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怎么获得分析能力?思考方法-入门

 莫为天下先 2023-01-14 发布于湖南
思考,不是玄学,而是有明确方法的,而且这个方法一点都不神秘,所有人都能通过练习获得思考能力。
思考的能力如其它能力一样,有很多层次,分很多阶段。思考也讲基本功,这项基本功就是「分析能力」
所以这篇文章,我们来探索“如何对一件事展开分析?”“如何直达要害地获得分析能力?”,我们将通过对以下这些问题的探索来一步步进入“分析”能力的内部:
1- 「分析」从哪里开始?—— 技术层面 (本篇文章)
2- 「观察力如何提升为洞察力?」——直觉在思考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从'技’入'道’ (待出)
3- 分析是否必须要有结论?结论意味着什么?——进入思考层面(待出)
4- 有很多打着思考旗号的十万+文章内部其实是反思考的,你能分辨出来吗?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思考」? ——进入「辨析」与更深入的思考 (待出)

1- 「分析」从哪里开始?—— 从「观察」+「描述」开始
面对一件让你困惑的事,不论这件事是你自己内在的情绪,还是你与周遭人的人际关系,或是一个哲学问题/一个社会事件...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观察它,并尽可能准确细致地描述它。
这一步相当基本,但是我观察到绝大多数人都缺乏这项基本功,人们并没有对这个过程投注什么精力,甚至是让这个过程在无意识中-自动运转着就那样过去了。这一点是认知难以提高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源问题。
「描述」和「结论」,人们总是极大地倾向结论,而把「描述」看作一件不言自明的,甚至是无聊的事(因为事情摆在这,大家都能看到不是吗?)—— 就是这个观点在阻碍人去获得思考能力。
「描述」并不是绝对客观和中性的,真正具备思考能力的人不会急着去找他人的立场和结论,因为TA们可以仅仅通过一个人的描述就能看到这个人的「立场」和「潜在的结论」,另外还能通过一个人的描述判断此人的思考处于什么水平。
为什么「描述」如此重要?我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面前现在正放着一幅画,所有人的视力正常,颜色辨析能力都正常。那么,你认为每个人看到的画都是完完全全的同一幅吗?你会说当然不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莎士比亚早就告诉我们了。但是,为什么你还是会忽略「描述」呢?
「描述」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展现的是这个人看到的哈姆雷特以及Ta把哈姆雷特看到了何种程度。换而言之,「描述」展现出此人「接收的信息」以及「对信息处理的深度」
所以,当我们要去了解一个人的看法时,我们大多数时候会要求ta把这件事描述出来,从这里面我们就已经获得了惊人地多的信息:
1「接收的信息」除了那些中性信息之外,还包括了所有附着在这些信息之上的东西-如:情绪,情感,立场,喜好... 通过1再结合你对此人的一些了解,你可以很快就理解这些附着的内容从何而来。
2「对信息处理的深度」则展示了此人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结合1和2,即使ta不说结论,你也已经知道了ta的判断。
有件事必须要清楚的是:「看」是一项能力,一项绝不可小觑的能力。轻视「看」这项能力的人绝无可能获得真正的思考力。
贡布里希在其著作里慎重地说:“感谢沃尔夫林,他教会了我们这代人如何观看”。
而且,光是默默地看是没用的,一来是因为人的视觉很容易疲劳,比如对着一幅画,城市的一处街景...如果仅仅只是投去「目光」而没有投去「智力」,你会发现你很快就感到疲惫。
但如果你投入进智力,这件事就变得立刻不同了,它往远处往深处会不断延展下去,触及其它的知识和信息,仿佛眼前这条路不断变宽变深,这是一个很大的乐趣。
二来是因为,还有其它很多想要搞清楚的事情往往是抽象的,不像一幅画摆在这里可以让你有得看。比如面对一个内在情绪,一个社会事件,一个哲学问题,一件政治新闻...这些事情并不提供什么视觉材料,观察就意味着要去处理抽象的信息。
所以,描述是必须的,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准确和细致地描述它(可以是对另一个人的,也可以是自己写下来的),拿人的情绪举例:
比如你想搞明白自己为什么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面对这种飘渺的情绪,我们如何观察?去描述这种情绪,比如问自己「我是什么感觉?」
一开始,你说不了几句很快就没话说了,你词不达意,而且深入细致不下去,但是这其实是件很普通的可以熟能生巧的事。只要持续地描述它,慢慢地,你的描述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清晰。
在这个过程中,人所附带的情绪以及所有观念背后的原因都会自己一一浮现出来——这是「自省」的前提。用不着你刻意去找。所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所有站不住脚的论点也都会自己浮现,只要诚实,光是「描述」这一个过程就足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包括现实的问题和精神的问题)。
(阅读也是一样的,当看一本书时,有件与阅读本身相比同样重要的事,就是描述这本书。)
在「描述」中,要始终去追求「准确」,这就要求人必须要选择ta的词汇,要「过脑」再开口说话。持续地描述,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也会有惊人的提高。
其次要追求「细致」,切忌泛泛而谈。从你熟悉的事情开始,比如你的人际关系冒出一个问题,出现一个人老是针对你,该怎么谈呢?一句话“我觉得ta总是针对我?” ,这等于什么也没说。
可以这样来描述:从你俩认识的时长,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或句子来描述你们的关系,你俩认识的场合,尝试描述ta的性格特点或气质(或待人处事的方式),描述事发事件的全部经过并从中找到线索,最后做出推论。
你看到没有?「描述」就是去尽可能最大接近事实,这个事实指的不仅是客观的对象,还有自己所生起的各种情绪和感受。
一句话,「描述」就是觉察,内观,看见...使事情变清晰的必须过程。

我的体会:
我身边遇到很多非常聪明,悟性很高的人,能写出非常深刻直达本质的句子,但是跟ta们聊天就会发现ta们很快就会没话说,对于自己的观点举不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过程,面对同一本书,哪怕是再丰富的内容,也就三两句就尽了。
很多人把这解读为「化繁就简」,这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你根本连「繁」都没碰到,把什么化简呢?这是自欺欺人。
比如,我经常会收到很多这样的评论:“你这不就是....吗”? 用一句话就把我整篇文章概括了,看起来很厉害,其实不是。化繁为简确实是一项能力,但这是对那些已经把世界看到非常深入,看到相当多的肌理和细节的人来说的。
从模糊不清的困惑中,从我们的世界中看到特别多丰富的内容和肌理,这种「由简入繁」本身就是一项必不可缺的能力。
这意味着,你可以深入进去,你不是在泛泛而谈,你触碰到了真实的内容,不再只是仍然浮潜在空泛模糊的感受和认识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