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的主题:“情书”和“悟书”

 诗画品红楼 2023-01-12 发布于北京

诗画品红楼——"诗"、"画"、"品"相结合,诗情画意,图文并茂,古韵今声,一种全新的品红方式。二、四 晚上20点发布两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减字木兰花·《红楼梦的主题

王志霞

欲窥缘起,前世今生谁可比。石畔桥旁。犹有花香沁晚凉。

风驰雨急,纤竹虚窗时滴沥。爱恨情愁。过眼云烟一梦收。

鹧鸪天·《红楼梦》主题:情书和悟书

丁玉林

悟道青峰虚幻真,三生缘定有情人。

前盟木石花无影,金玉良缘雁失群。

观界外,看红尘。木鱼声里问迷津。

园中遗恨香丘远,梦渚红楼别样亲。

临江仙·《红楼梦》主题(新韵)

翟海潮

十载心酸挥巨笔,宏描尘事衰兴。繁华落后厦将倾。绛珠还泪尽,金玉世缘空。

利禄功名皆是幻,痴情贪欲悲同。迷途知返沐春风。红楼多少事,好了悟人生。

品评翟海潮 撰

《红楼梦》的无穷魅力在于它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残缺性。《红楼梦》具有宏大而精密的网状立体结构,它通过宝黛钗爱情和婚姻悲剧的主线和贾府盛衰变故的背景,将众多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层一层地扩展下去,又一环环收拢起来,在细节描写上又那样逼真,形成了一个近乎天衣无缝的艺术整体。

《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位,曹雪芹写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衣食住行、内心生活、情爱、趣味、礼仪、婚丧嫁娶等,写得那么鲜活,那么生动,那么千姿百态。读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事都能从《红楼梦》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情书”,也是一部“悟书”。一曲《好了歌》道出了人间的一切。《红楼梦》清醒地反思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回答了生命存在与如何超越这一根本性问题。一个人来到地球上只不过是到他乡走一遭,只是个过客。

人们常常“反认他乡是故乡”,把过境当作常境,反客为主,自然就欲望膨胀,夜以继日地争夺金银满箱、妻妾成群的浮华境遇。挣了一生一世,却什么也带不走,唯有留下骷髅一具,骨灰一把,戏剧一场,“荒冢一堆草没了”。曹雪芹以菩萨之心,棒喝天下“迷”情之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人间情爱都不过是梦幻泡影,不该过于执迷。

《红楼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残缺性。由于胡适等人考证出《红楼梦》后40回是续作,从而开启了“新红学”研究,一百年来,有太多的关于续 “错”了的论证。譬如指责没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写的中乡魁”“延世泽”“兰桂齐芳”等。残缺性增加了神秘性,如今《红楼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其残缺性已经成为其魅力的一部分了。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写情说”“盛衰说”“斗争说”“性理说”等。就《红楼梦》全书内容来看,我觉得可以从历史角度、艺术角度、哲学角度来解读其表达的主题

1)历史角度:从历史角度来讲,《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小说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八旗制度的特权孕育着自身机体的腐败,统治者上层的争斗,对下层百姓的压榨……因此在康乾盛世的繁华中开始显现出末世景象。

就贾府而言,辉煌繁荣、赫赫扬扬已历百载,“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贾珍、贾赦、贾琏之流的骄奢淫逸,贾宝玉的叛逆……小说详尽地反映了贾府之末世的各种弊端,主子们养尊处优,钩心斗角,房族之争,嫡庶之争,寅吃卯粮,出多入少;主奴矛盾,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荣宁二公创下的基业,终于毁于儿孙之手。

 

2)艺术角度:从艺术角度来讲,《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的“大团圆”俗套而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的悲剧并不在于贾府或四大家族兴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宝黛钗爱情和婚姻的悲剧,而是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情”为本的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毁灭的悲剧。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者,贾宝玉也。《红楼梦》“大旨谈情”,既有“儿女之情”,又有“势利之情”,贾宝玉是“绝代情痴”,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是一部“情书”。曹雪芹建构了以“情”为本体的意淫说“意淫”不同于皮肤淫滥,云雨之欢,而是“儿女真情”,有泛爱、体贴、痴情之意。

 

曹雪芹从“太虚幻境”出发建立了一个 “四海之内皆姊妹的理想世界——大观园。“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大观园也是一个“女儿国”(除贾宝玉外)。

曹雪芹以太虚幻境中仙姑们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理想的伦理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纲常观念的一种深刻解构。因此,大观园这个理想的世界,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很快就曾现出秋风萧杀、百卉凋零的景象。

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晴雯因为长得美,所以被迫害致死。

贾宝玉被贾政毒打,差一点被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跳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伟大交响乐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被吞噬了。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汤显祖认为“情”是人性的根本,《牡丹亭》奔放的“情朝”,强烈地震撼着青年男女的心灵“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直连接着《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矛盾,充分显示了”、“法”的冲突。悲剧之所以产生,外在原因是僵化保守的““法”的禁锢,内在原因则是贾宝玉、林黛玉对富有浓重叛逆色彩的“的执着追求。

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字联系在一起是很深刻的。《红楼梦》的悲剧是人们日常生活常见的,这种悲剧并不是恶人造成的,而恰恰是一些爱她的人,包括爱她的贾宝玉与贾母。好人也可以制造悲剧,病态的“集体无意识”使然,这种悲剧才是“悲剧中的悲剧”,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3)哲理角度不要忘了,《红楼梦》除了《石头记》名字外,还有一个名字叫《情僧录》,寓意贾宝玉以情悟道,从这个角度来讲,《红楼梦》又是一部“悟书”。

《红楼梦》开篇讲到,书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曹雪芹后半生穷困潦倒,“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到底是为了什么?

曹雪芹经历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人生有着大彻大悟。如果说“色”和“空”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情”则是人生漫长的经历和过程。“以情悟道”,就是以情为本体去体悟、探究人生存的本真意义。

曹雪芹先创造出一个繁华盛景让人们执迷其中,把尘世间那些最诱惑人的场面,该经历的全都经历个遍,然后再让繁华落尽,引导人们迷途知返。书中的《好了歌》透顶醒心,读之如冷水浇背,惜乎众生之中少有领悟之人。倘若人人皆能悟此,终不为情所迷、所役,正是曹雪芹苦心之所在。

伟大的作家无不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与价值意义,无不充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形而上的追问和思考。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那么人这种有限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对生命最敏感、体验最深刻的两个,他们的惆怅落泪不仅仅是感叹他们两人爱情的不幸,而是出于对生命、人生、存在的一种带有形而上的体验。

对林黛玉来说,“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概括了她对人生的体验。最集中表现林黛玉人生感的当然是她的《葬花词》,这首词的主题“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易逝的、无所归依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贾府的兴衰、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从表层看是内内外外的罪恶,是人祸;但从深层看,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的悲剧,而且是人生的悲剧,人们追求春天,追求永恒,但是春天是短暂的。

人生的归宿在哪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就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也是《红楼梦》的永恒魅力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