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王骄侈 吾不患楚 对于那个咄咄逼人的第三个问题,子产不假思索、干脆利落地回答说:“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杜注:“逞,快也。求人以快意,人必违之。”杜预关注的是“逞”字。子产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意思是: 无端向别人索求快乐以使自己获得快感,别人会离你而去,不能这样做!和别人欲望一致、同甘共苦,什么事都可以办成! 听了子产对第三个疑问的解答,楚灵王一定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前两个问题的“解惑”,楚灵王喜不自禁,甚至得意忘形,子产最后“一盆凉水”泼去,这个已经飘飘然、睥睨天下的楚国大王,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打个寒战!前后表情的巨大变化,如果拍成电视剧,其特写镜头一定非常有趣。 这个楚灵王,前面说了,就是当年那个娶亲于郑又企图顺势袭郑的楚相公子围。也就在那年冬天,他乘楚王(灵王自己的亲侄子)有病问疾之机“缢而杀之”,即用绳子勒死了楚王,并杀其二子,绝了后患,然后志得意满登上楚国权力巅峰。那其实也叫“求逞于人”:从别人手里夺取王冠,戴在自己头上,能不高兴吗?岂料杀死亲侄子以后的第十三个年头,楚灵王又被自己的兄弟讨伐,走投无路而自缢身亡,自己拿绳子勒死了自己。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言归正题,楚灵王向子产提出事关称霸的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子产非常精辟、非常得体地给予解答。第三个问题,楚灵王以为“吾所求者无不可”,被子产严厉而婉转地驳斥,楚灵王无话可说,谈话就此结束。于此可以看出:即使在强横暴虐的楚灵王面前,子产依然是一身正气! 而楚灵王其人,尽管桀骜,犹有容人之量,因为子产是直言相告,是要节之以礼,所以他没有加害子产,接下来他还“重用”子产呢。——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子产是有人格魅力的,因而使得楚灵王,这么个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大王,对子产不但有好感,而且是敬重、甚至是敬畏的。 届时,各国诸侯如期赴楚会盟,鲁、卫、曹、邾果然没有到场。曹国、邾国声称国内不安定而推辞,鲁昭公以祭祖为由而推辞,卫襄公以身体有病为由而推辞。这四个国家不赴会竟都被子产言中。诸侯会盟,礼仪也是成败攸关的。与中原各国相比,楚国礼乐文明稍逊一筹。楚臣伍举对灵王说: “下臣听说,各国诸侯在本国至高无上,对外则归服于有礼之盟主。这次会盟,是君王第一次使诸侯顺服,对礼仪一定要慎重啊!霸业成功与否,就在此次会盟了。 “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王有'孟津之誓’,周成王有'岐阳之蒐’,周康王有'酆宫之朝’,周穆王有'涂山之会’,齐桓公有'召陵之师’,晋文公有'践土之盟’。(六王二公都有会盟先例)君王打算采用哪一种礼仪形式呢? “宋国的向戌、郑国的子产都在这里,他们是'诸侯之良’(诸侯卿大夫中的优秀人物),这些礼仪他们都懂,君王可以任意挑选。” 伍举献策中提到的“六王二公”都是历史上的名君。六王二公将自己成就王、霸之业的显赫功绩,分别通过“朝享、会盟、誓师、蒐师”的盛大活动,酣畅淋漓地表现于当世,并载入了史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楚灵王当然也心向往之。但他尊崇六王,不敢及之;晋楚争霸,对晋文公不愿及之。楚灵王命令:采用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方式。——当年齐桓公率领北方诸侯大军讨伐楚国,世称“召陵之师”。结果盟而未战,楚国、齐国并未因此结下深仇大恨,这也是灵王采用齐桓公会盟诸侯方式的原因所在。——于是,宋国左师(丞相)向戌献上盟主会合诸侯之礼仪六项,子产献上伯爵、子爵、男爵觐见公爵的礼仪六项。会盟结束以后,士大夫们都认为子产“善相小国”:善于辅佐小国、维护小国礼仪。 我们可不要小看这“六项礼仪”。春秋时期非常崇尚礼仪,如果稍有差池,列国诸侯就会蔑视楚国,就会影响楚国霸主地位,楚王的号召力、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楚灵王对“六项礼仪”的实施十分重视。会盟前他一本正经告诫亲信大臣伍举:要“侍于后以规其过”(紧随其后若有过失立即规劝、纠正)。可是一直到仪程全部结束,伍举一点意见或建议也未提。楚灵王很纳闷,以为伍举有所顾忌,询问其中原由,伍举的回答超出了灵王的想象力。伍举说:“这六项礼仪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又怎能规劝大王呢?” 不管怎么说,申之会最终成功谢幕。这是件好事,对列国、对楚国都是好事。可好事也会变成坏事。灵王本来就非常骄纵,这次成功会盟使他野心膨胀更加骄纵,竟在诸侯面前故意显摆自己的骄纵无礼。怎么个显摆法,《左传》没有具体记载,只写了六个字:“楚子示诸侯侈。”还是那个伍举,直言劝谏:“'六王二公’之所以能成就伟业,都是通过会盟这样的大事,向诸侯们显示礼仪,各国诸侯(得到尊重)因而听命顺服。(但是)夏桀在仍国会盟诸侯,缗国背叛了他;商纣在黎国召集诸侯行猎(军事演习),东夷各国背叛了他;周幽王举行大室会盟,戎狄背叛了他。这三位王都是因为骄纵失礼,而被天下诸侯抛弃。现在君王过于骄侈,恐怕不会成就霸业吧。” 这位伍举对楚王、对楚国赤胆忠心,这番话真真是发自肺腑的铮铮忠言!可惜忠言逆耳,“王弗听”。心腹大臣伍举一番苦劝,楚灵王没有听进去,子产却听了进去。子产对宋国左师向戌说:“吾不患楚矣!汏而愎谏,不过十年。”意思是: “(从此以后)我对楚国不用担心了。楚王骄纵无礼又不听劝谏,不超过十年,楚国一定会有祸乱发生!” 果不其然,此后第九个年头,楚灵王就在一片讨伐声中自缢而死。子产的远见,不是凭空臆测,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正确判断。楚灵王虽然首次在春秋历史上以楚国君主身份主持召集了天下诸侯会盟,自以为“吾所求者,无不可”,自以为可以成为一代霸主。但是,楚灵王最终并没有跻身“春秋五霸”的行列,称霸一时的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国君是楚庄王。生前威风凛凛的楚灵王只能无奈地接受谥号为“灵”的恶谥,遭世人唾弃。——骄纵无礼、不务德的人,别人是不会真心拥戴你的,你可以盛极一时,但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从上面子产对宋国左师向戌说的那番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子产内心深处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原诸侯一方,站在晋国一边,他不是左摇右摆的“墙头草”。他始终对强楚存有戒心,参加“申之会”是国际盟约决定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外交。子产在“申之会”所作所为,宏观地说,是为南北和解、化干戈为玉帛,致力于天下太平作出的贡献。 以上是《左传》记载的与郑国外交有关的一件事情,当年还有一件事情发生在国内,涉及郑国经济军事大政方针。这件内政事务,不像“申之会”那样,子产受人赞扬。这次,“国人”对子产恨得咬牙切齿,说他“毒如蝎尾”。“国人”为什么那么仇视子产、子产又是如何面对的呢?请看第二十八章 苟利社稷 死生以之。 《春秋第一贤相——子产》撰者长葛高根明(豫许昌长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