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持续51年,死亡人数高达上千万!

 历史与健康 2023-01-14 发布于辽宁

导读: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尸骨暴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方圆千里听不到鸡叫声,没有任何人烟,一百个人中只能有一个生存,念及至此就让人寸断肝肠。



这两句诗文,出自于东汉末年曹操的诗作《蒿里行》,整首诗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同时也对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


正如曹操诗文中所说,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它不仅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极为苦难的时代。



根据后世粗略统计,汉灵帝时期人口大约为五千万左右,到了三国统一时,却仅剩千万不到,其中的残酷程度可想而知。


战乱年代人口伤亡大增这是在所难免之事,但也不至于如此恐怖,之所以造成这么多人的死亡,瘟疫横行是主要原因之一。



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瘟疫

瘟疫横行向来令人闻风丧胆,人类历史上曾遭遇过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


根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之所以死伤那么多人,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瘟疫的横行。三国三大著名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曹军一方就曾感染了大片的瘟疫。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东汉末年的瘟疫,据说断断续续持续了五十一年之久,其实这只是粗略的统计,具体长达多少时间,恐怕远远不止五十一年。


有史料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的瘟疫,从汉桓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这场空前劫难,死伤不止普通百姓,汉末三国时期的诸多名人,也曾死于瘟疫。较为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有五人死于同一年的瘟疫感染。


"东汉末年大瘟疫"是史料记载历史上大规模的,死亡人数超过千万的一次疫情灾害。疫情蔓延到村子的各个角落,百姓们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等死。


然而就在这时,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圣人,他凭借一身高超的医术,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医圣张仲景。



“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东汉末年时期的张仲景,与华佗并列为神医,但到了后世,张仲景不仅仅只是当时的建安三神医之一,还被人尊称为中华史上的“医圣”。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在朝廷做官,但他本人却对做官没有兴趣,反而十分敬佩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医者仁心,张仲景不仅仅是对医学很有兴趣,当他学成之后,平生志向就是能够为更多的普通百姓诊治疾病。


汉灵帝时期,张仲景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为了更好的给普通百姓诊治,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坐堂医生”的名号,也因此而来!



每当疫情来临,总会有很多黑心人,利用疫情来发财。东汉末年瘟疫横行,一些医者怕被传染,甚至不敢接触病人,只是大致的看上一眼,便随便为病人开药,至于病人能否痊愈,他们完全不会在乎。


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东汉末年横行的瘟疫究竟是什么,至今流传多种说法,史书记载为“伤寒”,于是在建安十年,张仲景便开始撰写《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虽然这场瘟疫并没有因为张仲景这本医学典籍而很快消亡,但他对后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后世,再也没有规模大于东汉末年的瘟疫,就说近几年的这次疫情,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标志着“清肺排毒汤”的隆重登场。


“清肺排毒汤”就是来源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合,包括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4个中医经典方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感谢在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之余翻阅本文~


专注于国学、历史、文化分享,点击上方名片即可关注,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