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城市文脉发展

 熟年人生 2023-01-13 发布于上海

(注:112日下午,市政协召开“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专题会议。朋友是市政协常委,在专题会上作了精彩发言。202210月底,正好在一篇征文中,作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初以来的上海城市文脉之路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记录者,我简要回顾了这方面的心路历程。)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推进浦东新区建设以来,在修订完善上海的2030、2040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瞄准全球城市目标,推进“五个中心”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始终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和支撑,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文明的交流,强调文化建设和城市精神的弘扬。

正是有了这些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有一条源源不断城市文脉发展之路,从海派文化——城市精神——世博会——世界城市日——世界会客厅等,上海正日益焕发繁华、现代的城市“魔都”魅力。

1、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的紧密融合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之城。最近五、六年中,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就十分强调要把“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紧密融合起来。

从海派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史看,我们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那段历史时期。由美国传教士汤姆森所著的《北洋之始》(2008年出版)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爆发时期的中国感受

在中西文化的强烈冲撞下,上海的海派文化那时已经在工业、金融、建筑、传媒、娱乐、休闲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呈现出来。乃至到了1937年前趋于繁盛时期。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隆重举办。长达半年的盛会,7000多万的人次,2万多场来自世界众多国家的文艺演出,以及几百个中外场馆的文化科技和艺术的广泛交流,使得海派文化,经历了抗战时期、内战以及文革等摧毁性的打击后,又在新世纪初得以焕发青春。

同时,在信息网络时代,海派文化随着国力的逐渐强大,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传播迅速。海派文化的源泉和灵魂就是;中西文化在中国、上海这块特殊的土壤中碰撞、交流、包容以及融合的过程。

上海的海派文化研究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也经久不衰。本人自2010年第一次参加上海的海派文化研究活动。那是2010年11月26日上午。在长宁区图书馆参加上海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大会安排几个学者交流。我在最后一个发言,10分钟。我发言的主题是《弘扬世博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先简要谈了创新文化的概念、内涵及主要内容,也介绍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的外滩源、徐汇源的历史,最后谈了打造徐家汇土山湾文化特色区域的建议。这个建议早先是作为徐汇区政协的一个提案,媒体也予以公开报道过。我是用简单的PPT来图解。其中,也建议上海要恢复重建当时矗立在外滩的赫德铜像及欧战纪念碑(也称和平女神雕像)。我的这些观点,当时引起了在场专家和学者们的认同。

自此,我与上海的海派文化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在历届海派文化研究会上提交论文,参加大会。如:上海建设国际社区的思考,让海派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弘扬光大,让海派编织在国际舞台上光彩夺目,怀旧经典的情怀音乐一带一路与海派文化的红色基因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世界会客厅和江河文化等研究。通过与学者和专家们的交流,我对上海的海派文化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都大有裨益。

2、城市精神大讨论,振奋上海人民精神

2001年年末,上海市市长在巴黎正式提出申请创办2010年世博会。2002年12月3日在摩洛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上,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2002年年末,时任市委书记、市长在多次公开场合(例如:在庆祝申办成功的会上,在中共八届二次上海市委会上,在视察新闻媒体时,包括2003年的《元旦献词》)中都谈到:要塑造上海城市精神。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有着极大深远的意义。

但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塑造上海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怎样?对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作用又会发生怎样?如何塑造上海城市精神?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关心上海发展的广大市民都是急需要充分了解和贯彻执行的。

为此,我在2003年初写了建议:当前在社会上要大力开展“让城市精神融入每个市民心中”的舆论宣传活动。 先在党派社情民意上反映。1月22日,《解放日报》内参发表了我关于用哲学语言描述上海城市精神、开展城市精神讨论的建议,获得时任市委副书记的批示肯定。当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与我不谋而合。于是,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上海媒体上、社会相关论坛中,先后持续开展了长达几个月的大讨论。

不久,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听取我的建议,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展开了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的座谈会。同时,我接受市科协委托,由民进上海市委挂名承接,我为主撰写的报告《以科学精神塑造和培育上海城市精神》,分别在上海《社会科学报》、上海科协杂志上发表,并在2003年9月的市政协“城市精神论坛”上,作为大会主题发言之一,并编入《城市精神》一书中。在民进上海市委组织的讨论中,我也作了详尽发言,提出:塑造和培育上海城市精神,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通过这场城市精神大讨论,全市筹办世博,推进城市发展,集聚人心,众志成城!

3、市民全力支持,世博会成功精彩举办

通过国家大力支持和上海不懈努力,2002年12月3日,经国际展览局大会投票表决,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权。自此,上海又经过2003年上半年城市精神的大讨论后,上海开展了系列迎世博活动和基础设施(场馆)的建设等。

2009年,上海进入倒计时迎接世博会举办。当时作为徐汇区政协委员,也是专职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人员,我对世博会的举办和研究格外关注。

2005年,受市建委建材管理办委托,调研“世博会对上海建材业的发展和影响”,作为一个章节,收录《2005——2010年上海建材业发展战略》一书。从此,与世博会研究结下深厚情缘。2008年《上海民进信息》刊登我写的“对创办一届精彩、成功的世博会的建议”。其中,关于“建立世博游客导向系统等建议”获得中共徐汇宣传部“世博金点子”优秀奖。2009年3月上海民进信息》刊登我写的“如何激发市民和社会更多的参与世博会”。该建议又载于《解放日报》情况简报 3月19日(专报)。《联合时报》3月20日第2版予以公开报道。3月27日《新民晚报》头版又以“读者来信”编者按形式发表,开始在报纸上掀起“世博与我们”的专题大讨论。市政协《社情民意》第54期 4月14日部分选摘。《上海宣传通讯》6月1日第11期也作了报道。《上海社讯》7月20日第3版发表。2009年3月上海民进信息》与党派同仁、妈祖研究专家联合发表《关于在世博期间上海弘扬妈祖文化的建议》。《解放日报》情况简报4月16日 专报“专家建议结合航运中心建设弘扬妈祖文化”。4月23日获得沈俊副市长批示肯定。

