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午,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后,“厅(局)长通道”开启。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仁元接受媒体记者提问。
记者: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如何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切实守护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全?
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仁元:目前我省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主要呈现五方面特点:一是全省整体疫情已渡过感染高峰期,预计在1月底将降至较低的流行水平;二是发热门诊就诊人次明显回落,已渡过就诊高峰;三是120急救和急诊目前正处在逐步下降阶段;四是住院和重症危重症目前仍处于高峰平台期,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90%左右;五是全省医疗资源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能基本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医疗救治需求,但仍处于最关键的阶段,重症危重症的救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下一步,我们要把“防重症、遏病亡”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关口前移“防重症”。重点是强化“四早”,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
二是强化医疗救治“遏病亡”。盘活用足全省重症救治资源,医疗机构要全院总动员,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提高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水平,不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三是管好重点人群“暖服务”。重点管好“一老一小”、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五类人群,加强“一对一”暖心服务,分级分类做好健康监测、重症预警、医疗服务等工作。
四是加强农村防疫“补短板”。千方百计增加农村防疫物资储备和供应,重点保供偏远农村、山区、海岛等地区。同时,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对乡镇、村的技术支撑作用,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阳性1个月后
肺栓塞风险增加33倍!
出现这两个症状要警惕
肺梗或心梗等急危重症


医生提醒,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高龄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被新冠病毒感染,在对症治疗感染的同时,一旦出现胸痛、胸闷、胸部不适、晕厥、低血压、低氧血症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新冠病毒感染最多的症状是发热、咳嗽;对这些症状,由于大众的知识普及度高,会及时用药或就诊处理。但如果出现胸闷、气急时,由于医学背景的缺乏,每个人的关注度会不同程度缺失。自我感觉良好,或觉得没什么事情,坚持一下就好了。殊不知,这在医学上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研究人员发现,感染者在确诊新冠30天后,肺栓塞风险增加了33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增加了5倍,一般性出血事件风险增加了2倍左右。与未感染新冠的人相比,出血风险升高将持续2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升高持续3个月,肺栓塞风险升高持续半年。
2022年8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显示:新冠住院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比流感住院患者高60%~89%。新冠病毒感染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急性肺栓塞是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是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尤为重要的事情。
“如果没有及时补液,血液浓缩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心血管急症。”刘喆医生表示,像这次楼大伯的肺梗和王先生的心梗也与其发热大量出汗脱水,再加上食欲不佳,没有及时补充水分,造成血液高度浓缩相关。
刘喆医生介绍:多饮水可增加机体的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当每日饮水量达到2000ml时可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如伴有发热时,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但切记不要过度饮水引发“水中毒”。
适当运动下肢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加回心血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瘀滞在小腿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老年人久坐后可在室内多走动或进行屈伸膝关节、踝泵运动;年轻人可行瑜伽或健身操等有氧运动。
医生提醒大家,如出现突发的单侧肢体的肿胀、皮肤发红、小腿“抽筋”等,休息后症状不缓解;以及不明原因的突发胸闷气急、胸痛等等表现时,需要即刻到专科就诊,排除是否有肺动脉栓塞或心梗等急危重症。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日报、萧山日报、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平安鼎
编辑:黄梦梦
审校:市融媒体中心、胡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