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承在宁都会议上的一票,让毛主席黯然离开红军领导岗位

 新用户89319747 2023-01-13 发布于上海

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的一次会议,史称宁都会议,会议议题是撤销毛主席的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会议上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在这场“土洋”之争中,时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的刘伯承,投了不利于毛主席的关键一票,毛主席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由此黯然离开红军领导岗位,在后方赋闲达两年之久,直到遵义会议后才重新进入红军最高指挥层。

文章图片1

当时的中央大权被王明、博古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把控,他们都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都喝过洋墨水,看不起山沟里出来的毛主席。在临时中央进入苏区后,就成立了苏区中央局,作为苏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这样一来,红军前敌委员会就名存实亡了,毛主席的前委书记一职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毛主席还是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带兵在前方打仗,他最了敌我双方解实际情况,用最“土”的办法却接连打胜仗。而这些“洋”派领导们,坐在后方的房子里指挥打仗,不顾实际情况,要求红军去攻打大城市,喊什么“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大口号,说什么革命高潮已经来临,红军要攻占大城市,取得全国胜利,夺取全国争权。他们指责毛主席不会打正规战,没有全局思想,对临时中央的指示消极怠工,对毛主席的游击战,他们说是“上山主义”,“逃跑主义”,对毛主席的“诱敌深入”之计,他们说成是“守株待兔”。由于在前线的毛主席不听他们瞎指挥,于是他们指责毛主席不听苏区中央局的命令,这些左倾领导者在一块一合计,决定撤掉毛主席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让其但后方专管地方政府工作,于是,宁都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文章图片2

会议进行的很激烈,在前方的红军高级将领们都支持毛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等都不希望毛主席离开红军指挥岗位,而后方的中央局领导们,一致要求撤掉毛主席的总政委职务,调回后方专管地方事务。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最后举手表决,结果是两种意见票数相等。此时,还有一个人没有表态,他就是刚刚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成归来的刘伯承,此时,刘伯承任红军大学校长、政委。当大家都聚目刘伯承时,刘伯承却投了“洋派”一票,于是,毛主席立即失去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被调到后方专管地方政府事务。至此,毛主席彻底失去了党权、军权,唯一的职务就是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这一虚职。此后一直到1935年1月,毛主席失去兵权两年多,这两年,几乎没有人登门拜访过他,除了林彪等少数几个人去看望他外,毛主席几乎等于是被遗忘了。可以说,刘伯承这一票让毛主席坐了两年的冷板凳,差点葬送了中国革命。

文章图片3

那么,刘伯承为什么要投反对毛主席的这一票呢?这是因为那时候的刘伯承对毛主席不了解,他刚从苏联留学回来,也不了解国内的实际情况。“洋派”不懂军事,把希望都寄托在刘伯承身上。毛主席去职后,刘伯承升任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后来,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离开毛主席的红军屡战屡败,刘伯承这才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思想。在遵义会议上,刘伯承支持毛主席复出指挥红军。后来,毛主席不计前嫌,屡屡重用刘伯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刘伯承任129师师长,后来又是中野司令员,二野司令员。七大时,刘伯承也为这件事专门做了检讨。建国后,毛主席本来是要刘伯承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刘伯承委婉拒绝了,他不求名利,到南京去办军校,专心搞军事教育工作,为新中国培养军事人才。

文章图片4

55年评军衔,刘伯承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而且是排名第四的元帅!可见毛主席的大度,心胸开阔。长征时,毛主席对刘伯承也是赞赏有加,说他是“一条龙下凡”,“红军中的孙武”。后来,彭总批刘伯承时,刘伯承以60多岁高龄,在大会上读自己亲自写的检讨书,由于他双目几近失明,看不清字,且颅压升高,浑身是病,这份检讨书刘伯承读的是异常吃力。检讨书刚读完,台下立刻爆发出雷鸣班的掌声。毛主席得知后,立刻让人传话给刘伯承:你的事不是什么大事,以后不要再做检讨了,你年龄大了,要注意身体。伟人就是伟人,胸怀像大海般宽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