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歪打正着”的选择,成就了王传福的比亚迪

 陈正兴 2023-01-14 发布于湖北

2022年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比亚迪汽车的创始人王传福与新东方教育的创始人俞敏洪同时上榜,两人在不同领域都是佼佼者,实至名归!

文章图片1

俞敏洪与王传福曾在2021年的时候有过一次对话,那时,俞敏洪问过王传福一句话: “所有的中国造车厂商都想给汽车起一个外国名字,觉得这样才显得洋气,你给却比亚迪起了唐、宋、元、明、清,有人感觉中国名字跟土,你怎么敢一步一步往上顶?”

文章图片2

而王传福的回答让人意外,是: “为了一个骨气……”

王传福为什么这样讲?他是怎样一步步创办了比亚迪?遇到过哪些困难?才成就了比亚的今天,比亚迪的未来又会怎样?

歪打正着的选择成就了王传福

王传福,1966年出生在农业大省安徽,他小的时候,很多安徽人跑到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苏去要饭,小时候的穷,让他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最大的愿望就是摆脱贫困。

1983年,王传福考入中南大学化学系,电池刚好属于电化系。

其实,王传福的第一志愿填写的是合肥工大无线电系,而非中南大学,当时他感觉收音机挺神奇的,什么都不连接,还可以收听到声音,当时的无线电算是超级先进的专业。

但是后来,他还是被调剂到中南大学,开始了真正的电池专业,一个歪打正着,成就了王传福的一生。

王传福的动手能力很强,小时候在学习上有问题也无人可问,因为家里人都是农民,也因此养成了他独立思考的呢能力。

文章图片3

1987年,农村家庭出身的王传福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王传福在学习时代,有一个小的小收音机,他就喜欢把它拆开,研究其构造,然后再装上,反复进行。

这一点,也在日后得到了体现, 准备造比亚迪汽车时,王传福买了接近50辆全球的畅销车,自己亲自动手把它们全给拆了,跟当年拆收音机很类似。

王传福开始创业

1993年,工作单位有色金属研究院派王传福到深圳工作,那时的深圳到处都是工地,尘土飞扬。

当时的深圳已经是一块试验田了,注册一个企业第二天可能就会拿到执照。

文章图片4

1995年,王传福辞掉体制内工作,创办了比亚迪公司。

这个年代,中国造的东西,没有一个可以被国外看得起,早期王传福到国外做贸易的时候,一次一个小时的谈话事件,每次都要花上半个小时来解释比亚迪是个什么企业。

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进军汽车行业

2003年,当时王传福为了进入汽车行业,买了秦川汽车之后,改名叫比亚迪。

当时购买秦川汽车时,公司内部出现了反对的声音,资本市场也不看好王传福的做法,因为秦川是一个亏损严重的企业,买完秦川汽车之后,比亚迪的股价掉了1/3左右。

当时的秦川汽车没有发动机技术,几乎就是一个空壳,比亚迪重新建立了发动机部门、底盘部门等等,然后向各大世界汽车名企学习。

文章图片5

2005年,比亚迪推出了第一辆F3量产车。

中国72.3%的油是依靠进口,进口的72.3%的油里面,差不多接近70%从海上运过来,在中国交通运输用油量基本上占据了进口油的70%,这70%基本上被汽车消耗掉了。

而电有多种取出方式,比如太阳能、风能、水电,电动车电的使用效率可以达到90%,例如,以太阳能为例,中国沙漠的1%的面积如果都装上太阳能电池板的话,可以供全国使用,有源源取之不尽的清洁电能,确定了电动车未来的方向。

但是今天看来,王传福当时力排众议,坚持要买秦川,真的是一个超级超前的眼光。

但是也有人持有不同观点,如果当时购买秦川汽车,造车不成功的话,今天就没有比亚迪了。

2008年,巴菲特投资了比亚迪,让比亚迪品牌名声大噪,那时的比亚迪股价才6块钱每股,现在的比亚迪股价每股266元。

比亚迪还能做什么

在2021年,比亚迪干了一件让外界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生产口罩。

文章图片6

对于比亚迪而言,似乎万物皆可造,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完全没有生产口罩流水线的情况下,自己动手设计,所有工程师参与,做口罩做成了全世界的第一名,高峰时期日产量达到一亿个。

王传福曾讲过造口罩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公司也面临很大的困难,22万个员工一天用两个口罩,一天就是50万的口罩,需求量很大,而且当时没地可买。

于是就动手自己干了起来,比亚迪当时动员了3万名工程师,三天画图纸,7天就走出了第一条口罩机,有8名员工参与,50万平米的净化厂房,而当时生产口罩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商业目的,而完全出于企业责任。

比亚迪的发展

2010年到2012年,比亚迪在过分扩张与增速太快之后,遇到了产品的质量问题,而王传福的做法是敢于面对,比较坦诚的立刻向市场承认错误,改进产品质量,让比亚迪又重新回到了市场的正常发展轨道上来。