为积极响应《新民晚报》的世博大讨论,2009年4月9日下午,政协徐汇区委员会、徐汇区迎世博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动员指挥部、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和《新民晚报》评论部联合举办“社会参与和市民共享”迎世博论坛。在论坛上,我作为5个特邀专家之一进行了专题演讲。后来又相继发表“准确预测世博参观人次”、推进园区服务管理创新, 确保世博成功精彩难忘等建议。《解放日报》情况简报2009年6月17日报道我的观点“专家建议世博公共区域服务外包确保品质”。获得时任市委俞书记6月18日的批示肯定。

《新民晚报》2009年8月29日发表“充分重视世博人才的后续效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邀请撰写《上海世博会青少年行动手册》(第一章),2009年8月第一版,本人作为第一撰稿人。

后来,中新社上海分社《中国新闻世博专刊》2010年3月15日第7版,就有关“公众参与”对我进行整版专访。4月26日下午,在世博会中国馆附近高架平台上,接受北京卫视的记者专访。

迎世博期间,我与上海许多学者都相继写了不少建议。2010年5月1日世博会开幕后,我先后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城市研究人员、市民等不同身份,前往世博会参观游览共达近20次。有时参观当时最热门的馆要排队长达7-8小时。参与世博会征文活动,所撰写的“美国馆观后感“国家精神的意志力”获得征文二等奖。世博会精神,尤其是志愿者精神为这届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流光溢彩。半年共接待参观者7300多万人次,恐怕是世博会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记录。

2010年5月-10月,上海成功精彩举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世博会。这是与上海市民全力支持筹备世博会是分不开的。世博会上,有许多先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迄今还深刻影响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辉煌发展。

4、“世界城市日”成为中国(上海)重要国际交流平台

世界城市日是世博会的重要延续,也是中国首次列入联合国国际日的重大节日。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发布的《上海宣言》倡议,“将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经过艰苦努力,在中国政府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展览局全体大会、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先后建议设立“世界城市日”,2013年12月28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
    世界城市日由国家层面主要负责,上海具体操作。2012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申设“世界城市日”的相关工作,由外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政府组成工作组,具体工作由上海市负责。上海市为此专门在市住建委成立“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以下简称城市日中心)这一直属事业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共同指导下,与联合国人居署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国内外与世界城市日相关活动的协调、组织,以及城市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培训、宣传等事务性,促进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个人共同应对城市化进程的挑战,协助解决国内外各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014年以来,先后在上海、米兰、基多、广州等地举办过全球主场活动。2018年9月中旬,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  《经济要参》发表“提升世界城市日影响,推进全球可持续化发展”。“世界城市日”受到市委、市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市委书记2018年9月以来对此作了多次重要批示,要求“精心策划,久久为功,做出更大的影响力”。

我有幸作为“世界城市日,让公益同行”的倡导者之一,参加了2018年在英国利物浦2019年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世界城市日上海周的活动。深感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2020年和2021年都因受到世界疫情影响,“世界城市日”活动基本都在线上举行。现在“世界城市日”成为我国住建部与上海市共同合作的重要项目之一。2022年10月31日的“世界城市日”,上海作为东道主,将隆重举办国际性论坛。

2003年的城市精神大讨论,2010年的世博会,直到2014年正式设立的联合国世界城市日、2018年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都是一脉相承地强劲地传递着人们渴望生态环境优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追求

5、世界会客厅和“一江一河”成为上海标志性传承创新的城市文脉空间

2019年4月16号,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视察上海城投集团,在浦江游轮上提出来,要把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世界的会客厅。这是一个新概念。观察了一些城市及一些媒体,都没有提出世界会客厅到底什么概念,如何来打造?正好这个时候我到深圳去应邀参加了一个演讲,深圳当时成立文创园区的联盟,请我还有我们上海的德必集团的高总我们一起去的。我在会上做了一个演讲,脱稿讲了半个小时。主要讲文创产业的三大要素。回到上海应朋友要求,在整理过程当中,我突然发现我讲的三个要素,也就是实际上如何打造世界会客厅的三个要素。5月26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予以发表。是相隔李强书记提出来一个月后这三个要素就是:综合体验,多元场景,现代审美。并提出了上海如何打造世界会客厅的5大主要路径。我注意到上海学者中,可能我也是比较早对李强书记提出的世界会客厅的概念,进行了诠释。文章发表后,应邀与一些区的宣传部长进行沟通交流。虹口区后来正是北外滩把一座历史建筑改建并命名为“世界会客厅”。

后来,在对黄浦区文脉进行梳理时,我撰写了从打造世界会客厅到培育江河文化。我就做了江河文化调研,把它概括了大特征江河交汇,风云激荡这是第一个。川流不息,百舸争流奔腾向前,追波逐浪勇立潮头,时尚卓越气势磅礴,包容创新。现在,“一江一河”已成为“人民政府为人民”,把最好的资源让给人民的城市典范。

2022年10月3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