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老师,你的寒假是这样吗?

 冬不拉拉 2023-01-12 发布于安徽

近期,陆续有高校结束了忙碌的期末考试,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寒假。一年三个月甚至更长的寒暑假,是许多人向往教师这项职业的一大原因。但就像《围城》一样,只有真正身处校园的高校教师才明白,寒暑假只是少了教学任务,其它的分内工作依然需要做。


图片

寒假:学生休息,教师工作


在学生结束期末考试,纷纷离校开始寒假生活后,高校教师忙碌的寒假工作也如期而至了。

高校教师首先需要完成的,就是阅卷和登成绩的工作。这项看似机械性的工作,其实蕴含着不小的挑战。老师面临的情况包括,简单的题学生不做或者乱做,学生在试卷上画画、留言,交白卷等。阅卷过程中随时都想掐自己的人中让自己保持清醒。当然,部分老师为了让学生过个好年,尽量把平时成绩打高,给出一个好/及格成绩。但如果学生最终看到自己的成绩是不及格,那可能是你的老师尽力挽救但也无法力挽狂澜的结果。

备课同样是高校教师需要在寒假中完成的“规定动作”。下一个学期的课程并不是把毫无准备就直接上阵,提前备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是曾经教授过的课程,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知识体系的更新,对课件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如果是一门未教授过的新课程,那就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备课工作中。一节课的背后可能是大学老师一整天甚至好几天的心血,这都不奇怪。

作为高校教师,学习是要一直保持的,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匹配为人师表的内涵。此外,高校教师的学术成果也要经过长期累积,所以他们即使放假也依然会继续看书、做笔记等,时时刻刻自我提升。

最后,占据了高校教师最多寒假时间的非各项科研工作莫属了。长期以来,科研成果都是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并且,目前在高校中流行的“非升即走”制度也将科研成果列为考核青年教师的重要指标。两相叠加,搞科研做学术就成了大部分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而与学期内只能把科研穿插在教学、行政等工作中不同,教师在寒假中可以用整块的时间做课题、做实验、阅读文献、撰写论文等科研工作。甚至有不少教师表示自己在寒假时是“996”、“997”式地进行科研工作

可以说,许多高校教师特别是需要搞科研的教师,不仅没有在寒暑假休息,反而会在期间更专注的工作。这样的情况带来了一个问题,北京大学一项研究指出高校教师总体生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且呈逐年加重趋势。同时,该研究提到,繁重的科研压力是高校教师群体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诱因之一。

好的方面是,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在2021年3月全国“两会”上,民盟中央表示,“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实行二至四年的短周期科研绩效考核制度,部分高校甚至对教师实施一年一次的科研绩效考核,考核评价次数多,重数量轻质量,不同名目的频繁考评进一步加剧了学术界的浮躁氛围。”对此,民盟中央提出建立教师长周期考核评价动态调整机制,开展教师分类考评制度改革的持续研究等建议

此外,在“破五唯”改革背景下,已有不少高校制定了不同类型教师晋升的评审办法,设置了职称破格晋升通道。这减轻了许多教学专长型教师的科研压力,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发挥在更擅长的教学工作上。同时,“破五唯”改革中,教师职称评定中科研成果也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这也有助于高校教师减轻一些不必要的科研压力。

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都减轻了。许多致力于学术,希望产出高质量成果的教师依然需要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但显然,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也并不宽裕。对此,不少高校教师呼吁建立学术休假制度。

图片

学术休假制度是什么?


学术休假项目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首创。据1989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称:在1880年,哈佛学院的校长艾利奥特批准工作七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休假,休假期间享有半薪。此后,学术休假制度迅速被其他海外高校接受,并成为重要的师资培养制度。

目前,学术休假的一般形式为,高校教师每工作5-7年,享有半年或一年的学术休假。教师们在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里,可以从繁忙的教学和学校事务中抽离出来,不受教学和其他学校事务干扰,专心梳理自己的学术成果,认真做学术研究

在学术休假结束后,大多数高校会要求教师提供一份报告,作为一次小小的假期考核。比如国外的里德大学要求结束休假的教师向系主任提供包括研究材料副本、出版情况等内容的报告,这份报告将被放入教师终身评价档案内。教师还需要以研讨会、发表文章等形式向学校成员汇报学术休假的研究成果。

目前,这项制度在西方已经实行了140余年,它被证明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创新能力、缓解焦虑、倦怠

图片

仍需完善的国内学术休假制度


在国内,1996年由教育部设立的“春晖计划”是国内部分高校实行学术休假制度的起点。该计划由政府部门推行,利用海外杰出人才的学术休假进行引进。2000年增设“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励津贴、补助费。该计划在2000到2010年内共资助140名留学人员团体、12000人次短期回国工作。

此后,我国不少高校都尝试推行了学术休假制度。诸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均发布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施行学术休假制度。北京语言大学还给每一位学术休假的教师提供了每人每月1500元的补贴,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学术休假期间收入减少的问题。

但现实却是,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没有休过学术休假。这又是为什么呢?

新京报曾报道过的北京语言大学一位教师的经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位教师虽然通过申请却没能最终休假的原因是找不到人代替自己完成休假期间的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洪成文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表示,“参加评奖、申报课题、学生答辩、社会服务、帮助学生修改论文、为学生出国学习进修联系外国专家教授撰写推荐信、接待外国专家来访、参加大学和学院的部分必须参加的会议等,几乎都很难找人代替。”

症结或许就在此。只有高校真正从制度层面解决教师学术休假期间其它工作的安排问题,学术休假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