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丨元代大地震,山西洪洞西孔村元墓考古有实证

 Michael430 2023-01-12 发布于中国香港

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洪洞县文化和旅游局对临汾甘亭新型工业园区第六大道及南大街项目所涉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墓地位于临汾市洪洞县甘亭镇西孔村北300米处,北距洪洞县城9千米,西南距临汾市中心15千米,南距临汾尧都机场3.9千米(图一)。

Image

图一 洪洞西孔村元墓墓葬位置图

墓葬集中分布在长约200、宽约20米的范围内,共发现40座墓,其中元代墓26座,清代墓9座(4座瓮棺墓),时代不详墓5座。此外,还有1座清代明堂。本次发掘发现一批元代墓葬,其中M33是一座有明确纪年的仿木构砖室墓,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现将这座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M33位于墓地东北部,为仿木结构砖室墓,方向基本呈正南北向,墓葬开口距现存地表深度约0.8米。墓葬结构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耳室组成(图二)。墓葬由青砖堆砌而成,但墓室中部未发现地砖。所用条砖规格为长0.3、宽0.15、厚0.05米,方砖规格为边长0.3、厚0.05米。

Image

图二 M33平、剖面图

墓道位于甬道和墓室南侧,竖穴式。平面呈口大底小的袋状,墓道口长2.7、宽1.15米,平底;墓道底长2.6、宽1、深约4.4米。墓道东、西两壁近外端有脚窝,近墓门底部各有一个小型壁龛,龛形呈拱洞形,西龛较规整,底部方砖铺底,砖上散置少量人骨;东龛较浅,无人骨。墓道内填土为五花土,土质较硬,包含物有植物根系,碎土块等。

墓门为仿木结构砖雕门楼(图三)。距墓口2.2米,门楼总高2.2米,墓门主体为条砖垒砌,墓门为拱形,高1.4米,用青砖及板瓦封门,共6层。墓门之上有普拍枋,普拍枋上置斗栱,分左中右三朵,均为一出跳形制,斗栱之上有撩檐枋,撩檐枋之上为13根椽头,椽头上整齐排列滴水7块,顶部有三层条砖叠放(图四)。墓门以青砖、板瓦封门,逐层内外二层堆放(图五)。

Image

图三 M33墓门(由南向北摄)

Image
Image

图四 M33墓门立面图

Image

图五 M33封门情况

甬道位于墓室南壁,与墓室墓门相连,呈拱形,无砖雕,进深0.62、高1.25、宽0.7米。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平面呈八角形,内部被淤土充填接近墓顶,墓室直径2.5、高约2.3米(图六)。墓顶用18层青条砖叠砌垒成,再上用4块板瓦交错盖顶,为穹隆顶八边形(图七)。墓室底部以方砖铺就,但墓室中部有缺失。

Image

图六 M33墓顶(由北向南摄)

Image
Image

图七 M33墓顶平面图

墓壁共八壁,南壁为墓门所居之面,宽0.8米,北壁宽0.9米,西壁宽0.91米,东壁宽0.89米,东南壁与西北壁宽0.91米,东北壁宽0.92米,西南壁宽0.89米。每壁高约1.4米。除南壁、东西壁外,其余墓壁均有砖雕,八角处都有倚柱,由三列条砖组成,倚柱长1.45、宽约0.15米;柱上托普拍枋。墓室各壁之上置转角铺作八组,补间铺作每壁一组,共计16组斗栱,均为单抄单昂(图八;图九)。

Image

图八 M33墓室八壁展开图

Image

图九 M33 墓室壁面展开图

北壁为砖雕妇人启门图案,板门上有两朵菱形门簪,下有门砧,半启的两扇门中有一侍女立在门缝,露出多半身,梳高髻,身着长袍,未露足。侍女高0.41米,门高1.15米(图一〇)。

Image

图一〇 北壁妇人启门图

东北壁中间雕有窗棂,内饰几何纹,长0.75、宽0.54米。窗棂上方正中设一壁龛,宽0.12、高0.15、进深0.12米。窗棂下为桌椅砖雕,桌宽0.21~0.25、高0.30米,椅宽0.22、高0.20~0.38米(图一一)。

Image

图一一 东北壁

西北壁砖雕图案与东北壁近同。中部雕有窗棂,内饰为几何纹,长0.75、宽0.54米。窗棂上部正中设一壁龛,宽0.13、高0.15、进深0.11米。窗棂下方为桌椅,桌宽0.21~0.25、高0.29米,椅宽0.215~0.23、高0.2~0.38米(图一二)。

Image

图一二 西北壁

东南壁有砖雕板门,门上雕有侍女及花卉图样。花卉在侍女南侧,侍女为站姿,头梳高髻,身着长袍,右臂抱于胸前,左臂似背身后,露足,面向花卉;花卉似为菊花,插在半月形器物中,其外雕三面仿木构围栏。侍女高0.44米,花卉高0.55米(图一三)。

