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时祯说中医基础八:心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1-14 发布于甘肃

前言:藏象学说,藏是指五脏,象是指现象。藏象学说讲述的是五脏和机体各部分及各种可观察到的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五行模型和人体各部分及各种生理现象进行对应并不断修正的过程。

在整个人体这个动态平衡系统中,火行为心。

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中医理论中的心的生理功能就是五行中火行的特性。火性光明,烛照万物,故心主神明,火曰炎上,故能温暖全身,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图片

唐代女道医胡愔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

心主神明:心主神明之神明,非阴阳不测之谓神的那个神,而是指后天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认知、反应等。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指心可接受外界事物的信息并作出反应,第二,《灵枢·邪客》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人体后天的各项生理功能,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才能协调一致,共同完成。

神明是人体后天一切生理功能的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体内其他的所有功能包括火曰炎上那一部分功能都由神明主宰,都是分工不同的臣子,这些功能之间是并列平行的关系,神明是它们的君主。

火曰炎上:神明和其它所有功能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为了把这一层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在中医理论中,火行分为君火和相火。君火主神明,对应心,相火主炎上,对应心包络,也称膻中。《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很多中医书籍认为相火寄居在肝肾,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详细分析见后文肾部分。

在动态平衡系统的内部运动的路径中,木升发之极而生火,火行是向上运动的最旺盛阶段,为阳中之太阳,故称心为阳脏。火曰炎上,故心火喜温暖和明亮,恶阴冷和浑浊。

图片

心神形

火的炎上功能在各种生理活动中的体现,举例如下:

肺的宣发:肺如橐龠,一张一翕,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肺本身属金主翕,肺张开的动力来自火的炎上功能。

脑的功能:脑为髓海,其根在肾精。肾精能达脑,要靠火的炎上功能正常才可以,否则脑髓就会失去养料的来源。

血的运行:血遇温则行,遇寒则滞。火的炎上功能可以温煦身体,使全身血脉流通。寒邪累积,胸口闭塞,心的炎上功能不正常,血液运行不畅,就容易发生胸痹,即常说的冠心病心绞痛。

炎上太过,急性病常见高热汗出脉洪,慢性病常见面红怕热、精神亢奋等;炎上不及,气血不能上达,常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等。

在人体这个大的动态平衡系统中,心主炎上,属阳,是阳中之阳。心作为一个小的系统,其本身的阴阳气血正常,才能保证其在整个人体中所担当的角色正常。不能因为心在人体这个大的动态平衡系统中是阳中之阳,就认为心只有阳而没有阴。

心之脏:心在脏为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之器官。心脏之外有心包络护卫,心包络也被列为一脏。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之所以把心包络列为一个脏器,完全是为了区分火主神明和火主炎上这两个功能而指定的一个器官,并非心包络真的具有火主炎上的那些生理功能。指定心包络是因为心包络和心脏的位置紧邻,有的经典指定的是膻中,也是因为膻中位置和心脏近似。

心在脏为搏动血脉的心器官,在体合脉,因此现代医学所说的血液循环系统和中医的心系统密切相关。很多中医基础理论书籍据此而有心主血脉一说。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把中医的心系统概念和作为脏器的心器官的概念混为一谈。实际上,血液循环作为一项完整的生理功能,心器官作为一个单独的器官,和人体五行都密切相关,不独为心所主。中医通过脉象的变化来推测诊断人体五行的情况就是依此而来。血脉发生疾病,不能只在心系统上找原因。所以,描述中医心系统功能时不能说心主血脉。

心之腑:心在腑为小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在传化之腑这个系统中长度最长,接受胃部传导而来的已经初步消化之食糜,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即中医所说的泌别清浊。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主要在小肠。泌别清浊的动力在火。食物中的清浊为什么能分开?有营养的清气为什么能上升?都是因为体内火的蒸腾作用,所以小肠是传化之腑中火最盛的器官,故心在腑为小肠。

