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上海的海派茶文化

 问茶Leo 2018-07-25


换个角度看文化



上海在开埠之前只是个中等规模的小县城,如今上海却壮大成为了扬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近江临海的上海先民们在锁国年久、西风日进的“风口浪尖”中,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明智态度。由此逐渐孕育出的以开放、创造、扬弃、多元为基本特征的海派文化,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弘扬,最终衍化成了当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让基本不产茶的上海,却“海纳”了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产茶区所有名优茶及相关工艺品,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产茶国的好茶、茶具也接踵而至。而上海人“喜新又怀旧”的品性,使得茶饮时尚风吹不断,从1990年至今,先后刮过“八宝茶”、“台式工夫茶”、“花卉茶”、“英式红茶”、“普洱茶”等所谓的“时尚”茶风。


文 化



· 壹 ·

“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也让这个处于中华大地南北接合部、东亚大陆与太平洋衔接处的上海,占尽地理人文优势,理所当然地成为多种文化最佳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地融合、吸收,使之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特征。



· 贰 ·




海派茶文化不同于京派、川派、粤派、杭派,它不仅保留了上海传统茶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发掘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茶道。源于杭州的茶菜在上海得到空前的发展;具有现代特色的红茶坊成为上海年轻人喜欢的街头一景;以现代技术改造的罐装茶也更适应了上海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即使源于闽粤的乌龙茶,也因地域特点演变为海派乌龙茶……



· 叁 ·


在海派茶文化影响下,今天的上海有太多的特色茶馆值得一去,有太多的个性茶人值得一述。上海太大,我们无法走遍它的每个角落,只能寻着历史的遗迹,汲取其中的片刻,尽可能地复原上海茶文化的前世今生。


编后语:在上海滩,有没有一家茶馆,让你爱上海派茶文化?

从城市及社会研究角度,有人曾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比如将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第一空间”,花大量时间用于工作的地方称为“第二空间”,而“第三空间”则是居住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第三空间”的概念,更突出地强调了场所的社交作用,如咖啡馆、茶馆、酒吧、社区中心等等。因此,“第三空间”通常要具备以下属性:第一,空间是中立的,所有人都受欢迎;第二,它是一个杠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参加;第三,其主要活动为谈话交流与信息共享;第四,具有较高的可达性,没有物理、政策或者货币壁垒。


在古代中国,《清明上河图》中就记录了人们在茶馆喝茶聊天的场景,到了清朝,茶馆不仅仅是人们喝茶社交的场所,北京的茶馆里还出现了大鼓和评书,我们熟悉的老舍先生的《茶馆》其实就很生动地体现了清末民初,茶馆在社会上发挥“第三空间”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