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季,到古画中赏雪

 与春天同行 2023-01-14 发布于青海

作者|张春岭

四季轮回,又到冬天。这个季节,在荒凉、萧索的氛围中,城市里百花凋零,普通的绿色植物早已褪去了一身的叶片,将光秃秃的枝伸向天空。乡村则场光地净,只落得一片白茫茫的大地。

然而,下雪了。这些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着的雪的精魂,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惊喜。冬季的寒冷与冰雪的洁白,也无形中契合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追求与生活理想,那就是高洁清冷、不与俗世同流,所以诗人和画家们似乎格外喜欢冰雪题材。

从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到毛泽东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对雪的赞美从不吝啬笔墨。历代画家更是热衷于雪景山水的创作,他们不甘人后,铺陈纸张,濡染笔墨,将一幅幅雪景展现出来。

现在,让我们展开画卷,一起到古画中赏雪。

宋代雪景 画史典范

宋朝的绘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众多大家绽放华彩,千载之下犹自独美,难以超越。从绘画作品来看,画家笔下的雪中山水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特别有讲究。

宋代的雪为什么能够独步天下?这是因为,在气象学史上,两宋时期是中国第三个寒冷期。《宋史·五行志》记载了两宋期间出现过70次以上的雪灾记录,大多都是连年发生的,尤其是北宋初期。而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宋代有两次雪灾非常严重,一次发生在宋哲宗时期,雪灾集中在京师一带;另外一次发生在宋钦宗时期,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雪也是下个不停,平地积雪厚达好几尺。《林泉高致集》中记载了北宋宫廷画家郭熙所讲的欲雪、大雪、雪霁等关于雪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须用不同的墨色渲染,更详细列举出了可以入画的雪景题目。

宋画《雪景寒林图》是罕见的艺术珍品,也是中国的一件国宝。此画作者范宽与李成齐名,世称“李范”。《雪景寒林图》采用全景式构图,画面层次分明,画中群峰叠立,山势高耸,深谷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萦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地山川下雪后的磅礴气势。

文章图片2

在北宋李成的《寒林骑驴图》中,占画面很大篇幅的是古松,其从左边侧出,直插画面,有顶天立地的气势,树干劲挺,气象萧瑟,残雪历历其上。天寒地冻,大河滞断,暮色苍茫,大雪飘飞,苍天浑茫一片,大地失去姿容。溪岸上白雪皑皑,一人骑着瘦驴,前后有二童子,真是“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南宋梁楷的《雪景山水图》现藏于日本,画面中是一片浩瀚无垠的雪境,笔致柔和,风格细腻。和梁楷的其他作品风格不同,这幅《雪景山水图》将雪温柔神秘的特点表露出来,画面中有二人骑马,在冰天雪地中,这是一次惬意的旅行,行者没有那种匆匆赶路的神情,而是在静静地享受着雪中的宁静。

此外,宋人画笔下的著名雪景作品还有《雪霁江行图》(郭忠恕)、《雪中梅竹图》(徐禹功)、《晓雪山行图》(马远)、《关山春雪图》(郭熙)、《关山密雪图》(许道宁)、《雪山归猎图》(翟院深)、《雪山图卷》(刘松年)、《雪栈行骑图》(梁楷)、《雪溪放牧图》(夏禹玉)、《寒岩积雪图》(燕肃)等。

访友读书 雪中乐趣

雪为壮美的山河增色,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北宋李唐的《雪窗读书图》构图新奇雄峻,是典型的边角取景。画的左边是硕大的岩石直立而上,岩石上的树木向右伸展枝叶,山岩下即是草屋,大雪已经覆盖了房顶和地面。左边突兀的岩石爽利劲健,笔法流畅,墨色表现的光暗过渡非常自然,左下角浑厚的小土山更加稳定了画面。小院内还有一口水井,为画作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画中人物凭窗持卷,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

明代沈周的《骑驴赏雪图轴》展现了这样一幅场景:画面中,一高士正骑驴赏雪,一童子折梅尾随,忽有书声振于林樾,但见层林中有楼宇,两高士执手笑谈,景色平远旷荡,幽郁淡雅。

