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5万重庆“湾”

 zqbxi 2023-01-14 发布于江西

带“湾”居民点在全市的分布

      重庆全市地名中,出现最多的名字是“湾”。

      全市带“湾”的地名竟有85714个(每5个重庆地名中,就会出现一个叫“湾”的,占全部地名的1/5),其中“水井湾”更是以1641个成为了重庆带“湾”最多的地名,“张家湾”则以1315个成为了重庆以姓氏命名带“湾”最多的地名。

地名与历史地貌


带“湾”行政村在全市的分布

       重庆的地名,基本上是两大类命名,有的是根据地形地貌,有的根据发生的历史事件。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老的建筑物、街道甚至是地形都不存在了,但是老地名还在。地名反映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貌,让人知道所在地区的来历。

      随着时代的进步,沧海变桑田在地名上尤其突出:渝中区大礼堂附近,有个地名叫学田湾,现在全部盖了楼房。你很难想像这个地名和湾有什么关系,可是在当年那里是有山的,只是很小块的平地,真的就是一个湾。(学田是供学校用的

“湾”成为一种乡愁

       据初步统计,“湾”成为了整个大重庆出现最多的地名:全市带“湾”的地名竟有85714个,占到总地名数的23.2%,其中 “湾”字地名分部最多的是长寿和垫江。

道光年间《江北厅志》舆图上的大塆场(今渝北大湾镇)

在1944年的民国地形图中,“塆”已大量通写为“湾”

1945年重庆地形图中的几处“湾”,可以明显看出弯曲的地形

       在对带“湾”地名的统计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湾”是一个很有乡土性的地名,在全市11274个行政村地名中,带“湾”的还有140个;到了乡镇一级,全市976个乡镇地名中,就只有5个带“湾”了,分别是沙坪坝的土湾街道、九龙坡的谢家湾街道、巴南的龙洲湾街道、渝北的大湾镇和奉节岩湾乡。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若干年以后,乡间的老屋变成平地,故人也都不在了,甚至山水都不在了,但只要'湾’的地名还在,乡愁就还在。

很多“湾”实际上是“塆”

       重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叫“湾”的地名?

      重庆是一个山城,山地、丘陵面积占到90%以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山体弯曲之处,都会形成小块平地,这种小块平地利于耕种,且符合中国传统选址的吉地原则,所以很容易成为居民优先选择的定居点。按照地形地貌起名的习惯,就变成了某'塆’的地名。”

山区的“塆”形成的梯田,1923年法国人摄于万县(万州)

中国传统选址的经典范式,“塆”处最易形成吉地

北碚胜天湖下游的大塘湾

1917年《万县杨氏族谱》中记录的众多“湾”

      重庆地名中很多叫'湾’的地方,在过去都叫'塆’,这也更符合按照地形地貌起名的习惯。”

      在《新华字典》里,对湾和塆都有解释:“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塆,山沟里的小块平地”。重庆不少叫湾的地方,并不是靠近弯曲的河流,而是靠近弯曲的山体,因此当时这些地方的地名实际上是“塆”。

     “湾”是由“塆”变迁而来,渝北的大湾镇,从过去的地形图来看,就是很明显的依山而建。在道光年间《江北厅志》舆图上,那里明显标注的是大塆场,1941年的江北县老地图上也是大塆乡,直到后来才改成了大湾镇。

        为什么“湾”会取代“塆”?带土的'塆’是个生僻字,用法很窄,只有地名来用;而带三点水的'湾’使用范围很广,为了方便书写和传播,到了民国的地形图,很多'塆’的地名都变成了'湾’了。

水井湾和张家湾都很出名

全市带“湾”地名中数量前20位的统计情况

“大井湾”在全市的分布图

      在众多的带“湾”的地名当中,又有哪些命名习惯呢?重庆的湾基本上都是以地物命名或者以姓氏命名。其中以地物命名的最多的是水井湾,全市有1641个水井湾;以姓氏命名最多的是张家湾,全市有1315个张家湾。”