图片

南方七宿传火图(2008年5月25日午时)

心包络在腑为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关于三焦,中医界有很多争论:有人说三焦有名无形,有人认为三焦就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三焦实际上就是指人体躯干所形成的容纳五脏六腑的那个大腔隙,包括胸腔和腹腔。三焦的形就是构成整个腹腔和胸腔的粘膜、骨骼、韧带、肌肉、皮肤等各种组织,这些组织构成了三焦这个腔隙。三焦就是这个大的腔隙,而不是腔隙里的那些膜。

三焦是五脏六腑工作的场所,五脏领气运行其间,故《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气行则推动体液运行,气行不可见,液行可见,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有人据此而认为三焦是行水的管道,并附会出肠系膜及大小网膜为三焦的说法。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此种说法有误。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膜形成的腔隙里是不应该有水存在的,只有病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胸水或腹水。如果说是这些膜组织自身含有水分,敢问人体的哪个组织不含水分,偏偏这些膜被称为三焦?显然说不通。再者,《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胸膜、腹膜、肠系膜显然也没有这样的特性。

三焦的划分,膈以上为上焦,膈下脐以上为中焦,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

三焦实际上是五脏六腑的工作场所,因此其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功能,而是以脏腑功能为功能,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五脏为中心,故三焦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五脏的功能。

上焦包括心、肺两脏,中焦包括肝、脾两脏,下焦为肾。上焦的生理功能就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中焦的生理功能就是指肝脾主管的消化饮食、升清降浊的作用;下焦的生理功能就是指肾主管的排泄大小便的作用。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生动的描述了三焦的状态。从中焦送到上焦的水谷精微被心肺布散全身,如雾露之溉,故上焦如雾一样轻清滋润,饮食在中焦搅拌、发酵、消化、吸收,故中焦如沤;人身代谢废物通过大小便从下焦排泄出来,如同有闸门的水渠一样,故下焦如渎。

关于肝属中焦还是属下焦,中医界也有争论。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肝属中焦。首先从肝脏的解剖位置来看肯定是属中焦,其次从中医的脉诊来看,肝应左关,也提示肝属中焦。之所以出现肝属下焦的观点,是因为后世的温病学派创立了三焦辨证的辨证纲领,人为地把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动风病证划归为“下焦病”,而这些动风证的病机一般都在肝,于是才有了肝属下焦的观点。实际上,这里的下焦只是温热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疾病层次的概念,不能理解为生理位置概念。

三焦是人体最大的腑,内脏器官都处在这个腑中。人体保持恒温各脏器才能正常运转,三焦是人体腑中火气最盛者,故与心包络在腑为三焦。

图片

心与星宿

心之在体:心在体合脉有两个原因:一,心器官和脉相连通;二,大的脉管都在皮之下、肉之间、筋之上,符合火在五行的位置。

心之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血气能否上于面,有赖于火的炎上功能。炎上功能正常,面部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炎上功能不正常,面部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晦暗;寒凝,则见面色青紫;炎上亢盛,则见面色红赤。所以说心其华在面。

心之窍:舌体毛细血管丰富,且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状态。在血液循环的完整周期中,毛细血管是动脉血达到的最远端,必须依靠火的炎上功能正常才能完成;且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关系,《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人于心中,系舌本。”故舌为心之窍。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从耳的功能上也可以看出心火炎上的功能是否正常:当火的炎上功能不正常的时候,耳窍不开,耳或胀或鸣或聋。

心之志:《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喜是高兴、兴奋、散而不收的状态,符合火曰炎上的特性,故心在志为喜。火炎上太过则喜笑不休,炎上不及则忧郁少乐。《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心之化液:《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体内的火蒸腾体内的液体就化为汗,故心化液为汗。

心之在经络: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心之时:木生火,春转夏。肝木对应春,心火则对应夏,所以心与四季的夏季相通。

本文选自邹时祯《什么是中医:关于动态平衡系统的医学》,文中图片来源于无名氏《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