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八差”在方言学中至少有三种写法,另两种为“打八岔”和“打八叉”。至于哪种写法更符合成词逻辑,愿与智者一同探讨。
首先说“打八岔”。在老年间有一种撂地的说唱小戏,表演起来十分简单,根据剧情需要,角色有一二人、二三人不等,但负责伴奏的仅有一人,锣、鼓、镲、钹、梆子、唢呐外加胡琴,统统披挂一身,表演时手脚并用,类似于“十不闲儿”,有时还要为剧情搭架子帮腔,这种多面手的行当,时称“打八岔”。
另有“打八叉”。据口述史传,“打八叉”本属冀东方言,至于成词原因,现已无从考证,其所表达的意思与“打八差”基本一致,也是形容没有固定事由儿,东家干几天,西家干几天,干哪个行业都属于打下手、当小工、苦大力的角色。另一说法的“打八叉”是西北人打腰鼓的表演招式,也有将翻跟头“摔叉”称为“打八叉”的,但与天津人说的“打八差”在词义上相去甚远。
天津话的“打八差(chà)”,原音本是“打八差(chāi)”,“八”表示多,是一个虚拟的数量概念,“差(chāi)”即是“差事”,“打八差(chāi)”的本意是干各种不同的差事。由于天津人说话诙谐幽默,故意将“差(chāi)”错说成“差(chà)”。这种语言现象经常出现在天津人口中。
“打八差”也是如此。没成想,人们说顺了嘴,时间一久,“打八差(chāi)”即说成了“打八差(chà)”,之后以讹传讹,将错就错,反而丢了原音。以上不同的“打八差(chà)”,虽然发音相同,但成词原因并未发现有何关联。研考方言,是个“叫真章儿”的过程,不但要博采众家之长,更要抽丝剥茧,理性分析,对于因果不明的事物笔者不敢以一概全,因为方言是由民众创发的地方性俗语,在长期的口口相传中,偶有讹变也属正常;方言不属于规范的汉语词汇,若将方言写出文字,必是一个依音寻字的过程,此篇所论“打八差(chà)”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