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将罗卓英,是乡下母校虎山中学创办人之一。 或是如此缘故,偶然间看到央视电影频道预告片,第一次发现有涉及罗将军的抗战影片《我的上高》,顿时兴致就来,禁不住连看了两遍。 电影故事主角有两个:一个是书生县长黄清谷,另一个就是抗日将军罗卓英。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而影片主要讲述的,恰巧就是秀才遇到兵的故事?! 日军侵华之危难关头,连升三级走马到任的江西上高县长黄清谷,花费半天时间第一次到城外军营去拜会驻军司令长官,得到的却只有三分钟会面时间,因为,罗将军觉得县长他是书呆子,“酸儒”也。 自古读书人都推崇“仁者无敌”,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面对当年上高县国民党军存在的“顽冥肆虐,强买强卖,搜刮百姓,奸污民女,逼出了人命”之劣行,书生县长敢于据理抗争,既还百姓清白,也给百姓公道。 书生县长独自冲闯军营求见罗司令,执著吁请“孟子以仁政教化数千年,而做到者寥寥无几,我请将军今日做;仁政之下有国法,我请将军今日行。” 一天之后未见有动静,黄清谷还由县府颁布命令罢市,让罗卓英慨叹这个书呆子,“够辣”也! “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 作为一县之长,黄清谷饱读诗书,矢志不渝的是职守与操守。职守是与城共存亡,操守是义不受辱。 大敌压境时刻,仍不忘写信叮嘱妻儿,“城破投河,魂归家乡”。 黄清谷随大军去前线,带领民众支援抗战。 某师长请县长给出征的士兵讲讲三民主义,书生县长说的一番话却是,“打伤了有人抬,打死了有人埋,要粮上高给,要人上高出,懂得礼义廉耻,骨头硬着呢”,让部队安心杀鬼子。 黄清谷这个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清。 可能正是因此,他这个“酸丁”县长,罗卓英由初时的轻视、蔑视,后来转变为敬佩、敬重。 阻击日军危急关头,罗卓英为此誓言“决心与上高城共存亡,与日军决死一战。” 整部影片,故事并不复杂,情节亦无跌宕,叙述的只有一条主线,就是父母官的职守与读书人的操守。 看了两次影片,虽是近百年前的抗战片断故事,黄清谷,黄县长,黄提学(相当于教育局长),浑身上下看到的,感触到的,都是饱读诗书,都是学以致用,都是书生的骨气,都是书生的担当。 莫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清谷一介书生县长,“虽小、虽弱”,同样能用一把伞,给百姓撑出一片天来。 正如影片中有诗云: 薄酒轻慢意,轻舟过江州; 从容高揖去,易水当倒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