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的济南情缘(上)

 渐华 2023-01-13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张智辉

  场景:雪花飞舞,春寒料峭。公元1077年初春,济南老城墙门口,三位风神潇洒的少年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嗒嗒”马蹄声由远而近,一位满面征尘不失风度的中年男人翻身下马,高个少年眼前一亮,边跑边喊:“伯父——我们可把您盼来了!”三位少年拱手弯腰,行拜见礼,中年男人疼爱地将他们搂在怀里,用略带沙哑的声音,一一猜着他们的名字:迟儿——适儿——远儿,眼眸噙满喜悦的泪滴。忽然,中年男人问:子由何在?高个少年禀报伯父,父亲两个月前进京述职。中年男人先是一怔,继而,一声叹息,怅然若失。

  这真真切切的一幕,就发生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的齐州(济南),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就是千年文豪苏轼,在雪中迎接他的就是其胞弟苏辙的三个儿子苏迟、苏适、苏远。此行,是苏轼从密州(诸城)赶往徐州赴任的途中,顺道看望弟弟一家人。

  对苏轼首次济南之行,不仅史料详实可查,苏轼在诗文中也数次忆及那一幕幕温暖而感人的片段。

  缘起——济南何在暮云多

  风起于青萍之末。

  北宋时期,济南就以山水之美名满天下。苏辙于1073年“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自请而来,任齐州掌书记。

  《济南通史 宋金元卷》记载:“到神宗熙宁时,苏辙出任齐州掌书记,苏轼则知密州,并两次经过济南。”

  “四海一子由”,苏辙的到来,牵动了远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任期一满,苏轼奏请神宗“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苏辙《超然台赋序》。东州就是京东路,统领密州、齐州等八州;他甘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苏轼《超然台记》;他在《密州谢上表》中坦言:“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宦游无定,羁旅南北,亲情是抚慰心灵的良药。

  天遂人愿,苏轼于1074底年来到与济南数百里之隔的密州任职。事有凑巧,当时密州蝗灾严重,“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齐州(济南)正是“大旱几岁,赤地千里”。 一心“致君尧舜上”的苏氏兄弟全身心投入了赈灾救济工作,迟迟未能会面。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在诗人的笔下,则是幸福的忧伤。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自杭州赴密州途中,苏轼马上赋诗,以陆机、陆云自比;“休对故人思故国”,密州“超然台”(苏辙命名)上苏轼暏物思人;写于密州的“兼怀子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中秋祝福的千古绝唱。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极目远眺,原野平阔,水天一色,波光粼粼,那楼头风和日丽。西望齐州,尽是离愁,“暮云多”让诗人泪朦胧眼朦胧。“归去”则指此前二人相约“夜雨何时听萧瑟……慎勿苦爱高官职”。1076年九月,苏轼写下《画堂春 寄子由》。

  如果说苏辙来济是山水为媒,那么,苏轼来济更多的是亲情召唤。

  有才有爱的人,永为世人爱戴!

  “不思量,自难忘”“天公为下曼陀雨”“每逢暮雨倍思卿”。诗人对亲人的思念,虽经千年,仍直抵人心魅力不减。

  为什么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苏东坡,人性之美成就了诗神。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

  奔赴——忆过济南春未动

  马蹄嗒嗒,雪地泥泞,苏轼姗姗来迟。

  有人推测,这是苏轼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信息不畅,路遇大雪,旅途受阻,在潍州(今潍坊)度过了除夕,初一雪刚停便立刻上路,结果再遇大雪,只能在泥泞中艰难跋涉。

  虽没能见到心念已久的弟弟,苏轼的心情应是愉悦的。征途漫漫,人马疲惫,他远远望见了迎接他的苏家孩子们,苏迟、苏适、苏远三个侄儿恭立雪中,翘首企盼,等候伯父的到来。两家人终于相聚了,杯盏交错,共叙家常,其乐融融,这足以重温苏家久违的暖意。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多年后,他回忆当年赴济场景,字里行间尽是满满的喜悦和感动。

  初见——济南春好雪初晴

  苏轼首次济南之行,有遗憾也有惊喜。

  苏轼与苏辙兄弟,“唐宋八大家中”有其二,两位“大咖”失之交臂,文坛少了一次 “双星会”,济南少了一场文化盛事。

  瑕不掩瑜,幸好的是,时任齐州知州的李常(字公择,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舅父),是苏轼故友。两人志趣相投,“相好手足侔”。 三年前曾有过一次激动热烈的相会。老友久别重逢,喜不自胜,他们话往昔岁月,吐心中块垒,欢饮达旦,诗酬唱和。

  “敝裘羸马古河滨,野阔天低糁玉尘。自笑餐毡典属国,来看换酒谪仙人。宦游到处身如寄,农事何时手自亲。剩作新诗与君和,莫因风雨废鸣晨。”他描述抵达济南时的窘态,裹着破毡,骑着瘦马,忍不住想起了在北海渴饮雪、饥吞毡的苏武前辈。他以李白自喻,慨叹宦海沉浮,与老友互诉衷肠。

  “夜拥笙歌霅水滨,回头乐事总成尘。今年送汝作太守,到处逢君是主人。聚散细思都是梦,身名渐觉两非亲。相従继烛何须问,蝙蝠飞时日正晨。”往事不堪回首,聚散皆是梦。《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