王传福,除了比亚迪董事长的身份之外,工程设计出身的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比亚迪的总工程师,刀片电池就是他提出来的概念,如今,他在技术领域所花费的时间占据了60%~70%,花在管理上的时间占到了30%,他讲到,因为电动汽车行业是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技术才是关键,技术才是驱动公司前进的动力。

文章图片7

比亚迪的电池销量位于全球第二位,主打的刀片电池,在性能上优于普通的三元锂电池,刀片电池的散热面积很大,当车辆碰撞时,电池受到外部的撞击容易引起内部短路,比亚迪的标准是,电池在受到撞击的时候可以出现短路,但不能引起起火。

对于比亚迪的电池,有个实验叫做针刺实验,模拟电池短路,一针插进去后,普通的三元锂电池瞬间起火,但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只是温度升高了点,足以见得比亚迪电池的安全性能。

2021年,比亚迪与丰田汽车成立了比亚迪丰田电动车有限公司,对于车企而言,本来就是竞争对手,而王传福的看法是“超越竞争关系”,如果丰田想在日本开发一款电动车的话,成本会比较高,丰田与比亚迪合作的好处是可以让产品提前2到3年投放市场。

文章图片8

在比亚迪总部,有一面专利墙,上面排放了很多个手机品牌的模具,比亚迪做过手机的代工厂,如今对于比亚迪来讲,如果想做手机,是分分钟的事情,现在的比亚迪一年可以做出来几千个专利。

文章图片9

在深圳比亚迪生产车间,一条2000名工人的生产线,年产能是20万辆,一小时可以生产40台车,90秒可以下线一台车。

比亚迪全国的总装车间有三个基地,分别位于深圳、长沙、西安,第四个生产基地位于正在建设中的常州。

王传福的云巴与云轨

巴菲特曾经评价过王传福,说他是爱迪生与韦尔奇的合体,而王传福把自己定义为更加偏向于爱迪生,但与爱迪生当时把公司管理的很差,王传福在这一点还是有所不同的。把自己定义为爱迪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王传福也热衷于发明吧。

文章图片10

在比亚迪的深圳总部的六角大楼里,云巴来回穿梭中,云巴这个项目是比亚迪在8年前做的项目,出发点是因为未来城市化是大趋势,电动车解决城市污染,轨道交通解决城市的拥堵,云巴就是因此诞生的。

文章图片11

王传福做云巴的这个想法是来自于日本东京的一个灵感,东京2000万人口,有800万台车,他们的道路都是单向两车道,如果与北京对比的话,东京是车多路少,但是东京一点不堵车,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轨道交通,东京有2000多公里各种各样制式的轨道,地铁只有300公里。

文章图片12

但是对于王传福的云巴项目,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但是王传福依然坚信,云巴和云轨未来会变成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国内没有市场,还有国外市场可以拓展,目前比亚迪的云巴在巴西的萨尔瓦多已经拿到了一条云轨线,并且中标了巴西圣保罗的17号线。

比亚迪一直在质疑声中走到今天,王传福说比亚迪是一群崇尚技术的人,梦想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需要一些技术,通过创新把问题给解决,就会获得行业的认可,也一定会获得订单。

为了骨气

对于文章开头,我们讲到的比亚迪名字的问题,王传福是这样回答的,早期的比亚迪是为了脱困,脱困之后剩下的,其实就是为了一个骨气。

文章图片13

王传福有两次经历,第一次去美国,机场工作人员总是检查他的返程机票,用来证明他的返程日期,因为那时的美国,总怕一些人赖着不回去,王传福对此感觉到有侮辱性。

第二次是到英国,也是在机场遭遇盘问,这一次他真的有点生气,当时,他甩开手,护照也不要了,直接走出去了。

对此,他讲过,作为一名企业家,就是要把中国应有的位置给做起来,比亚迪就是为了争一口气,为中国人争一个面子。

文章图片14

对于比亚迪名字的由来,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因为注册时发现很多选的名字都被占用了,就取了比亚迪,后来公司成长了,需要做包装,重新赋予了比亚迪的意义,就改成了拼音BYD,Build your dreams (成就你的梦想),又被外界定义为Beyond(超越)。

王传福说,以前比亚迪成立的时候,能不能活的下去也不知道,而如今,比亚迪遇到了机遇期,在汽车行业里,一百多年历史的燃油车,面临着被新能源汽车更新的过程,比亚迪赶上了,成为了时代的引领者。

比亚迪成绩单:

2022年上半年,比亚迪电动车市占率到达24.7%,年增长超过7.5%,成为全球新能源销冠;

2022年,比亚迪汽车总销量113.21万辆。

目前已经在亚洲、欧洲、美洲地区实现布局,在全球18个国家开展业务。

近日,比亚迪纯电高端SUV仰望U8发布,满满的黑科技,搭载“易四方”技术,进军百万级越野车,将又是比亚迪的一个崭新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