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上古就有120岁为终寿的说法,只有少数人能活到这个岁数,是因为后天有伤害。伤害到你的肺,伤害到你的肝,伤害到你的肾,这些都是伤害到你的脏。人要得了脏病的话,那就折寿了。所以黄帝就问了: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 看岐伯怎么说,第一个他说是五脏不坚。坚,充实,不漏。五脏要“藏精气而不泄也”。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它是更虚更实的一个传导过程,也即不断排空、不断充实的过程。五脏如果不坚,第一,它们不充盈,它没充盈到那个“坚”的那个状态。第二,它有可能漏。五脏藏的精,是你的物质基础,支撑你。 “使道不长”,当鼻腔比较长的时候呢,对于整个的呼吸是有帮助的。“空外以张”,是说鼻孔是暴露的,说明他呼吸系统有问题。“喘息暴疾”,喘息,就是张口抬肩,呼吸的节奏加快。暴疾,就是突然深一脚、浅一脚的那种状态。 肺有个功能我们中医基础讲“肺主治节”,是说肺是调整人的身体节奏的一个重要的器官,叫相辅之官。肺如果调整好你的节奏的话,这个人就活得长。 中医锻炼身体的自我调整法则:一、调形,二、调吸,三、调心。调形,就是摆什么姿势;调吸,就是调呼吸的节奏;调心,是最高境界,调神。 “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母亲提供的这个基础,如果卑,如果不牢;父亲提供的防护的栅栏,或者屏蔽的院墙,如果不坚固,如果不厚,你的遗传的种子就不好。“脉少血,其肉不石”,石,实的意思。脉体薄弱而脉中血少,肌肉不坚实的意思。其肉不石,就知道这个人脾气就虚到一定程度了,因为脾主肌肉。 “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卫气两个构成:一个是肺气,一个是中焦之气,就是我们吃饭那个气,这两个构成是后天之气。还有先天的元气,先天的元气、后天的饮食之气、呼吸之气合二为一叫卫气。它弱了以后,对外的防御功能就差了,所以外面一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变化,你就会被打倒,你就会得一场病。数中风寒,你也要折寿的。 病好了靠的是调动你的元气把这病邪赶走,所以你就额外的要比别人多消耗很多东西。 血气虚,脉不通。血气虚,首先是一个虚症,到脉不通,就会出现瘀血,就由虚症而变成了实症。脉不通,轻则会出现末稍循环出现障碍,重则就会出现什么冠心病、心肌梗死。 现在医学做支架搭桥,给你扩一下,临时救急非常有效。但是这个人装起博器或者安了人工心脏以后,最大的问题是节奏乱了。节奏是神明掌握的那个点,心主神明,节奏给打乱了,结果造成“真邪相攻”。 “真”是你的元气,数中风寒,然后内生血气虚,又生了自己的“内贼”。外贼加上内鬼都是“邪”,最后都跟先天的天真的元气打仗。打到最后,结果就是乱成一锅粥,叫“乱而相引”。 导引是我们在神的指引下,或者是在通神懂医的人的指引下,把你的那些气血归到位。第一要归位。第二要到位,这叫导引。“乱而相引”就是导引的背道而驰,乱到一定程度,它会形成一股自己的神,就是邪气。它会有根据地,会长出癫瘕积聚,给它提供营养。然后它会发出它的信息和指令,然后去干一些事情。最终“故中寿而尽也“,即没有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还是那句话,我们要知道 “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且要知道“上升、平台、下降”的这么一个过程。顺着它的变化规律去走,这样你这一辈子,一个是少得疾病,还能延年益寿。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七》,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戒之在色”,叫血气未定。就是挑花了眼,看这个漂亮,那个漂亮,今儿这个,明儿那个的。挑花了眼,人生难免迷惘。中年之人,就好勾心斗角,争强好胜,争拿第一,争一把手。争到以后,突然发现,这原来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戒之在得”就是不要贪得无厌,这个脾气虚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地收罗东西。老年人绝不舍得扔一件东西,但你把他脾气补足了,他吸收好了,他就不在外面收罗那些东西了。 孔子把好色、好斗、好德分生命三个阶段,并以此告诫约束自己。这里既是讲养生,又是讲人性,这个养生道理中蕴含着人生哲理。道家讲“恬愉为务,自得为功”,我们要检查一下自己,到底是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 所以,我们要了解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有所戒,有所舍。人的成长,既是身心成长的一个过程,也是德行修炼成长的一个过程。 以上内容根据徐文兵老师和梁冬谈话内容整理,如有侵权,请速告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