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县的戏曲及民间秧歌

 茶香飘万里 2023-01-12 发布于山西

兴县的戏曲及民间秧歌

刘云

文章图片1

抗日战争前,兴县有过多少个传统古戏班,这些戏班的情况如何,只有传说,找不到文字记载,为了解兴县的戏剧历史,走访了一些爱好戏剧的老人和当时搭过戏班的民间艺人,又找到曾在过戏班的艺人家属及有关知情的老前辈多次回忆,这些人的年寿都在八十以上,现在有的在世有的已故,根据他们回忆将兴县传统古戏班的情况概括如下:

民间传统戏班的兴衰

从清光绪年间记起,到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中止,先后在兴县城镇农村组建的大小中路梆子戏班共计十二个。

福利班:建于光绪十八年,设班于城东水泉湾木瓜崖村,1937年散班,历时四十五年。

刘当武班:1928年建班,设班于固贤田家会村。最初的演员是从临县苗成林戏班买的娃娃,人称“娃娃班”。李林儿任该班的教师,1937年散班,历时十年。

白玉珠班:光绪二十二年建班,设班于康宁阎罗坪村。该班行头破旧,人员不固定。特点是有台口唱戏,没台口种地,成班时间较长,1935年散班。历时四十一年。

王丙千班:光绪二十八年建班,设班于县城西关。该班的特点是既唱晋剧又唱“道情”,人称《风搅雪》戏班。1938年散班,历时三十六年。

康志州班:人称《少爷班》、1935年建班,设班于城关郭家沟。1937年散班,历时仅二年。其次还有车家庄肖青的干股班,孔家沟郭明修班、城关水井杨保多班、城东水磨滩武成班、肖家凹白其儿班、交楼申阳湾子王耻儿班、魏家滩康驴儿班等散布在乡村的班子,大都是农闲演出,农忙解散,演出范围也很狭小。在上述戏班中名气大、艺术精,深受群众喜爱的是福利班。

福利班,于光绪十八年创建,最初设班于水泉湾木瓜崖村,后在城南石唐会村扎班。班主、刘应书系兴县黑峪口村人。

当时任兴县县衙四班总衙职务。掌班人、登蛮,山西蒲州人,承事人白其儿,兴县树林村人,教师,郑××,山西蒲州人。

该班的主要成员及行当配备;棉山(须生、艺名胎儿红),山西蒲州人。刘金子(须生)、山西蒲州人,贺全蛮(须生)、山西蒲州人,迎安(须生),山西蒲州人,大刘师(花脸)山因寿阳县人,郭三子(花脸),山西太谷县人,张三娃(花脸),山西太谷县人,二刘师(花脸)山西寿阳县人,文成(小旦、艺名小蝴蝶)山西蒲州人,郭连生(正旦,艺名崩颅旦)、山西蒲州人,保成(正旦),山西蒲州人、登蛮(正旦,艺名夺梁旦),山西蒲州人,艺名红狗生(武生)、山西蒲州县人,艺名夹红(老旦)、山西蒲州县人,白龙怀(鼓板)兴县城关人,白四海(马锣),兴县城关人,白老五(手锣)兴县城关人,白三孩(拉场)兴县城关人,白金当(二弦、唢呐)兴县城关人,白花驴(大钗)兴县城关人,千蛮(胡胡)山西蒲州人,该班所带的徒弟有:刘老商(武丑、花脸),兴县城东关人,刘喜财(须生)兴县人,喜成(小旦)兴县石楼圪台人,迎喜(小生)兴县人,喜贵(花脸)兴县人。这个班的多数人是刘应书从蒲州、寿阳、太谷请来的艺人。也有个别艺人如郭三(大花脸)则是从太谷戏班“挖”来兴县的。这些艺人出身贫寒,为求碗饭吃,从小卖给戏班“打娃娃”,历经高师传教,不但底功过硬,而且各有拿手好戏。例如:棉山的《捉放曹》、二成的《凤台关》、刘金的《状元谱》、登蛮的《鲛绡帕》、文成的《六月雪》,大刘师的《博望坡》、郭连生的《富贵图》、《梦鸳鸯》,表演艺术精彩、唱腔优美动听,观众百看不厌。曾有:“看了崩颅旦的《梦鸳鸯》,走路不用带干粮”;“看上崩颅旦的《富贵图》,地里的庄稼顾不得锄”,“看上文成的《六月雪》止不住泪蛋蛋往下滴……”的赞誉。

