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探温州01-中欧班列如何多多使用呢?

 场景学社 2023-01-13 发布于江苏

工作关系,有缘与温州重逢,每个月会来两趟。今年想尝试一下,每周五出一份笔记,其实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个挑战还包括在学习和领悟的基础上,尽量多地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来做观察与思考。只是目前还不行,多做一些流水账吧。哈,或者说,先从记好流水账开始。

中欧班列如何多多使用呢?

2020年12月31日中欧班列“温州号”首发。距今两年多了,情况如何呢?还不是很了解。

1月11日,做了一个小调研,当地一家年出口额3000多万的企业,主要还是通过海运向欧美出口产品,极少用中欧班列。据悉,中欧班列的单程时间是15-18天,比海运要节约一半,费用也低,但是却很少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后面需要慢慢探索的一个问题。据昨天调研的企业说,主要是欧洲客户已经是多年习惯了,客户指定了货代公司,企业只需要将货物送到指定港口就行。从广义供应链(产业)来看,这还是有进一步协同的空间的。当然,温州港的情况如何,也是值得研究的。费孝通先生1998年三访温州之后,写下了《筑码头 闯天下》的名篇,其中很大的篇幅就是讲温州产品如何通过合适的交通手段出口的。显然,这个方面温州并没有干过并没有港口的义乌,也就少了关于中欧班列那样的创举。

1992年7月23日,费孝通在访问黑龙江之后,写了《出口、腹地和交通网络》其实也是关切到了这一点。能否创造出可观的物流红利确实是实业经济绕不开去的。

不过温州人在温州以外的地区,包括国际市场上,调用物流资源的能力依然是首屈一指的。有一个温州人组成的团队,从十几年前开始,先后在波兰、葡萄牙、智利、墨西哥创建小商品物流中心,专门做批发,做透了当地生意。现在正在用温州人的市场洞察能力,觊觎下一个市场。他们绝不恋战,在一个市场接近饱和的时候,一定会完成了对新市场的布局。这样的能力如何移植到本土呢?

家庭工业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的最大区别是温州模式的基础是家庭工业。在一些已经将小的家庭作坊规模化成一个100多人、300-500人的公司之后。家庭工业的规模出现了分层,内卷式的竞争愈加惨烈。有一些家庭作坊只能维持较低的规模,还有一部分成为流动的雇工,因为他们有不错的手艺,上班时间也相对自由,并不比那些家庭作坊的老板混的差。

经典的家庭作坊,也就是主要由家庭成员组成的生产单位,似乎越来越少了,新的经典模式是厂房是自家的、主机手是聘请的,普工则是市场化的招募。典型的情况是:沿街四五层楼,其中一楼和二楼就是车间,承担一定的加工功能,两头在外地进行交付。工价是一个主要话题,其他方面的成本管理是粗放的,或者说是不需要进行现代意义的管理的。

流入到规模较大工厂的本地技术工人,往往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这个自由度和他们的行为惯性是分不开的,家庭利益(比如接小孩子放学、回家烧饭)是远远大于工厂制度的,总是有办法避开。一方面工业生产需要集中化,一方面家庭的日常也需要支持,这个冲突如何解决呢?

浙江在最近几年提出了“共富车间”的构想,许多地方也开始了实践。这样的实践或许是解决上面这个问题的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温州鳌江镇未来乡村村企共富产业园

这就要求将已经上了规模的企业进行一次车间分布式的制度安排。家庭的生活节拍和适合工序的生产节拍进行协同。这其实是经典家庭工业的情况,不过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以及生产设备机械化、电气化程度在提高。完全在家里工作并不是最合适的。如果可以在离家不远的村里,可以就近上班,作息时间还可以自主调整,那是极好的。主要是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协同起来做交付。但是都是同村的人,这也没有什么不好。这就需要企业来做好调度了。

一个共富车间,并不是一家企业独家提供业务,甚至也不是一家企业独家提供设备。设备甚至也是共享的。企业只需要将需要协作的加工任务明确下来,提供材料,这边就可以作业了。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家的工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专门与一家企业合作,或者与多家企业合作,这都不是问题。

共富车间,是解决之道吗?

中欧班列是销售物流范畴,而共富车间则是工序物流范畴,两个范畴的东西如果能充分协同起来,那一定会有很不错的美好。

再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