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衣与蓝缕:一窥楚地服饰之美

 思明居士 2023-01-12 发布于河北

楚地服饰特征主要体现在深衣和蓝缕的形制等方面。这种服饰特征不仅体现了楚国瑰丽奇异、别具一格的服饰美学,还展现出服饰中隐含的礼教规训和时代精神。楚文明影响下的服饰文化展现出了超前的创造性和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发性。

文章图片1

明 文徵明 《湘君湘夫人图》(局部)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楚文明并不等于楚国的文明。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了,然而楚文明并未消亡。在被秦国所灭后,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秦文明的影响和改造。随着西汉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建立,楚文明融入了更广泛、深入的汉文明中,成为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极具特色的楚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绝不只是纯粹的地方文化,而是在承继和吸纳了中原文化及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后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楚文化的简洁思维模式和抽象概括特征在如今看来仍然是十分高超的,而这一点也体现在楚地服饰上。

就服饰本身而言,其不仅关乎装饰风格,还关乎礼仪与价值观念等。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体制。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得到提高,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使得彼时的服饰日趋多样化,其中尤以楚国服饰最具特色。楚人非常重视自己的仪表且有着独特瑰丽的审美趋向,故服装样式也受到这一影响,呈现出丰富妖娆且别具一格的特色。

文章图片2

东晋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卷(局部) 南宋摹本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上衣和下裳

楚地上衣的款式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到袖口处紧收。第二种是后领竖起,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平直且宽而短。第三种是领型取前两种之一,袖长且作垂胡状。

下裳主要有单裙、绵袴两种类型。单裙为楚地贵族男女通用的日常服装,一般由多幅裁剪为梯形的面料合成,类似如今的围裙。人们穿单裙时通常会将其左、右两端的带子系在腰髋部,腰间的松紧度以及裙和身体的贴合度完全靠系带来调节。单裙的下摆处一般会镶边,这样可以使裙身在拉坠下显得有垂感。绵袴与后世的裤子不同,有开裆和连裆两种款式,分别作为男、女常服。从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考古报告中的绵袴线描图来看,绵袴由袴腰、袴腿、袴脚三部分组成,袴后开档,袴脚口紧收。

文章图片3

东晋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卷(局部) 南宋摹本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深衣

商周时期,男子日常分别穿着上衣和下裳,女子则着自上而下的袍服。春秋战国时期,“衣裳连属式”的服装形制成为主流。这种形制的服装即为深衣。楚国服饰正是在深衣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属于早期深衣的变体。深衣是袍服的一种样式,乃衣与裳连制在一起的服制形态。它的出现改变了周朝以来男子的二分法穿着形式。此后,男子也开始改为穿着上、下连接为一体的袍服。这种袍服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包裹身体,还可以使布料得到充分的利用,因而很快就成为一种时尚。

据《礼记·玉藻》和《礼记·深衣》记载,深衣的主要构件有袷、袂、袼、缘、衽、要、带和下齐。袷代表交合于胸前的衣领。袂为袖子,袂口呈圆弧形,袖口阔两寸。袼指袖在腋下的嵌片,以便使袖笼处有可以让胳膊自由转动的空间。缘指的是镶边,宽度一般为半寸,用色讲究伦理规矩。深衣的设计和剪裁整体上遵循的是规、矩、绳、权、衡“五法”。《礼记·玉藻》和《礼记·深衣》中对深衣的尺寸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如一件深衣用布十二幅,最短处不能露出皮肤,最长处不能拖于地面,长度应以刚好接触到脚面为宜。楚式衣袍的尺寸与《周礼》中的规定相去甚远,如袖子的尺寸偏宽、腰围比例偏小、下摆长度很短。这和楚王及楚人好细腰的审美观是相符的。

