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歌的沃土上开辟出新的诗歌道路

 中诗报 2023-01-13 发布于河南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古典诗歌的沃土上开辟出新的诗歌道路

——评论根源诗歌

文/白桐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世界范围,诗歌分中西诗歌,或者分东西诗歌。按时差,西方属于晚时差,那么欧洲,美洲的诗歌都属于西方诗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包括诗歌,而诗歌要不要向西化转移,有三种立场,一是西化,一是经常中诗,一是中西合璧。到底哪一种正确。我是反对西化立场的。但是为什么五四后那么多诗人理论家翻译家把目光聚焦到了西方,难道这些人都是笨蛋,也不尽然。这就有说古典诗歌和五四后西方诗歌各自的土壤。中国古典诗歌是农耕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西方诗歌已经走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水区。农耕文化倾向于政治,资本文化倾向于经济。目前中国是市场经济环境,所以西方诗歌反映的经济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具有一致性。目前世界诗歌具有资本文化特征,而不是农耕文化特征。资本文化诗歌是当今世界诗歌的主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诗歌表现的仍然是在其中的人们的思想情绪。所以诗歌西化本身是没错的。但是依托古典农耕文化的诗歌就没有出路了吗?不是的,有出路。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古典诗歌必然有当今诗歌的萌芽,能不能看到发现是又一回事。在古典抒情诗特别是唐诗上,多数诗歌的抒情是向外的,少数诗人是向内的。王维后期诗歌典型的向内写,和李白杜甫的诗歌方向完全相反。内写是一种沉思性的诗歌。后来的宋词,属于感悟性质的诗歌,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得到后人的广泛引用。从这一角度,宋诗词是唐诗的发展创新。因为无论宋词还有后来的西方诗歌,思辨,象征,暗示也属于感悟性的诗歌,只是宋词没有资本经济的内容,所以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至于中西合璧,是一种高级的想象,你怎么合,合什么,优势叠加,还是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有所侧重,这也是一个方向,得对中西诗歌有透彻完整的认识。现在诗歌押韵与否的问题,其中西方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翻译无法表现西方诗歌的轻重音的音乐性,只能通过汉语押韵的处理,却表现的是汉语的音乐性,已和西方本身的诗歌有了不同。但是汉语诗歌创作中,就是没有押韵,通过感情,句子长短变化,分节,也能达到音乐性效果。只是押韵的诗歌是一种完美的音乐性。

西化诗歌的风潮存在,诗坛美其名曰先锋诗歌,或现代诗,在更早的台湾诗坛已经表现的比较突出,现在大陆诗坛呈现出更多的广度,实际并没有一个方向,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比如象征诗歌,朦胧诗,意象诗,口语诗,垃圾诗,色情诗,批评诗,小情绪诗,反文化反传统等等形态,结果是无论哪一种,都没有广泛的被接受度,不知道真正哪一种好,为什么好。所以只有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诗歌的出路和外国诗歌的优缺点,才能发现相对正确的当今与未来诗歌的雏形。现在诗歌已经区别于唐诗的凝练与押韵,具有宋词与乐府诗的特征。从某种角度说,当今诗歌和唐诗没有多大关系,更像宋词和乐府诗。

朦胧诗一部分具有大抒情大情怀的特征,口语诗表现的多是小情怀的日常叙事抒情。介于经济是当今社会的重头戏,打工与漂泊状态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反映在诗歌上人们越来越向小情绪上写,怀疑,批判,迷茫,苦闷的当今诗歌体现出来的低迷状态。

坐井观天是一种真实,天长日久人们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于是又会写大情怀的诗歌,就像一个房子把人困住,又要开一扇窗。而根源的诗歌恰恰就像诗歌的窗户,打开了一扇天窗。比如根源的诗歌——

我不是在端午节才想起屈原的

文/根源

我不是在端午节才想起屈原的

楚国很遥远

遥远到只剩下记忆中的残砖败瓦

汨罗江曲曲折折

一天一天拐进了我的心灵腹地

昼夜不停地吟唱楚辞离骚

我不是在端午节才想起屈原的

仰天长啸捶胸顿足

遗恨怀才不遇

泪流千行

哀民生之多艰

他的形象啊

像天上的云朵常常从我的头顶飘过

我不是在端午节才想起屈原的

行吟阡陌

痛哭荒野

精骛八极

求索修远

他每一个举动都时时刻刻触动我的神经

我不是在端午节才想起屈原的

屈原的诗歌和陶渊明的诗歌都是开山鼻祖式的诗歌。一个是爱国主义诗歌,一个是田园日常的诗歌,是诗经之后产生的两大诗歌支流。但是陶渊明的诗歌却不完全是小情绪,就是说小情绪,也是玄思性的小情绪,恰恰暗合了西方现代派诗歌。但是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是大情怀,所以杜甫的诗歌被西方诗坛所推崇。这得从小情怀的诗歌说,刚才说了房子和窗户的区别。也就是说诗歌是需要独特的情怀,它一通小情怀诗歌的高处,一通大情怀的远处,都是现在诗歌聚焦的高点。屈原代表的是大情怀,是当今诗坛所缺失的部分。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楚国,在创作上慢慢通过小情怀到大情怀的过渡以期找到现在未来诗歌和诗歌向内写作的那份具有思想性的独特情怀。根源的诗歌写的屈原既是根源诗歌创作的源头,也是根源诗歌的特点,高远阔达的情怀。无论是《大海的沉默是痛苦的沉默》,还是《我不是在端午节才想起屈原的》。根源的诗歌也不独有屈原的精神倾向,更融入了诗经的表现手段~复沓。只是把复沓运用到了一个极致,以单句独立成段在诗歌里间隔循环。虽然根源的诗歌是大情怀,但是篇幅却不长,也不是绝句那么短。这种诗歌就具有宋词、乐府诗、白居易乐府诗的特征。在创作当中,有的人选择三四行,八九行的诗歌,有的人选择三四十行的诗歌,有的人选择几百上千行的诗歌。那么你能稳定一种吗?许多人做不到。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也就是一个人写短的一段时间,便会写长一点的诗歌一段时间,就像一个人写一些小情绪的诗歌,过一段就想写大情怀的诗歌。根源诗歌主流是近似于宋词乐府的篇幅格局。

无论陶渊明白居易还是西方的象征、思辨诗歌,其实都是通过诗歌体现的个人思想,思考,思辨。这就是当今未来诗歌的聚焦点。根源诗歌具有审美倾向,是高远的诗歌情怀下的审美思想的呈现,正是现代诗的特点。不同的是根源的诗歌具有高远的情怀,比如还有根源的《麦浪观音》等等。《麦浪观音》具有文化气息,西方诗歌也有一部分诗人不仅表现现实,也调用历史元素进行布局谋篇,而麦浪观音的观音对于根源所处的广东和他经常接触的宗教文化,是具有文化背景的。那里有南海观音,比较深入人心,所以根源的诗歌也调用了文化背景,加强丰富自己诗歌的情怀底蕴。

无论世事风云变幻,在当今社会环境之中,大情怀是诗歌的骨,它可以增加诗人的内心的广阔度。当今诗歌缺的就是屈原精神和深邃广阔的胸怀。所以这个诗歌像一个灯塔,照亮茫茫大海上归航人的视线。

所以,从根源诗歌反映出来的特点:思想情怀,审美思考,表现手段,篇幅特点,以及在古典诗歌土壤上的创新与发展,暗合西方诗歌发展的优点,在中国诗坛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某种引领的作用,值得每一个诗人关注,思考,回味。

本栏编辑||海底月

声明||非商业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为创作者提供参考和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