Image

图一三 东南壁

西南壁砖雕图案与东南壁近同,砖雕板门,门上雕有侍女及花卉图样。花卉位于侍女南侧,侍女为站姿,身着长袍,面向花卉,梳双角发髻,双手合抱于胸前,未露足(图一四)。

Image

图一四 西南壁

墓室东、西壁设二室,向外延伸,为拱洞形。西壁耳室高0.92、宽0.71、进深0.93米,室内有两座瓮棺,散乱人骨置于其内;东壁耳室高0.93、宽0.7、进深0.95米,室内有三座瓮棺,其内放置人骨。

二、出土情况

M33出土器物皆位于墓室及两耳室内,共出土陶、瓷、铜等各类器物57件,布满整个墓室(图一五)。M33出土器物有陶罐20件、陶盆23件、陶钵1件、瓷瓶7件、铜钱4枚、铜簪1件、买地券1件(图一六)。

Image

图一五 M33墓室情况

Image
Image

图一六 M33器物分布图

1、7、10、12、13、16、18、22~26、29、30、32、34、36、38、39、42.陶罐 2~6、8、9、11、14、15、17、19、21、27、28、31、33、35、37、39-2、40、41、50.陶盆 20.陶钵 20-2.买地券 39-3.铜簪 39-4.铜钱 43~49.瓷瓶

陶罐、盆、钵体积较大,由北向南排列放置,个别陶盆置于陶罐上部,共44件,其中21件器内有人骨遗骸(有少量烧骨)。这21件大型陶器既是出土器物,又是作为装殓人骨的葬具。

陶罐 20件。泥质灰陶,根据口沿及腹部的鼓起情况,可分为二型。

A型10件。圆方唇,卷沿,矮颈,鼓腹,底略内凹,多素面,部分器表饰纹饰。标本M33:34,腹上部用亚光法饰草叶纹,上下以波浪纹、直线收边。口径32、底径25.5、通高29、最大腹径38厘米(图一七,1;图一八)。标本M33:32,器表布满弦纹,肩部以上较细密,以下较粗疏;内壁颈部以下通布排列规则的小圆点状陶拍印。口径26、底径24.5、通高34厘米(图一七,2;图一九)。标本M33:7,器表通饰弦纹,肩部及腹下部饰不规则波浪纹。口径35、底径32、通高46、最大腹径55厘米(图一七,3;图二〇)。标本M33:26,颈部饰竖线纹,腹部饰竖折线纹。口径26、底径24.5、通高35、最大腹径40厘米(图一七,4;图二一)。

Image

图一七 1~4.A型陶罐(M33:34、M33:32、M33:7、M33:26) 5.B型陶罐(M33:18) 6~8.陶盆(M33:17、M33:27、M33:50) 9.陶钵(M33:20)10.瓷瓶(M33:45)

Image

图一八 陶罐(M33:34)

Image

图一九 陶罐(M33:32)

Image

图二〇 陶罐(M33:7)

Image

图二一 陶罐(M33:26)

B型10件。泥质灰陶,圆唇,敞口,沿短微外翻,弧腹,底略内凹,形似缸、瓮。此型器物体型硕大,制作相对粗糙,全部素面。标本M33:18,口径48、底径40、通高59、最大腹径54厘米(图一七,5;图二二)。

Image

图二二 陶罐(M33:18)

陶盆 23件。泥质灰陶,器型近同,圆方唇,卷沿,敞口,斜直腹,平底。标本M33:17,口径40.5、底径28、通高16.5厘米(图一七,6;图二三);标本M33:27,口径41、底径27.5、通高15厘米(图一七,7;图二四);M33:50,口径41.7、底径27、通高15厘米(图一七,8;图二五)。

Image

图二三 陶盆(M33:17)

Image

图二四 陶盆(M33:27)

Image

图二五 陶盆(M33:50)

陶钵 1件。泥质灰陶。标本M33:20,整体呈圆鼓形,圆唇,侈口,沿内卷,弧腹,底略内凹。口径20、底径22.5、通高24、腹径36厘米(图一七,9;图二六)。

Image

图二六 陶钵(M33:20)

瓷瓶 7件,形制基本相同。方唇,侈口,短颈,溜肩,腹部细长,无圈足,器底略内凹,胎体呈淡黄色,釉色呈褐色,胎质粗糙,外壁施釉至肩部。标本M33:45,口径3.2、底径5.4、通高23厘米(图一七,10;图二七)。

Image

图二七 瓷瓶(M33:45)

