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战新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解题技巧,选择、问答全拿下

 123xyz123 2023-01-13 发布于湖南

通过整体阅读,划分层次,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传主生平。以此为基础,下面针对文意理解具体题型进行讲解。

一、选择题

1. 选项特点

(1) 各选项的表述,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 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3) 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2. 解题方法

根据上述特点以及近几年的高考实情,解答概括分析题,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将选项所述的内容与原文对应的信息仔细比照,仔细甄别。在做题时,尤其要注意标注选项中的谓语成分,因为绝大部分错误,都是围绕谓语动词发生的,或者就是谓语动词本身。

(1) 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

命题者有时将子虚乌有的表述混杂在正确的叙述之中,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把握的准确性,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无中生有”。

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2题C项,错误在于“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根据文本“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的叙述,可知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于文无据。

(2) 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6题C项表述为“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原文是“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说两京言官上奏章请留,但是皇上没有答应,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而不是“傅珪”。故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的表述就与原文不符。

(3) 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命题者有时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2018年新课标卷Ⅰ,选项中说“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原文是“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4) 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命题者有时会对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作曲解,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曲解文意”。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6题D项,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比照原文,原文是“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帑金”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选项所述的“筹措钱款”。

(5) 比照“事件”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

命题者有时在事件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上设误,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错置因果、强加因果”。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6题C项,说来护儿因“谏请炀帝停驾洛阳”而“引发炀帝大怒”,所以在来护儿被害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他,比照原文,原文是在来护儿被抓之前,炀帝自己就已经被抓了。

总之,文意理解题的选项要么是对原文的概述,要么是对原文的转述。每个选项似乎都与原文有一定的差别,那么,我们的判断正误的依据就不能是找“不同”,而应该是找“推翻”。也就是说,表述错误的选项,一定是在细节上篡改、颠覆了原文含义。这才是我们要寻找的关键点。

二、新高考主观题

分析概括主观题,有的是对事件本身的原因、过程进行分析,有的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判断,分析时要读懂文本,细心推求,分点概括。

答题步骤:

1. 审清题目,明确方向。要看清楚要我们分析概括什么内容,答题侧重点在传主身上,还是作者身上,明确答题方向。

2. 梳理文本,确定区间。带着问题梳理文本,找到答题区间,将对应区间翻译成白话文,选取与题干相关的信息。

3. 理解分析,分点作答。文言文主观分析概括题一般不难,首先要读懂文本,然后分析文本词句与问题关系,最后分点作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