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记】赵先生(5)从药剂师到海里人|| 周长荣

 一犁_书馆 2023-01-14 发布于江苏

作者:周长荣

题记:每个国民的个人史背后,才是最真诚的国家史

                          ——龙应台

药剂师的逆袭

药剂师,是医院里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一群人,每天在药库或者是药房忙忙碌碌,周旋于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各种药盒子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波澜不惊的岗位,也被赵先生做得风生水起。
1980年初,退伍以后来到医院他分配进入了药剂科。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药剂科同事合影,戴墨镜者为赵国明
记不清是八十年代的哪一年,医院门诊药房出现三十几万元药品的亏损,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天文数字。由于数额巨大,这件事情在省卫生厅挂上了号,要求查清情况限期上报。当时的药房管理人员急得额头冒汗,就是找不出来原因。院长赵信武倒是大将风度,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直接点将,把赵先生从病区药房调过来管门诊药房,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尽快查清巨亏原因,向省卫生厅复命。
当时医院药房记账核算是以销定存,药房亏损,一定是销售少了,账面库存却很大。赵先生对药剂科各部门业务熟悉,他和院长分析,这三十几万,不可能是被盗,如果被盗,那小偷得开着汽车拉上几趟,才能拉走那么多药品呢?就是拉走,在那个年代也是无处销售的。分析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门诊药房内部出的问题。他分析可能是药房员工与管理者有矛盾,把调配完成的处方藏起来了,导致库存短少,久而久之,窟窿大了,领导就重视了。院长觉得他分析有些道理,支持他不动声色,暗中排查。一周后,他以带领大家搞卫生为名,在老大门南边的玻璃钢棚子里的门诊药房的一处废旧器材仓库找到了“遗漏”在那里的几箱药品销售处方,计算了一下和“亏损”数字基本相符,虚惊一场。
药材种类的繁杂多样,产地的不尽相同,价格的经常波动,质量的优劣难分,进出库的记录频繁…每一个数字都是一条信息,而对于这些繁杂的千千万万数字所编织出来的信息流的分析,过滤,掌握、记忆、使用确实需要一种技巧,一种能力,一种有别于常人的缜密思维。
幸运的是,早在1988年,他所在的那所三级医院就在全国医院系统率先导入计算机进行医院信息管理,这无疑是给了赵先生插上了一付腾飞的翅膀,使得善于思考的他在浩瀚的信息大海里得心应手,捷足先登。
1988年底,他参加了由南京大学老师针对医院举办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培训班。刚开始接触计算机语言,简直就是天书。当时学习的两本书,一本是南京大学出版的《IBM PC DOS》,一本是油印的《Dbase II 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南大图书馆学系副教授徐进鸿老师在结业前提示学员两句话:学习、使用这两本书要掌握一个原则,即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不看;用得着的看,用不着的就不看。赵先生随即提问:碰到看不懂,却用得着时怎么办?徐老师微笑着答道:“问我啊”。就这样,他有机会与南大图书馆学系后改成文献情报系现为信息管理系的老师、研究生一道学习工作,做了四年程序员。赵先生坦言,南大老师带教、实操的四年信息技术应用和关系型数据库理论与实践训练生涯所养成的系统论思维方式,让他终生收益。
赵先生由于学历底,所以一直在医院药剂部门基层工作。从药厂干到药库,从中药房干到西药房,从病区药房干到门诊药房,从普通制剂室,干到药物分析室......,药剂科7个部门,哪儿需要到哪儿,职务永远是“一把手”-组长。他常调侃,当年如果医院给他干个药剂科副主任,也许他就不会下海了。然而,正是得益于在基层的长期历练,使得他对于医药系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情况熟悉。1992年,医院计算机系统申报国家卫生部科技奖时,归集了十个子系统,荣获三等奖。其中对接财务部门的药库子系统,对接临床的门诊药房子系统和对接病案的病区药房子系统第一完成人均是赵先生。
也正是这一跨学科的转型,使得他后来的人生变得五彩缤纷起来。
到现在,对于带领他进入这一领域的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刘林还是心怀敬意。奇葩的是这两位医疗系统的计算机行业的先行者后来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又竟然殊途同归,进入了相同的文博领域,同样拥有了一个馆长的头衔(刘林后来担任上海农业展览馆的主要负责人并在此岗位退休)。
前排左二为当年淮安市二院计算机室主任刘林
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四年中,赵先生得益于国内众多信息系统的大师指导,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所以很快进入了医药学和信息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
“医药信息学”是国际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导致形成的一门集医学、药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992年,他在大连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湖北大学李宗荣教授提出了这一学科的“层次结构模型”理论概念,而当年三十几岁的赵先生真是“无知者无畏”,居然在分组讨论时,当面对教授的论点提出质疑,他认为,医和药的信息到一定的层次是无法分离的。李教授的“层次结构模型”无法解释最后相关学科融合的问题。
李教授也实在狡黠,面对质疑他观点的话,他立马话锋一转:“你提出的观点很有见地,希望能早些看到你们研究成果并给出新的定义”。这倒将了赵先生一军,当过几年兵的赵先生有点不信邪。经过四年的思考钻研,1996年,他终于给出了“医药信息学金字塔式立体结构模型”的理论定义:“根据医药信息学的定义和实践,在国内外学者研究设计的医药信息学体系的层次模型和对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医药信息学结构模型——金字塔式结构模型”。
以上这篇文章的手稿后来作为其在中国药科大学三年函授的毕业论文提交的。论文答辩时,老师的问题是:你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他回答说:准备发表。老师将信将疑地审视了一会,摇摇头,在手稿上写了一个“优”字,函授专题答辩就算过关了。
其实,刚刚提及这个观点的时候,赵先生还是有点忐忑的。药学分析家相秉仁教授宽慰他说,没事的,你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只要是逻辑上说得通的,又能把你的研究成果通过论文的形式阐述出来就行了,在没有人推翻你的结论之前,你的理论就会被认可。
这篇论文在《药学进展》1998年第三期上发表,并被收进了《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后来被国内外多位学者引用。他提出的那个金字塔结构模型也被评价为“科学、完整、全面的医药信息学结构模型,对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后来赵先生成为了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全国28个常委之一,当时的理事长是北京大学的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北京以外委员三人,上海一人,广州一人,淮安一人。
一句话引出一个课题,一个课题的完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一次角色转换则影响了赵先生的一生。
30多年前,正是凭借着他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里不断耕耘和不断得到的收获,从一个药剂师逆袭成为药学信息学的开拓者,并以此为契机,后来涉入商海,成为一名时代的弄潮儿。