铜钱 4枚,M33:39-4,残,锈蚀严重,圆形方孔,位于M33:39罐底地面上。开元通宝、至和通宝各一枚,另两枚模糊不清,似为至□通宝、□元通宝。单枚直径2.4、孔径0.7、厚0.1厘米(图二八。)

Image

图二八 铜钱拓片

1. 开元通宝 2.至和通宝 3.至□通宝 4.□元通宝

铜簪 1件。M33:9-3,残,锈蚀严重,通体呈绿色,位于M33:39罐内,残长11.5厘米。

买地券 1件。M33:20-2,方形,青砖质,出土于墓室正中(图二九)。边长0.3、厚0.05米,墨书约200字,内容不易辨识,从左至右,内容如下:

洪洞县东孔村祭□郭珎姪郭大郭□□□/□□□名因为地震损坏累次祭祀不忍择□/好日良时选就本村西北老祖□茔□攒堂□□□□/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青天/下至黄泉内方勾陈分擘四域丘承墓伯封部界畔/道路将军齐整阡陌致使万载葬殡□□□□□□□/至正十一年岁次辛卯八月二十日丙申□□□郭珎姪郭英廿/如□□□月□/□□□□□□□□□/□□□□不得干犯先有居者永避万里若违此约/□□□□□□□□□□□□安吉急急如□□/攒葬□□□□有余灵。

Image

图二九 M33出土买地券

三、结  语

从目前来看,山西考古发现元代墓葬数量较多,基本覆盖山西全境,晋南发现并公布元代纪年墓最多,临汾地区元墓如襄汾解村元墓、襄汾丁村1号、2号元墓、襄汾曲里村金元墓、侯马乔村元墓、侯马西北元墓、侯马农资公司元墓等。墓葬形制方面,山西省发现的元墓有土洞墓、石室墓、砖室墓等几种,本次发现的M33为仿木结构八角形砖室墓,是元代砖室墓比较常见类型,与侯马乔村M60墓室形制接近。M33保留了宋、金时期常见的仿木结构砖室墓的形制,但此墓的柱枋、斗栱在砌造时已开始趋于简单化,墓壁砖雕简单且无彩绘壁画装饰。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元代建筑形式的变化和发展。室内砖雕均为宋元时期常见风格,如“妇人启门”砖雕、桌椅窗棂砖雕等。

墓葬出土的器物是当时较为常见的器物类型。出土的A型陶罐与侯马西北元墓出土陶罐器型接近,并且与昔阳松溪路宋金时期M1:21近似;B型陶罐与侯马乔村元墓M58:3器型接近,均为元代常见器物。出土陶盆与侯马农资公司M3出土陶盆器型接近。

根据M33出土买地券所载“至正十一年岁次辛卯八月二十日丙申”,可知该墓建造年代为元惠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墓葬是由于地震所致郭氏祖茔受损,后人新筑此墓,原受损墓葬之遗骸迁葬于此墓,因此形成同族多人攒葬墓。

元代山西地区发生的地震次数较多,共有地震年28年,发生地震39次,且主要集中在平阳和太原两路。券文中未明确指出此次地震为哪年发生的地震,但最大可能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9月25日)洪洞发生的8级大地震有关,这次地震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元史·五行志》载:“七年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赵城县(今属洪洞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元史·孝友传》曰:“地大震,郇堡山移,所过居民庐,皆摧压倾圮。”万历《临汾县志》载:“丘陵为池,城郭为陂。”“于时死者二十余万人,祸其惨毒。”史书、地方志关于此次地震记载不胜其数。

洪洞县大槐树镇纪落村曾有一座元初全真教所创的道观——长春观,道观已于20世纪70年代毁,今存一口老井,井内有两通元代石碑,其中一块记载了元代大地震的情况:“迨于大德七年坤舆大震,观洞屋庐摧圮为之一空。”距震中约7公里的广胜寺《重修明应王殿之碑》(公元1319年)记载:“不幸至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夜,地震河东,本县尤重,靡有孑遗;霍州(今霍县)署衙全部倾圮。”吉县《大帝庙碑》所记:“河东地震,压杀者二十余万人,屋之存者十之三四。”

此次地震波及范围广,造成影响大,是我国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从近年来搜集整理的关于此次地震的记载,已有3万余字,晋、陕、豫有51个府、州、县的志书记载了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

本次发掘的M33为研究元代仿木结构砖室墓提供了重要资料,关于地震的记载,为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震区、认识灾难,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  附记 //

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为薛新明,参加发掘的人员有白曙璋、卫国平、吴俊杰、阴旭明等,照片由石吉彤拍摄,绘图由刘泽鹏完成。

执笔:白曙璋、李林

END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洪洞县文化和旅游局

原文名为《山西洪洞西孔村元代地震纪年墓发掘简报》

刊于《文物季刊》2022年04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白曙璋

终审 | 郑   媛

考古汇

山西考古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