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这一讲重点分析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涉及到我们学经方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看这句话也是在序言当中的,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初衷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是由于“伤寒”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张仲景的家族在不到十年时间内死亡了2/3,是在这个背景下,进一步的说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了《伤寒杂病论》。 进一步的说写《伤寒杂病论》,重点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伤寒。从今天来说,我们古人都把它统一命名为瘟疫,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这是否真实?我们看一下“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建安纪年以来,建安纪年就是从公元196年往后推10年,也就是张仲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经历了这样一个时代,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大家仍在受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离死亡2/3这样一个状况差距还很大,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咱们中国这片大地上,瘟疫大流行的高峰期有以下几个时期,其中一个时期就是东西汉之间至东汉时期,公元的第一世纪到第三世纪,也就是我们说张仲景生活的时代。 那么第二个大流行的高峰就是12世纪前后,第三个大流行的高峰期,明末至清初,就是公元16-17世纪,也就是在根据史料记载,确实在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是个瘟疫大流行。 曹操:“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魏文帝曹丕: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 那么据同时代的曹操,我们都知道三国的魏国首领曹操说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客观的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场景,跟瘟疫就有关。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说,“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一个家族一家人都全部因为疫情死亡了,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162年,延熹五年,壬寅年,皇甫规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摘自《后汉书·皇甫规传》。 169年,汉建宁二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摘自《备急千金要方·伤寒》。 208年,建安十三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魏军吏士多死,摘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在《后汉书》,那么这是史书了,叫《皇甫规传》当中记载:“延熹五年,壬寅年”, 就是公元162年,张仲景是生于公元150年,那么这一年就是张仲景是12岁,“黄埔规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也就是说在张仲景12岁的时候,当时这个部队十有三四都因为疫情的感染死亡了。我们知道从古到今咱们对军队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军队感染了瘟疫,那就丧失了战斗力了。我们看在管理严格的军队当中,都有三四成由于疫情死亡。 在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备急千金要方·伤寒》当中,唐代的孙思邈撰写的,在这里面记录说“汉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他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那就是在张仲景19岁的时候,瘟疫很厉害,死了很多人。 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当中记载, 《三国志》这也是个史书了。“建安十三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魏军吏士多死”。那么这一年是公元208年,就是张仲景是58岁,那么在这个时候还有大疫,魏军吏士多死。看这些史书都客观的记录了,在张仲景所生活的年代前后,包含这个年代,疫情非常的严重,导致了大量的病人死亡。 那么另有史书,另有后人做出了统计,在西汉的时候,鼎盛的汉武帝时期,也是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的87年,西汉有人口是6,000万,到了公元157年,就是张仲景7岁,东汉人口是5600多万。 到了三国末年,就是魏蜀吴三国合计加起来竟然只有770多万,人口竟然减少了87%左右,只剩下13%。 那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当然了有战乱,更重要的还是瘟疫。 那么我们回到医圣张仲景那个年代,由于瘟疫,部队的军士都死了十分三四,所以他说他的家族不到10年去世了2/3是客观的、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情怀的、有责任感的医学家,那么他写这本《伤寒杂病论》是来干什么?当然就是为了解决当时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是瘟疫,就是所说的伤寒,也就是这本书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伤寒的问题。 那么这个伤寒究竟是什么?《史书》记载说东汉时期大量的匈奴人内附和内迁带来一种“草原鼠疫病”,就是因为老鼠相关的一种传染病,那么这种外来疾病给中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说瘟疫不只在北方,连帝都洛阳、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瘟疫。 那么这种草原鼠疫病是什么呢?我倒非常认可咱们今天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仝小林院士的一个认识,他可能当年就去看一种传染病,发现就跟《伤寒论》里边长得一样,所以他的观点认为就是今天的流行性出血热,我们看一看《伤寒论》当中,这些疾病的发展规律也确实跟这个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能就是一种病,无论是不是确认是这种病,但是都属于是一种传染性比较强,发展也很快,疾病变化很快的一种传染病。 我们实事求是的看,那个年代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张仲景也记录了这样的事,并且明确的说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疫情太厉害了,所以我要写一个《伤寒杂病论》,要解决疫情,提供一个解决疫情的方案。当我们反复读《伤寒论》的时候,就会发现《伤寒论》几乎就是一个治伤寒的一个临床指南,当然应该这是张仲景自己创作的一个临床指南的版本。 那么有人会问了,这个是治伤寒的,那么今天没有伤寒了,《流行病学》书上我们也见不到,那我们这本书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当然不是这样。 第一,《伤寒论》当中,包括《金匮要略》当中记录的方子,可不仅仅是用于治伤寒的,也就是说这些方子是古已有之,张仲景之前就有之。当然了张仲景也改良了,或者说改造了,创了一些新的方子。比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新加汤,可能应该是张仲景把经方加减以后,又形成了一种一个新的经方。这些方子,可不是为了伤寒而生的,张仲景用了一些已有的或者是他改良后的方子来治疗伤寒。 第二,重要的是在《伤寒杂病论》当中贯穿了一种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或者是说方法,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第三,它还有一个更好的应用方药的一些理念、方法和途径,是值得我们传承、发展、发掘的。 但写《伤寒论》的原因,我们看一看基本上还是为了解决伤寒的问题,《伤寒论》。我们今天的《伤寒杂病论》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应该说其中的《伤寒论》重点就是为了解决伤寒的问题,所以有人说叫《伤寒杂病论》,也有人说叫《伤寒卒病论》,但都不离伤寒,也就是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为了解决伤寒这样一个目的。张仲景明确表达了这个意思。 2022重磅订阅课 明明依照原文开方,结果疗效不尽人意?熟读伤寒原文,依然无法明晰仲景深意? 每张经方治病的原理究竟是什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医生张仲景所说的那样“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呢?…… 如果你想参悟以上问题,欢迎订阅古真书院最新课程《仲景阴阳脉法解读<伤寒杂病论>》。陈建国老师以《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时代的经典思维为本,立足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直指中医最核心的阴阳理论。在仲景阴阳脉法的帮助下,共同领会“病脉证治”、“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独特魅力。 仲景阴阳脉法 经方脉证图解 神农升降药法 当当、京东、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均可购买!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经典临床分会执行会长 ❖ 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客座教授、师承导师 ❖ 副主任医师 ❖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任 ❖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评选的仲景国医门人、聘请的仲景国医导师 倡导中医回归经典,用阴阳理论指导中医的理法,以升降理论应用中医的方药,对中医的阴阳盛衰病机进行了发 掘和应用,创造性地发掘了“仲景阴阳脉法”,创造性地提出了“神农升降药法”,总结了脉证经方学说,率先正式发表其绘制的常用经方“病机脉证图”,并在脉管中用“大小不同的圆点”来标示“不同脉力”。临床注重“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擅用经方,药简而效彰。 文章来源:陈建国脉证经方公众号 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者交流参考。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