海里人

海,通江河,连大洋,四通八达,浩瀚无边。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把经商叫做“下海”,我起初很不解。多少年以后,我逐渐悟到,商贸领域,那确实是海,你可以乘风破浪,也可以潜身遨游,当然也会呛水甚至葬身。你可以风光得意赚得盆满钵满,说不定也会血本无归赔得一干二净。一切皆要看你的智商、能力还有运气和造化,难怪一些店家的门厅都会供着财神爷的金身,每天顶礼膜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下海俨然是一种社会潮流,不但个体户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傻子瓜子风靡全国,就连军队、学校、医院等等几乎各个行业都被那股海潮卷了进去。赵先生同样是被那股潮流卷进去的一员,从一个单位人变为海里人。
1992年7月,市二院成立医用公司,赵先生那时被一纸文件,就地免去医院职务,停发医院工资,调去了医用公司。几个月以后,以医用公司为母体,由淮安二院发起,以江苏省内多家三级医院为依托的“江苏华圣医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原来二院总务科管理的被服厂,印刷厂划归公司入股,另外创建了塑胶制品厂,象筋线厂等等。赵先生顺理成章地成为华圣公司的员工。
苏州当时有三家大医院都是华圣公司的股东,(苏大附一院,后合并为苏州市立医院的苏州市第二、第四医院)。华圣公司当时还与国家卫生部的三产企业“中国医疗卫生器材进出口公司”(简称中卫公司)合作,代理中卫公司在江苏的业务。为了协调股东之间的关系,争取华圣公司的货款尽快回笼,赵先生受命以中卫公司驻苏代表身份来到苏州。他在部队时的一位老首长,时任苏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帮他在苏州幸庄农贸市场安排了一个落脚点。
1995年底,华圣公司由于多方面的问题,面临倒闭。医院领导征求赵先生意见,是和三产大部分同志一道回医院上班,还是继续留在“海”里?赵先生还是选择了后者,留在了苏州。
医院三产倒闭以后,租借的苏州幸庄的落脚点也就没有了。不过,要在苏州生存下来,在市区总得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于是赵先生请另一位当兵时候的老首长,当时在苏州司法局工作的同志为他在苏州金塘新村租了一个几十平米的单元房,接上一个电话机。
1996年2月28日,一辆路过苏州的大巴,将赵先生丢在了两侧还全是农田的桐泾路边。早春料峭的寒风吹着他单薄的衣衫,他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来不及多想,他在路边等到一个黄鱼车,花了10块钱把他拉到金塘新村。租住的那一个单元房空空如也,没有床铺,没有暖气。当天晚上他就在冰冷的水泥地上铺个席子对付了一晚,次日,便收到了几天前从淮安长途车站零担货房发过来的办公和生活家具。这些用品简单布置好后,一个办公室兼卧室的窝就算打理好了。而在北京协和医院结识的江骥先生介绍他苏州下岗在家待业的内侄前来帮忙,这样,江先生的这位亲戚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赵先生在苏州的第一个员工。
1996年春末夏初,天南地北的几位同道应赵先生之邀,聚集到了他在金塘新村的几十平米卧室兼办公室的房子里,海阔天空地聊着他们即将从事的事业。人多没有床只能打地铺,熬夜没有吃的就泡方便面。规划着未来,憧憬着未来,这群年轻人睡地铺不觉得寒,吃方便面也觉得有滋有味。
中卫公司当时在苏州的主要业务是代理宁波制药厂的新药宣传推广,产品名为“舒达宁片剂”,正名“舒宁酸”。他们的工作就是向临床医生介绍该药品的药剂学、药理学、药动力学和治疗学的属性,把这种药品与同类药物的参数进行比较,使得新产品能够及时覆盖市场。药厂实现销售后,支付他们团队的信息服务费。
赚得信息服务费不是他们团队的主要目的,他们把信息服务费产生的盈利全部用于信息学研究。次年,他的“苏州市书然医药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便在苏州饮马桥悄悄开张了。从此,赵先生有了一个可以自己自由选题、自由组建团队、自主筹措经费完成项目研究并达成目标的书然公司经理的头衔。
