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寒”的重要性

 新用户73803285 2021-01-13
      中医的每位学人基本都读过《伤寒论》,在《伤寒论》序里面张仲景谈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过去我们认为“伤寒十居其七”,可能是在建安纪年以后的这样一段时间里面,或者说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寒邪占主导。清嘉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医家叫陆九芝,在他的著作《世补斋医书》里面谈到了大司天的问题。司天是运气里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司天、在泉,也就是《内经》里面谈到的“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一个司天、一个在泉,还有主气、客气等等,这些概念基本上是指一个干支年里面的气运变化,比如说今年是丙戌年,那今年的司天就是太阳寒水,在泉就是太阴湿土,从去岁大寒到今岁大寒,这一年里面的气候变化、疾病变化,都会与此相关。 

       那么除了这个普通的司天之外,还有一个大司天,它掌管整个六十甲子里面的气运变化。前三十年司天管,后三十年在泉管。按照大司天来推算,刚好张仲景所讲的建安纪年以来的这十年,正好是太阳寒水当令,也就是说正好是寒气用事的时空区域。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一个与寒能挂上钩的方面,但是我觉得这里面还有更深的东西,为什么张仲景要以寒来立题?要以寒来立论?就是因为考虑到了生命的根本是阳。所以不但是建安纪年以来的十年是伤寒十居其七,乃至于今天、将来,依然是伤寒十居其七,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强调伤寒实际上是强调阳气,阳损了,人就亡了,这些问题恐怕应该引起每一位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同仁的思考。

       当然这个寒还应分外寒和内寒。寒伤于外,阳用就会受损,因为寒在外,人体的升发生长之机就受到压抑;如果寒在内,那阳的根本就会受到损害,为什么呢?因为阴寒在内,阳就无法安身,就要逃“亡”,就要往外跑,这就会导致前面所讲到的“失其所”,“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