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立人生之平衡术之“色和空”【34】

 新用户97560OBk 2023-01-14 发布于江西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语自《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之精髓,其实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所谓色,是指色法,即显现于外的一切有形物质,亦可理解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之“色声香味触法”,即“外部世界”;所谓,是指对“外部世界”即色的感知,称之“内部世界”。这种感知,本质为空,变化不已,如梦如幻,因缘和合,非是实有。如果心为“外部世界”所动,谓之“着相”。

佛家之重要理论基础是,万事万物,其一,因缘和合;其二,瞬息万变。佛家认为,万事万物,皆为虚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万事万物之存在皆不具真实性,只是反应出来的一种现象,故称之为“现象社会”。构成这个“现象社会”的,不是物质,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因缘扣,过去、现在和末来种下之因,皆会在一定之时结出一定之果,连结因果关系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简而言之,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读,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警示世人在察人观物迷茫之时,不要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所惑所困,看人看本质,观物观本质。

“色空不二”,色法的本质是空性,即言“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其实相同,只有“一个”,是谓“不二”。从本源而言,色空是一体的。一切色皆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

关于“空”之经典,《心经》和《金刚经》,应该是佛教中层次很高的智慧。《金刚经》之核心,万物本无自性,自性本空,“一念识得自性,即可明心见性”;而《心经》则不但解释了“空”,也阐释了“如何空”,而“究竟涅槃”更能给修持之人信心。

“四念处”是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南怀瑾先生视之为整个佛法之基础。其主要内容有四,其一,观身不净。去除世人对于身体之执念;其二,观受是苦。佛说,“人生有八苦”;其三,观心无常,万事万物,皆非真实存在,皆在变化之中;其四,观法无我。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明白了这些,便可去除“我执我私我妄”,得大自在,心归清净。

在色与空的认知上,佛家还有“空、假、中”三观。三观之中,头一个是“空观”,将一切视之为空;第二个是“假观”,一切事物,皆为虚假;第三个是“中观”,既不毁掉万物,又不执着万物。不执两端,意守中道,故佛家亦称“不二法门”。

凡夫俗子,察不出无常,执念于实有,故难以摆脱烦恼之纠结,更跳不住生死之轮回。生命之智者,洞察真相,不执于有,不执于无,无喜无悲,放下万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有方家说,人生不过就是玩。玩出品味,玩出境界,玩出高雅,或就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