱状态下,情志一定是不同的。很多人三因体质,再怎么勇猛,受体质气血的影响,其耐力,毅力,持久力都不如三阳体质人员。我个人也会思考病毒的发病,高热的状态影响了大脑的一部分情绪功能,后期会逐渐恢复。但从中医角度看,这种神伤的位置,应该下放至肾。惊恐伤肾,情绪日久不愈也是伤肾志。初期在心肝,影响至脑髓,后期都在肾气是否充足。 针对此次情绪问题,我出一个基础版的治疗方案仅供参考。主任从来不在文章中写具体用量。这是作为一名临床大夫必备的严谨,所发方仅供交流使用。病情复杂,人体体质差异不同,用量写上,很多人会拿去试试。我见过有些根本不是大夫人写的网络文章,不负责任的拿着仲师的方子写文章,套用其量,就有不明道理者照抄照搬,喝完出问题的。这绝对不是一名中医大夫该做的,因为不是大夫才会这样做。主任意在以理法传承中医,真要涉及具体治疗,一定要详细辨证用药,做到一人一方。 养心固肾汤: 1.生脉饮益心气基础方。 2.炙远志、生龙骨、夜交藤、酸枣仁、酒萸肉用于固肾、安神宽心、以期心肾相交之力。 3.柴胡、半夏、黄芩用于疏肝清郁。 4.肉桂、桂枝、用于回阳、通阳促代谢。 注:加减方也要根据兼证具体所用。方随法出,一切以临床为准。此方仅适用于已经除情绪问题再无其它感染症状所用。 用药顺应脏腑,而非憨厚滋补。所谓虚不受补,对于补字,指的就是顺应。而非黄芪,人参,鹿茸填补而上,造成壮火食气,产生结果与高热发病无任何异同。务必顺应机体,少火生气,缓缓予之。 情志变化受外界环境影响,虽然有的人已经喜怒不形于色,但对内里的影响始终存在。只是时间日久自觉不明而已。人体运行全靠气化完成,今天生气,接着吃饭,睡觉,练功,都是损伤。一定是要待郁气调节。 此次感染后,人体虚弱居多,气血因高热状态消耗严重,出了多少汗,消耗了多少精气,必然对脏腑产生一定的影响,由脏腑的变化逐渐迁延至情志病,实属常态。及时调整过来,避免长期落下情志病根,减少病变反观影响脏腑。中医讲“脏腑应以平为期,阴平阳秘”为真人至圣的状态。这是一套系统理法,绝对不是三言两语所得。自然又是一入胜境,明者不必多言,不知者始终叫不醒。 止观 明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