  透过这珍贵的诗文,可以略略感受946年前济南那个空气里都弥漫着诗意的春天。

  名满天下的苏轼,所到之处皆诗意。

  在此期间,苏轼曾与李常策马畅游龙山,欣然写下《答李公择》:“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

  雪后初霁,春光正好,挚友想伴,策马扬鞭,来到济南城东龙山镇,心情豁然开朗。 “马足轻”应脱胎于王维“雪尽马蹄轻”, 与“雪初晴”相照应,即景即事,借物写人。后两句温馨中有戏谑,以“请客对主”的巧妙技法,道出与老友的惜别离,情趣盎然。

  倘若做天马星空地设想,“苏轼纵马龙山”是绝好的艺术素材。

  最忆——枯木一枝留槛泉

  苏轼还在李常、晏几道等人的陪同下游览了槛泉,观赏了槛泉旁的梅花,并“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见《济南金石志》卷四),刘诏曾将其模勒于石。

  对这“枯木一枝”解读众说纷纭。有“题字说”:题写四字。还有“画画说”:画枯木一枝。还有的推测已流失。

  原记载在《禹城县志》中,后收入乾隆《历城县志》的说法是:“趵突泉“枯木一枝”石刻”:北宋,趵突泉时称“槛泉”,位于寺丞刘诏家庭院内。熙宁十年苏轼游槛泉亭墙壁上写下“枯木一枝”四字,后来刘诏让人刻石。此石刻后来辗转到了禹城文庙中,因前来求字或摩拓的人太多,当地官吏怕得罪人,索性把刻石扔进井中,碎为数块。再后来,有人捞出碎石比着笔迹制成木版,可字迹却失去神韵。

  这“槛泉”即今之趵突泉,几易其名。宋代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槛泉”典出《诗经》 “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但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直接弃之不用。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后称趵突泉。

  “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萧然卧灊麓,愁听春禽哢。”对这次客居济南期间的槛泉之游,苏轼印象极深,《苏轼集卷十一》《次韵李公择梅花》。并追忆与李常诗文往来之趣“忽见早梅花,不饮但孤讽。诗成独寄我,字字愈头疼。”

  更为难得的是,济南一行不仅深植在诗人记忆中,渐渐成了心中的牵挂。“每思槛泉之游,宛在目前。闻河决阳武,历下得无有曩日之患乎?”《苏轼集卷八十》《与几道宣义》,询问济南有无水患?

  苏子之与济南,何曾是初见,梦里心中,已是多少岁岁年年。

  寄怀——读书郎手书“读书堂”

  当年二月初一这天,苏轼行经位于王舍人庄的张掞(字文裕)故宅,并手书“读书堂”三字,鼓励张世后人承继家风,读书传世。不久后,当地人即据苏轼手书刻石为碑。

  元好问《济南行记》云:“绣江留五日而还,道出王舍人庄,道南有仁宗时侍从龙图张侍郎'读书堂’三字,东坡所书,并范纯粹律诗……”后来,该碑不知何故被埋入地下。明万历初年,村民在修房挖宅基的时候复将其挖出,后被运往历城县学文庙,作为镇庙之宝立于县庠桥门外,以激励后世学子读书精进。

  这位张掞非等闲之辈。齐州历城人,进士出身,是北宋时期重臣。乾隆《历城县志》推测,或许是元好问误将“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元丰四年(1081年)知齐州)写成了“范纯粹”,因在范纯仁《宣忠公集》能找到《张掞侍郎读书堂》诗:“三纪仁皇侍从臣,当时文学动簪绅。高明已入儒林传,旧室长存历水滨。岘首空留王粲宅,香山犹识白公真。他年遗迹应无废,不坠诗书世有人。”

  据考,诗中“历水”就在济南市东,“历水出历祠(在舜井旁,北宋后改名为舜祠)下,泉源竞发,与泺水同入鹊山湖。”《水经 济水注》、《寰宇记》。

  细读范诗,可以看出张掞其人很得皇帝倚重,且文名很盛,并在当时就已经被写入传记评说;而且张掞在泉城济南历水边上有一所名宅,这所宅院也非常有名,可以和“岘首诗人王粲宅”以及洛阳香山白居易的白园相媲美;诗人想象着多年以后张家宅院会依然存在,张家后人将世世代代保持着诗书继世的家风传统。

  张掞外,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张揆,“性刚狷,阔于世务”,官至右谏议大夫,获进龙图阁直学士,曾任皇帝侍读。“一门双学士”,兄弟二人因为道德文章受世人所重。1073年,苏辙任齐州掌书记,次年,张掞过世,苏辙作《张文裕侍郎挽词》诗悼念他;1077年,苏轼来到齐州,亲往吊唁张掞,作诗《张文裕挽词》“高才本出朝廷右,能事空推德业馀。每见便闻曹植句,至今传宝魏华书。济南名士新凋丧,剑外生祠已洁除。欲寄西风两行泪,依然乔木郑公庐。”以其深切之情表达了对其才学品行的景仰和朝廷痛失良材的惋惜。

  这正是:济南自古名士多,回望璨璨若星河。多少风流化云烟,留得苏子不尽说。

  苏轼一生如雷似风,少年及第,名动朝野,乌台诗案,大难不死,仕途蹭蹬,宦海游历“黄州惠州儋州”。 何止于此,还有“齐州密州徐州”,此为笑谈。

  苏轼首次来济,盘桓一月有余,再来已是十年之后。

  (未完待续)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