福利班聚集的艺人甚多,双生、双旦双花脸,行当齐全,演技精湛。上演的剧目也很广泛,文武大本戏不下百十余本。当时在群众中有这样的评说:“看戏要看福利班的戏,一个月不用翻刹地”,据传该班的代表剧目是:八大“图”,十大“关”、五“州”、四“配”三本“山”。八大图即:《日月图》、《富贵图》、《吉庆图》、《美人图》、《汴梁图》、《国公图》,《正气图》、《五岳图》。十大关即:《南阳关》、《佘唐关》、《凤台关》、《天水关》、《红霓关》、《三劈关》、《虎牢关》、《牧虎关》、《宁武关》、《凤鸣关》;五州即:《回荆州》、《破洪州》、《反徐州》、《战幽州》、《打登州》。四配即:《春秋配》、《天河配》、《龙凤配》、《双巧配》、三本山即:《火焰山》、《游龟山》、《翠屏山》。

由于福利班的戏广艺精,武打出奇,文戏情深,行头既全又新,艺人们演唱出力,做戏认真,一台三日一般都要唱够九本九折。主家会首高兴,看戏的观众满意。所以兴县城内关外十四个戏台口、二十六座寺庙以及农村的古会庙戏,大多数是福利班的台口。该班从正月初三在城西张家圪埚起唱,直到十月唱完城内的骡马会戏才扎冬班(休整)。一年四季活动的范围就在本县。福利班在成班四十五年期间,班主刘应书对艺人们十分关照,在困难时期为保戏班的生存,他将水泉湾木瓜崖村的一处四合院卖掉,供给在班艺人们的冬季生活所需,同时帮助在班的郭连生、文成、张三娃、大刘师等外藉艺人在兴县娶妻成家,安家落户。使他们全心实意地为兴县人民献艺终生,并在兴县留下了他们的后代。郭连生(艺名崩颅旦)的孙子——郭利,曾在祖父墓前立了碑文表示纪念。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百姓遭难,从此,兴县的传统古老戏班相继解散,艺人们失业,四处流离。有的到“口外”(内蒙)草地谋生,有的过了陕西搭班,有的回了原藉。无家可归的艺人不想离开兴县,希望重操旧业,粉墨登场。是年秋季交楼申阳湾子的王耻儿,买了刘应书的箱驮,收容了一批流散艺人,在阳湾子村组建了戏班,可叹日寇横行,民无宁日,这个班子仅维持了一年就散班了。这时魏家滩康驴儿串连了武八则、蛮小、刘老商等十多个艺人,共同商定用按股分红的办法组建起一个戏班,吸引了从临县流浪到兴县的艺人明星,及名叫桂红、桂兰、桂香的女角和康驴儿共同组合为按股取酬的罗圈班,康驴儿任班主,尹挨则为二班主扎班于魏家滩尹家沟村。该班的主要演员及行当配备:明星(正旦)、武八子(花脸),万林子(须生)、刘老商(花脸),蛮小(武生)、拴兔则(老旦)、桂红(小生)、桂香(小旦)、桂兰(花旦)、二毛则(二花脸)。

罗圈班的代表剧目有《杀狗》、《算粮登殿》、《秦琼表功》、《双锁山》、《取成都》、《取洛阳》。这是兴县抗战初期最后一个民间戏班,也是第一个有女角唱戏的班子,很受群众欢迎。

一九四〇年二月,日寇调集一万二千余人配合顽军,分六路向兴县进行“扫荡”时,该班的刘老商等一部分艺人被俘到岢岚县城,逼他们给日军唱戏,刘老商等人拒不演唱,日军就用毒针致残了刘老商的右背。数月后他们逃回兴县,继续组织演出。一直坚持到冬季。后来由于日寇对兴县进行“三光”(烧、杀,抢)大扫荡时迫于形势而散班。从此,抗战进入了激烈阶段,兴县的古老戏班就此消失。

秧歌的地方性特色

秧歌在民间流传甚广而且很受群众欢迎。每年正月,凡有条件的村镇,都要组织秧歌来欢度春节,大闹元霄。这是兴县的传统习惯。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前夕,是秧歌活动的兴盛时期。据查,民国二十五年前后,李家湾、李家庄、安家庄、刘家庄、甄家庄、孙家庄、石门庄、车家庄、阳湾子,石岭子,石盘头,魏家滩、高家崖、黑峪、元家坪、高家村、东坡上、交楼申、赵家坪、黄家沟、新窑上、横城、固贤、赵家川口等二十四个村庄都有秧歌班。参加人数不下五、六百人之多。其中,温其恒、高平、李果兴、牛涧大、李世常、李年孩、张有仁、袁苏浪、刘庆元、王福弟、康明知、孙恩贻、王丙千、王拉拉,守和等人是秧歌班的“伞头”(领唱人,相当于主演兼导演)又是秧歌的组织者。

