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我想看完后,你会收益一点。关于整理成甲《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笔记,将会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掌握临界知识的低层思维与方法 发现和运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今天你将读到的内容是第一部分“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后面三部分的内容将会依次更新,敬请期待。 本文【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包括4部分: 在即可获得大量的信息时代,我们拼什么? 如何提高认知深度。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在开始往下看的时候,先来看一个概念“临界知识”,指在知识的大家族中,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更有用。但是只有少数一部分知识对我们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接下来,再一步一步地来看相关内容。 1// 在即可获得大量的信息时代,我们拼什么? 这一小节,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即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 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作者在每个阶段都运用了相应的示例来强化说明。最后强调改变命运不单单是知识数量这一个维度,更重要是认知深度。 同时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每个人必须要学会对知识的管理,需要说明的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并非简单机械的收集、分类、储存。要明白其核心“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提高自己认知深度,最终改变行为模式”的一个途径。 2// 如何提高认知深度 作者先是通过提问题,如“为什么有些地方房价高?”来让人们回答,回答者有直观感受,也有及其细致入微地分析背后的原因。从这一个小小的方面,作者给出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单一问题本身去思考普遍的现象。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不能通过判断理由的可信度认可最终的结论。 回看,在我们生活中,无论学习还是为人处事,很多人都跳不出这个坑,导致自己不断碰壁。长期在不正确的选择上坚持下去,只会越陷越深。是不是该好好反省反省? 3//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作者先抛出一个现象“在海量信息时代,大多数人都想提高学习效率,可能是读书人不断追求的”,回观你我身边,可惜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到,只有少数一部分做到。那我就要问这是为什么? 作者通过对最近几年崛起的90后李叫兽(混营销圈)做了一个剖析,再通过业内大牛小马宋老师的对比来说明,大部分不是不够不努力,不是不够聪明,而是一味重视"技术效率",忽略了“认知效率”这么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些概念(如,市场均衡、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复利效应、规模效应、认知偏差、用户视角、看不见的手…)也知之甚少,有时就算知道了,也没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只是知道。但这知道并不能为自己和别人创造价值,又有什么用呢? 为了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生活中人们总是不断买各种书籍,参加各种培训班,行业沙龙等。但,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收益,因为面对的问题,不是那么一层不变,同时也有新问题不断涌入。从而又要买书,参加培训班,学习新技能。就这样,周而复始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这就是作者文中提到的陷入“老鼠赛道(指一直在努力,却始终原地踏步)”的游戏圈。 如何改变恶性循环的套圈? 明白问题的本质,了解方案的底层逻辑,背后普遍存在规律。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只是换了一套装备,民间说法“换汤不换药”。跳出老鼠赛道,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知效率,提高认知效率就要找到那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 借用二八法则来说明,如果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价值,那我们要做的就是花80%的时间,用在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傻乎乎地把时间均分学习各种知识。你说呢? 4//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在谈但哪些知识值得学的时候,作者从“学知识是不是越多越好?”这一个问题,引出来了前一段时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斜杠青年”,针对这一词,提了一个疑问“多份兼职是不是就是斜杠?” 作者观点是:如果多元的经历不能提高认知深度,那从长期来看,那是低效的。对我来说,甚至是有害的。点出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斜杠,斜杠是提升我们认知深度的结果,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也不是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认识足够深刻,才有话语权。 接下来作者谈到哪些"无用"的知识对我们有用?举了一家英国的保险公司,要在非洲的热带平原上修建一座写字楼,在环境比较恶劣(白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而晚上降到5摄氏度以下)的条件下,设计师还提出相应要求"建筑外貌迷人、功能一应俱全,还不准使用空调设备"。 尽管如此,最终不但完成任务,还开创了全新领域(自然拟态工程)的佼佼者。所以想做做到极致,恰恰要学"无用之用"。这些"无用"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用,最后在底层都会盘根错节的联系起来。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就是前边提到的“临界知识” 从上面的角度去理解的话,再次回到“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这个问题上来,作者表明了,人一生分别要学习三个方面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每天都要用到的执行能力,如时间管理、沟通谈判、商务礼仪等)。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注:并非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我们所选定的方向,有能够系统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不断实践、打磨、思考)。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指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最底层的结构与本质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三种能力的学习,通常大部分人是投入80%的时间来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地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来学习结构能力。这是及其可怕和危险的,仔细回想自己在每个能力的投入时间?对照我,借用最近流行的网络词,还真是“扎心了…”,还不浅…。“那你呢?老铁…”。 弄懂“管理知识与认知优势”,不是最重要的,学了不用岂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断实践、打磨、反思总结,每天进步一点点未曾不好。 今日一恋 ![]() 不仅看文。字如其人,还要记得练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