赵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平头百姓,做不了大事,可以做小事。但做小事得有个标准,就是要做第一!基于此,他又多方努力,于1997年促成苏州科委批复成立了国内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家专注于药学信息学探索的“苏州市书然药学信息研究所”。
一年后,书然公司、书然信息所业务均渐入正轨,四年后,为适应市场需求,公司重组注册为苏州市书然药学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一直运营至今。成为苏州历史最悠久的软件公司之一。
1998年和1999年,赵先生的书然公司、书然信息所连续两年参与组织承办了在苏州东吴饭店召开的中国药学会计算机在医院药学中应用学术会议和在苏州吴中会议中心召开的中国医药信息学大会暨中日韩医药信息学国际会议。通过承办这些重要学术会议,赵先生和他的团队进一步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结识了这个行业的高层次的学者,为他们的事业进一步拓展铺平了道路。后在黄山举办的全国药学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上推动组建了“中国医药信息学会药学信息学专业委员会”。这个学术委员会由相秉仁教授任主任委员,赵先生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从药学信息学研究和服务怎么又转身投入到了餐饮业?这是留在我心里的另一个不解之谜。
事情还得从一波三折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职能调整说起。到2009年前后,书然公司、书然药学所在苏州已经运营了10多年。其间,这个国内唯一,但又一直做不大的小公司、小机构,完成了包括苏州三家省级医院在内的省内多家三甲医院的Web外网系统搭建项目建设和运维管理。到2007年,原先的医药管理局早已转变成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赵先生的团队也从医药信息服务,拓展进入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应用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苏州扎下了根。
医药信息网的对口管理部门是国家医药管理局,大概是他搞的药品信息网络在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心里有点名气,于是当国家原来的医药管理局改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时候,原来苏州医药管理局的老领导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新领导,参照他药品信息网的概念要求他搞一个餐饮监督网络。那时候,快餐业正在蓬勃兴起,接受了这个任务以后,他首先搞起了一个快餐盒饭网。
2010年,作为餐饮行业主管部门的苏州商务局刚刚成立,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日资企业就发生了一个食物中毒事件。造成这个多人中毒的原因就是出自于一个小小的盒饭。这个事件的出现对于当时的苏州领导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困扰,同时也给他们提了一个醒,就是需要尽快加强餐饮业尤其是快餐行业的协调和监管。
能够替政府纾解压力和发挥管理作用的无疑是行业协会,他们不但熟悉情况,管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又能够在突发事件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于是,他所倡导的快餐盒饭网借着这股东风,由他牵头,中国第一个政府主管的快餐行业协会在苏州成立。而他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这个协会的负责人。这个协会后来改名为现在的苏州市大众餐饮行业协会,简称苏州餐饮协会。目前这个协会为苏州十几万家餐饮企业以及100多万从业人员提供着专业的行业服务。
虽然没有餐饮业的从业履历,但几年来的行业服务为他们在业内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另外,由赵先生主导并制定的《快餐企业经营规范》的国家行业标准也奠定了他在业内的认知度。

