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做乡镇干部,会主动向村民公布手机号码吗?

 听松2018 2023-01-13 发布于广东

当下骚扰电话成为公害,让人不胜其烦。

假若你做乡镇干部,会主动向辖区村民公布手机号码吗?

[图文来自20190604《南方周末》Hi.南周栏目截图]

五年前,我在珠三角某乡镇做副书记就曾有过这样的尝试实践。

都说村民利益无小事,可是村民利益多琐事,平日几乎没大没小、没完没了的。上面要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村民期盼“问题有人理、难题有人帮”。群众日常遇事有难, 说一千道一万,先要能够找到身边人(党员干部),及时得到帮助,有疑可释或有难能解。显而易见,当下最为方便快捷的找人方式,无疑唯有手机。

当年在贯彻广东省建立乡镇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解决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时,我们因地制宜探索推行了一项镇、村干部“分片包干”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让镇、村党员干部每人都有一块“责任田”。

当年的“责任田”制度,重中之重是将全镇150多名机关事业单位驻村干部的手机号码,通过张贴公告与印发卡片的形式,每年定期向包干联系点的村民小组群众统一公布,期望村民日常工作生活中遇事有难,可以随时随地拿起电话找党员找干部,做到“说话有人听、问题有人理、事情有人跟”,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中。

当年所在地镇村干部对“人人都有责任田”包干制的施行,焦点大多集中在“要不要、能不能”公布驻村镇干部,特别是镇领导的手机号码,大家忧虑,由此可能会带来许多电话骚扰。

果不其然,手机号码公布没几天,临近午夜我就接到一个村民来电,叙说多年前相关部门征地时口头承诺却久拖未解的一单事项,反复强调个人诉求问题。对方这一通电话,聆听下来,足足有一个多钟,并且拒绝透露个人姓名,只是告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前仍会反复打电话来。

接下来,对方几次都是深夜来电,每次叙说至少也有半个钟。在了解详情、掌握政策的基础上,从第二次通话开始,除了聆听,我还尽责尽力予以依法解答,具体提供化解建议。

后来,即使是由于政策法规调整等客观原因,诉求问题暂时仍未具备彻底解决条件,对方也不再见有深夜来电了。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当年事后我就联想到医学界特别推崇的纽约特鲁多医师的墓志铭。

“有时去治愈”,说明了医生行医救人的天职,同时也表明了医学的局限性,医生不可能治愈每一个病人、每一种疾病,但是这绝对不是说医生可以无所作为;“常常去帮助”,一位负责的医生应该常常去帮助病人、温暖病人;“总是去安慰”,表明仁心仁术的真正大医总是去安慰,自始自终地感知病人,关爱病人。这种人文关怀就是医学人文的真谛。

[图文来自20190604《南方周末》Hi.南周栏目截图]

特鲁多医师为医三种境界的墓志铭,对于天天要面对面与群众打交道的镇村干部,同样极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何尝不也是如此?有时候,群众反映的某些诉求,可能因为政策法规调整或客观原因限制,一时无法解决,极个别的可能还会遥遥无期,但并非预示着我们镇村党员干部就此无所作为、不能作为,也可以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村民遇事找人,好多时候,首先需要的是聆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姿态,一种老百姓被关心、老百姓被在乎的姿态。

常说基层工作既复杂又简单。实际上,“复杂的”是没大没小、没完没了,“简单的”往往就是一个“耐心”,能否做到“不厌其繁(琐)、不厌其烦(恼)”,耐心聆听、耐心解释、耐心引导、耐心帮助。因为,最大的耐心,即是最大的尊重。群众切身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了,接下来的事情或问题,往往双方就可以良性链接与沟通,较易做到有商有量,达成和气收场。

我在小镇往后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除了上述一宗深夜来电,其他村民平常来电反映情况、表达诉求,再也没有类似的深夜铃声现象了。

可见,村民心里是有“一杆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