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福生团队II期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重症COVID-19患者肺损伤

 刘俊波 2023-01-14 发布于海南

2021年2月10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重型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2期临床试验研究论文。

图片

该研究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型新冠肺炎安全有效,该方法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目前,新冠肺炎仍在世界多个国家流行,仍无特效治疗药物。降低重症率、死亡率、促进康复期患者肺功能恢复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王福生院士就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并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在武汉和北京分别开展研究。此项2期临床研究是国际上首个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式来验证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型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旨在进一步评估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临床研究得到各参与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相关阅读:新冠病毒感染230天后仍在体内持续,干细胞可逆转“长新冠”后遗症

该研究纳入了2020年3月5日至2020年3月28日期间,在武汉市的两家医院接受治疗的COVID-19重症患者,大部分住院的COVID-19重症患者处于恢复期,部分处于进展期。与1期研究相比,本次研究招募的患者均为重症患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尤其是所有患者都有严重的肺损伤,在病程中需要氧气支持。

经过筛选,最终共计100名COVID-19患者注射了UC-MSC(n=65)或安慰剂(n=35)。根据研究方案,除了标准治疗外,治疗组在第0、3、6天接受静脉输注UC-MSC,剂量为4X107个细胞。

有效性方面:

研究主要终点为基线至第28天,病变体积占全肺体积比例(%)的变化,旨在评估患者肺损伤的临床改善。从基线到第28天,MSC治疗组总病变体积占全肺体积比例(%)的变化为-19.40%,安慰剂组为-7.30%,两组间的差异为-13.31%。除此之外,实性病变部分消退的差异更为显著,为-15.45%。该研究结果提示了,UC-MSC给药对新冠肺炎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益处。

图片

▲ 患者肺损伤的临床改善

为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和肺储备的恢复情况,研究人员测试了患者在治疗开始后第28天的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发现,MSC治疗组(中位数420.00米)的6分钟步行距离超过安慰剂组(中位数403.00米),但无统计学差异。

不过,6-MWT是被用于评估各种心肺疾病患者生理机能的综合储备能力指标,包括肺和心血管系统以及神经肌肉循环。鉴于两组患者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在基线时均无脑血管疾病,6-MWT数据表明,UC-MSC治疗组患者的有氧运动能力可能得到了改善。

安全性方面:

研究中,MSC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55.38%;60%)未观察到与MSC相关血流动力或呼吸系统不良事件。MSC治疗组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气胸,经判断与MSC药物治疗无关。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UC-MSC的安全性结果符合1期临床试验和其他MSC研究的结果。这些数据表明,UC-MSC治疗耐受性良好并且非常安全

既往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减轻肺脏等重要脏器的炎症和损伤,促进内皮细胞修复,抑制纤维化形成,因此有望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UC-MSC加速了COVID-19重症患者肺实性病变的消退,改善了肺的综合储备能力,并证实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这表明干细胞治疗可为COVID-19肺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潜在有效的治疗选择。不过UC-MSC仍有待进行3期试验,以进一步评估在预防长期肺部损伤、降低死亡率中的作用,确定UC-MSC治疗COVID-19的潜在机制。

据悉,在武汉疫情期间开展细胞治疗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挑战。王福生院士主动申请、亲赴武汉一线,带领团队军地协同,短时间内完成了入组病例多、随访脱落少、证据等级高的高水平研究队列,在国际上起了引领作用。开展以来,共有来自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伊朗、美国等十余个国家的医院、科研机构与该团队联系讨论研究方案。

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团队在本领域展开了相关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间充质干细胞凭借免疫调节、抗炎、修复作用以及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展现了良好的前景,有助于减轻病毒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为提高重型与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促进肺功能恢复带来新的希望。

据介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及湖北省卫健委的关注与指导,得到了武汉市人民政府与各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研究使用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并通过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认证。研究团队还采用了临床试验用药编码及全程追溯系统实时监测细胞的地理位置与温度,保证了良好的细胞活力。

图片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生物损伤救治科副主任石磊副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血液科主任卢学春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黄海教授、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阎小妍高级统计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谢渭芬教授,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姚晨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精准医疗引领健康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