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津方言,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天津方言不但诙谐逗哏儿,而且词量多如牛毛,浩若繁星。作为方言的研考者,若将所有词条逐一写出词源,其实是件难以做到的事,因为方言形成的年代大多不详、成因不清,缺乏史料参考,并在漫长的历史中,词性的引申、转义、讹变等诸多因素,所表达的语义,往往与词源本义有很大区别。但有些方言词汇,通过口述史的代代相传,其成因,幸能保留至今,例如“瞎摸海”一词即是如此。“瞎摸海”在天津方言的现代词义中,形容办事不牢靠、说话水分大、没有一点真本事的人。人们评论此类人,时常会说:“别信他,他奏是一瞎摸海,一贯瞎掰”。
至于“瞎摸海”一词的成因,有口述史道出原委:据传,上世纪二十年代在老城里有位混迹于中医业的江湖郎中,名叫某某海,其确切姓名,因年代久远,早已被历史“隐姓埋名”。据说此人因幼年生天花,落下了一脸浅白麻子,所以,当时人们背地里都称他“麻海”。1929年民国卫生部拟出台《废止中医法案》,虽然《法案》终未通过,但却给中医从业者制定了极高的门槛。麻海由于未能通过中医传习所的考核,名落孙山。之后,麻海重操江湖旧业,为人摸骨算命也时常为小病小灾的患者开具药方。据传麻海目生双瞳,时人以为此相有圣人之道,所以生意尚兴,门庭不冷。其实他所谓的“目生双瞳”以现代之说就是白内障,所以麻海的视力逐渐下降,以至后来近乎盲人,无法开具药方,只好以“摸骨术”为业。
“摸骨术”是以摸人头骨、手骨、体骨,来断其问卦人的命途兴衰。在旧时,“摸骨”归为金行,与失目人的算卦属于同业。麻海对于“摸骨术”本来业不甚精,只是为讨生活无奈而为。所以摸骨手法极其稚拙,一通瞎摸毫无相士水准,卦辞术语亦是千篇一律,因此麻海被时人戏称“瞎摸海”,亦称“瞎麻海”。
天津话将“摸”或“麻”读轻声,久而久之成了天津方言,但它不再是麻海的绰号,而是演变成了形容词。对于那些说话不着边际、信口雌黄、“狗戴嚼子——胡勒”之徒,统称为“瞎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