早在1997年国家商务部就下达给中国烹饪协会制定一部《快餐企业经营规范》的国家行业标准。任务下达后五年时间这一部行业标准都没有出台。直到2012年,原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局长、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同时也是中烹协快餐专业委员会主任的苏秋成安排工作人员在网上查出来苏州有这么一个快餐业协会,于是打电话找到赵先生,提出要他们这个地方协会负责起草这个行业规范,并许诺以第二作者的名义署名。
翻开今天商务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里的《快餐企业经营规范》的前言里的两家起草单位,第一个是“中国烹饪协会”,第二就是“苏州市快餐行业协会”,而赵先生的名字亦列于起草人的十个人的名单里。
从涉足于这个行业到成为拥有这个行业话语权的老大,赵先生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个不懂厨艺,没有开过餐馆酒店的局外人居然成为了这个世界美食王国的龙头,这在商海里也是很奇葩的。
从1992年下海到现在,赵先生在商海里已经摸爬滚打整整折腾了30年。
30多年后的今天,就在本文成稿之际的2023年1月4日,赵先生发在朋友圈的一段视频下面的留言深深吸引了我。这确实是他发自肺腑的对于自己那一段人生岁月的简短回顾,字不多,情真切,尤其是对于故去老朋友深深的追思令人泪目。在这里,我照录如下:
“我不是苏州人。早年在职来苏州,在十梓街东端的望星桥逸读过几年书。与张继馨先生结缘于1999年。当时,我的植物学老师张文鋆先生是苏州民盟书画会的秘书长。张继馨先生是这个书画会的灵魂人物之一。今天的苏菜博饮马桥展厅正是那一年买下来做书然药学信息研究办公之用。药学信息研究属于冷门。为了支持我集聚些人气,文鋆老师便会把民盟书画会的一些活动安排到饮马桥来举行。20多年前书画家聚会,自然少不了笔会。久而久之,我这儿便结攒了不少苏州名家作品。到后来机缘巧合阴差阳错接了组建苏帮菜博物馆的活。我所熟悉的一些苏州书画界朋友自然成为了苏帮菜博物馆征集藏品的主力。视频所展示的作品正是张继馨先生为我做的命题作文,这应该是张老师绝无仅有的水八仙静物题材作品之一。记得一次跟张老师的千金小芹女士聊天时说起,这幅作品一般人咋看平淡无奇,其实,那只小虫绝对是亮点!许是量子纠缠的原理,昨日我在瞩目凝视这幅悬挂于石湖馆餐厅中的《吴藕镂仌寒》画作时,还在心算,张老师今年高寿?担心其能否度过今次新冠一劫。不想下午获悉,张老已驾鹤西去!张老20多年前为我画的《天寒有鹤守梅花》便成为了永恒的纪念!我自冬至夜中招感染,半个多月了,九死一生。然感恩感念张继馨先生,仍抱病记此存念。
前几天劳思先生过世,我站在先生作品前也伫立许久。身体太虚,只能默默为先生祈祷了。”
几十年以前,正是在这里,他不但成就了事业,也结识了当年苏州好多文化艺术界的社会名流,而这些人其中的两位在最近肆虐的新冠病毒里不幸离世。就在前些天,同样中招的赵先生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痛苦挣扎以后,来到饮马桥,他站立在这里看到老朋友的画作,睹物思人,不禁黯然。虽然有点伤感,但回味那几十年里在商海里滚爬摸打的拼搏过程,赵先生应该还是欣慰的
“弄潮儿向涛头里,手把红旗旗不湿”,从药剂师,到海里人,他们无愧于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








作者简介

周长荣  男,淮安市清江浦区人,1950年出生,2010年退休于第二人民医院。现于市老年大学习,爱好诗词文学,古典诗词常见于《一品梅诗刊》《淮海诗苑》等刊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