深衣可分为单袍(按:在一些古籍中也被称为“褝衣”)与绵袍两种类型。二者的区别是单袍单薄无衣里。因为楚地湿热,所以单袍更为流行一些。袍服的裁剪通常是由布幅的宽窄所决定的,一般会分别处理上衣和下裳。上衣、下裳和袖子既可以正裁,又可以斜裁。按照实际需要,上衣用布一般为四块,下裳用布一般为四块或六块,两只袖子各用一块或两块布料,宽袖在袖口处收小(按:也有宽袖口短袖的样式),两袖腋下各嵌有一方形布块,其作用是使人的胳膊在袖笼处可以活动自如,同时使袍服前襟的上半部分形成略微向前拱的态势,从而在造型上更加立体。楚地单袍的制作比较特殊,领、袖和下摆的边缘都采用了双层绢或厚重的绵和绦包边,上面还有点缀用的花纹,其中领缘以田猎纹绦或龙凤纹绦作为装饰,袖缘和下摆缘以菱形纹锦作为装饰。

文章图片4

明 文徵明 《湘君湘夫人图》(局部)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楚人深衣分为两种形制,即直裾式和曲裾式,男女皆可穿。直裾式深衣前襟处的衣裾不围身环绕,而是垂在袍服的右侧或右侧后方。这种袍服只能在非正式场合穿,因为其无法完全遮住内袴。曲裾式深衣有一幅向后拥掩的三角形衣裾,这是为了解决上、下衣相连后出现的内衣袴容易露出的问题,可以保证身体的私密性,展现了古代服装的人性化设计。

从衣服的结构来看,深衣是一种宽袖的交领长袍,右面的衣襟压在左面的衣襟下面,衣襟的左下部横向接出一条三角形的曲裾。这条曲裾向右缠绕在人的身体上,尖端部分掩于人的背后,也可被掖入腰带下面。男子和女子深衣的款式有所不同。男子深衣的裙裾较短,只能向身后斜掩一层。女子深衣的裙裾较长,能缠绕身体好几圈。从渊源上讲,楚人着深衣其实是效法当时北方各诸侯国的着装。到了西汉,由于开国将臣中多为楚人,楚风开始流布全国。

楚地的审美风尚向来是循着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的工艺规律而变化的。经过楚人的“变体”式设计,深衣从素色常服发展成为色彩缤纷的丝织佳品,而且在剪裁和穿着上已经可以既符合人体机能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又体现出礼法和儒家思想。从此种程度上来讲,深衣也堪为一种受仪制和等级规约的“礼器”。

文章图片5

战国 《人物御龙图》(局部)

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藏

蓝缕

楚国气候湿热,适宜穿轻薄、袖短的衣服,因而发展出了一种叫作“裯衣”的短袖上衣。据《左传》记载,楚之先王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里的“蓝缕”指的不是破衣烂衫,而正是裯衣或弊衣。这种轻薄的衣衫是楚人的代表性服装。根据《说文·衣都》可知,裯衣即短衣。清代的钱绎也在《方言笺疏》中注明,裯衣即半袖短襦。这种衣衫很实用,而且具有楚人风韵,所以又被称为“楚服”,在当时广泛流行。根据《叔孙通列传》的记述,楚地的贵族和普通百姓都会穿着轻便的楚服。秦国公子异人谒见华阳夫人以及儒生叔孙通拜见刘邦时穿的正是楚服。

从战国到西汉前期是楚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与转化阶段。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中论述了楚、汉深衣之关系,认为汉承楚风,这一点可见于墓葬中出土的西汉俑身上所穿的深衣。孙机以右衽绕襟多寡来区分楚式男子和女子深衣。这一差别其实在西汉深衣中仍然存在。楚地深衣还有一种款式是左、右衣襟交叠成较低的衣领,这样可以使里面的衣服外露,形成别具一格的层叠式衣领效果,如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所藏楚俑身上的服饰便是这一款式。

文章图片6

东晋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卷(局部) 南宋摹本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楚士之深衣完全可以比肩于六国冠冕,筚路蓝缕的楚王亦可鹤立于六国群雄。深衣、上衣和下裳以及袴和裈已经成为我国服装演化过程中的基本形制。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改造和创新,楚国深衣形制在近代长衫、旗袍、连衣裙、浴衣等服饰中留下了印记。近年来,以中国传统的交领直裾样式为设计灵感的新中式服装蔚然成风。未来,在全球化背景和多元文化生态下,包括楚地服饰在内的中国传统服饰,通过与当代新科技、新工艺的结合,必将转换成为更具创意和人文精神的新形态服饰。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2022年第6期

《深衣与蓝缕:楚文明影响下的服饰文化》

文章图片7

《中国美术》2022年12月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