在明代周臣的《雪村访友图》画面中,山峰宏伟,冰封千里,一片萧瑟之气氛。巨岩山坡,奇拙古朴,似在烘托主题。山下茅舍,高人对坐,似在谈文论诗。柴门外老者策杖而行,小童殿后随之,更显山林野趣。此作笔墨苍劲,富有变化。远景崇山峻岭,山峰奇特,山巅披雪。画面由近及远,自低至高,既深邃又高峻,烘托主题。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近景,着意表现雪村访友、茅屋、劲松、山石及山路桥畔的来客,其他的衬景都比较简略。

文章图片3

宋代夏圭的《雪堂客话图》是传世的一幅精品佳作,绢本,淡设色,纵28.3厘米,横29.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的勃勃生机。水岸边,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轩窗洞开,清气袭来。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虽只对其圈脸、勾衣,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对弈时注目凝神的神情表现了出来。

寒江独钓 空灵境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直为人们传诵,画家也追求淡泊宁静、闲适自由的精神境界,此意境往往在寒江独钓中体现出来。

北宋李成的《寒江钓艇图》和范宽的《寒江钓雪图》虽然构图不同,但都是白雪覆盖树枝,任凭风吹雪打,主人公在独享垂钓之乐。

在明代陆治的《寒江钓艇图》中,大雪纷飞,能让人感觉到逼人的寒气。但是就是这么冷的天气,一老翁依然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坐于船头。老翁的身子蜷缩着,一半缩在船舱内,可能是天气过于寒冷,老翁不敢赤手拿鱼竿,而是用一块蓝色的布包裹着双手。

文章图片4

如果说寒江独钓是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那么雪江卖鱼则使画中的雪景平添了许多生趣。在元代画家的一幅《买鱼沽酒图》中,群山被白雪覆盖,江边水榭里,主人正探出身子,似是在打探小童买鱼沽酒的收获。明代盛茂烨的《买鱼沽酒图》则描绘了店家招待客官的场景,店内有三人,两位侍从伸手向火盆取暖,主人向窗外看去,窗外湖面停靠一舟,舟上渔夫戴斗笠穿蓑衣,手持木桨,桨柄上绑着一条肥鱼,似乎在向店家展示他的“战利品”,画面不远处的山路上有人撑伞,正冒着雨雪去沽酒。

踏雪寻梅 寒冬风雅

明末清初学者张岱在《夜航船》中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而历代丹青名家也以“踏雪寻梅”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以此表达文人雅士对这一意境的钟爱。

“踏雪寻梅”这一传统绘画题材,展现了红尘之中的人们追慕梅花那份凌寒独自开的高致雅趣,给自己的平淡生活添了一份关于诗与远方的高洁情愫。在明代的“踏雪寻梅”相关作品中,画面中的人物或骑驴或步行,在大雪覆盖的山间寻找着那傲然绽放的梅花,将这种高士情怀描摹得细致入微。

明代戴进的《踏雪寻梅图》就是代表性的画作。在这幅作品中,积雪的大山占据着画面的主题,而在画面下方,一位文士在一小童的搀扶下,沿着积雪的崎岖小道,正艰难地向前面横亘在山溪之上的一座小桥走去,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几枝傲寒的梅花斜插入画面,从而呼应这踏雪寻梅的主题。

文章图片5

明代吴伟的《踏雪寻梅图》主题更加突出,在冰天雪地中,几株枝丫遒劲的梅花占据着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右边一位老者策杖而行,紧随其后的童子身体微微前倾,向着画面中的梅树走去,而画面的背景是巍峨的高山和倾泻的飞瀑,在动静有致之间,赋予了整个画面一股灵动的诗意气韵。

文章图片6

在明代画家王谔的《踏雪寻梅图》中,巍巍雪山,银装素裹,层峦叠嶂,奇峰林立,大雪覆盖下的贞松劲柏挺拔苍翠,生机勃勃。前景的两株古梅主干粗壮,树冠枝丫重叠,虬曲刚劲,大雪之下梅花点点,暗香疏影。一主三仆,顶风冒雪,步履维艰,正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

(责任编辑:薛小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