秧歌的组织形式是由唱词、舞蹈打击乐,构图,节奏五者缺一不可,组成的一种朴素、健康、明朗、活泼的民间集体舞蹈。一班秧歌有渔公(肖恩)、渔婆(顾大嫂)、货郎(燕青)、拉花女(肖桂英)、一架鼓子(解珍)、二架鼓子(解宝),公子(花荣)、美人(孙二娘),椤小、椤女十个角色即可。大的秧歌班有黑白二蛇、许仙等角色,最大的阵容,表演人数可达二十人。领头是一老翁,头带白毡帽,反穿羊皮袄,挂着白满口,一手拿响环,一手举大红伞,秧歌的队形、图案的变换唱词起落,轮换演唱的顺序,全由老头子用响环和大红伞指挥,所以这种表演唱叫做“伞头地秧歌”。秧歌表演的适应性很强,行动方便,一般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广场大街、山村小院均可活动。它的活动形式分为两种。一是跟着节奏手舞足蹈以扭为主,随场地大小,保持大致有序的队形来表演。二是边走边扭形成一定的图案,叫做“踩牌子”。每到一处根据场地大小,确定踩什么牌子也就是组织和变化什么图案。大场地可表演“四底八门阵”,“双十二连城”、“四门斗底”、“三盏灯”、“双葫芦”等。方形院落可踩个“里外挂灯”。长方形院落可踩个“蛇盘九颗蛋”的牌子。如果园形小院可踩个“里外四八”。总之,可根据不同场地,选用不同的牌名,踩牌子也就是变换图案一般都在某个场地的开始和结尾时表演、中段是单唱和双唱为主,它的唱词出在伞头口中,伞头要依不同住户观景生情出口成词,信口唱出博得主家和观众的赞赏。如去一家骡马成群的富道人家院内时就要唱:

走了一家又一家,

这是一家好人家,

前院骡子后院马,

家里喜添胖娃娃。

唱词内容一定要切合实际,又必须是吉利话。走进有狗有鸡的院

内就唱:

进到院内观四方,

高大门楼好院墙。

喂下的狗象狮子,

对对金鸡赛凤凰。

进院看到老人抱孙子就唱:

过街秧歌进大门,

院内站着个老先生,

怀里抱着小孙孙,

状元儿子后面跟。

进到商号的院内时就唱:

来到宝号用目观,

这个买卖做得欢,

此处本是兴隆地,

一年四季有财源。

过平安会进庙敬神时就唱:

此庙盖的宽又宽,

红油漆柱栽的端,

诸位神仙上边坐,

保佑村民得平安。

唱词一定要结合实际,要给对方吉祥如意吉利的语言。一问一答的对唱:

(拉花女问,一架鼓子答)问:

什么有嘴不说话?

什么无嘴咬字真?

什么有腿不走路?

什么无腿转州城?

答:茶壶有嘴不说话,

弦子无嘴咬字真,

板凳有腿不走路,

银钱无腿转州城。

秧歌过街时唱:秧歌过街喜气多,众位站在圪堎堎上,眼不眨来嘴不张,跷起脚后跟看秧歌。

“踩牌子”也就是变换图案,牌子的花样即图案花样。牌子有:“一条龙”、“掏蒜辫”、“九虎锁荆州”、“十字梅花”、“富贵不断头”、“双牌楼”、“一朵梅花”、“珍珠倒卷帘”、“卷白菜”、“里外四角”、“黑虎搁心”、“双飘带”、“二十莲灯”、“湘子提蓝”、“一片云”、“摆四角”、“小八宝”、“炮打金钱豹”、“蛇盘九颗蛋”、“双葫芦”、“滚绣球”、“波浪花”、“扭麻花”、“双套环”、“两条龙”、“双八字”、“三环套”、“风头输”、“八角楼”、“蛇退皮”、“秦王乱点兵”、“刮旋风”、“搭骆驼”、“双过街”、“外挂灯”、“四里外入”、“双套环”,“卷蜂王”、“三顾茅庐请诸蔼”……

这种秧歌活动的时间很短,每年从正月开始到二月十九日,过了“观音会”后群众开始春耕,秧歌活动就此结束。

(刘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