       水井湾、堰塘湾、塘湾等地,直接以水井、堰塘等水利地物命名,反映的仍然是人们逐水而居的选址原则;学堂湾这样的地名,基本都是该处曾该处办过私塾而得名,说明古人们都重视教育;当然,张家湾、李家湾、谢家湾等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则基本是各个大家族“宣示主权”了。

“张家湾”在全市的分布图,长寿、垫江、潼南等区县分布较广

1983年《巴县地名录》中对境内6处“学堂湾”的记载

      在以姓氏命名的“湾”当中,还有一个规律:根据近年来人口普查的数据,重庆人姓氏数量排行前八的是李、张、陈、刘、王、杨、周、黄;以姓氏命名的'湾’的地名,虽然排名有变化,但姓氏依旧是这八个。按照数量从多到少,重庆以姓氏命名的'湾’依次是张家湾(1315个)、李家湾(1115个)、杨家湾(1053个)、陈家湾(1051个)、王家湾(1029个)、刘家湾(821个)、周家湾(733个)、黄家湾(628个)。”

    沱与湾

重庆大量地名与江河有关

       重庆古称江州、渝州,江是长江,渝是嘉陵江,都是因水得名。江河是重庆生产生活的基础,不仅是交通航运的大动脉,也是巴渝人民生活用水和食物的重要来源、农业灌溉的水源,所以,重庆有大量地名与江河有关,包括江、溪、沟、沱、浩、碛、峡、池、塘、堰、滩、岛(坝)等等。

       其中,比较有重庆特色的是“沱”。沱是回水湾的意思,是与河流地貌有关的特殊地名,所谓回水,就是沱里的水流方向与河流的水流方向是相反的,水在沱里打着转转,重庆人称为回水沱。长江中下游也有河湾,但因水势平缓,很难形成回水,因而他们叫“湾”而不叫“沱”。

重庆带“沱”地名约有598处

      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说到沱湾,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其不仅水流相对缓慢,其水深,还适宜鱼类繁殖。由于与主流相隔,不再受江流侵蚀,因而沱湾岸边也更适宜人类居住。又因沱湾适宜停船,往往形成码头,码头又往往形成街道。所以,沱湾附近一般都有大的乡镇(街道)或者重要的港区。

     在重庆,有的地名以沱的形状或岸上参照物命名,如窍角沱、牛角沱、白沙沱、兰花沱、大沱口;有的以岸上居住人家的姓氏取名,如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李家沱等。

       根据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初步统计,重庆中心城区带“沱”的地名约有32处,全市约有598处。而在全市的镇街乡地名中,带“沱”字的有7个,社区村有37个。

这些“沱”字地名背后有故事

      江北区郭家沱街道:明末清初,郭姓在长江边沱湾处聚族而居,故名郭家沱(又名落旗寺)。

      巴南区李家沱街道:相传早年有李姓兄弟在此摆渡。清道光时,有牟姓曾捐田产在此设义渡,人称李家沱义渡。建成街道后,即称李家沱至今。

      合川区渭沱镇:因此地一水沱上有险滩,波涌如水沸,取沸渭之意,故称渭沱。

      永川区朱沱镇:清初,湖广移民迁川,这里因居民多姓朱(镇内有多处朱氏宗祠),且地处长江边回水沱,故名。

       涪陵区石沱镇:明代称竹林滩,后因石姓人居此设渡,称石家渡,后因地处长江边的一个回水沱岸边,故名石家沱,后简称为石沱。(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琅)


      昆明“湾”

     刚到昆明时会疑惑,为何昆明的地名中有那么多的“湾”和“塘”。然而这些“湾”和“塘”,既没有河湾,也没有河塘。

1

篆塘

1900年的篆塘,当时有“桅满篆塘”之称

篆塘,元朝时曾是滇池的码头,后来滇池水位下降,明朝时挖了一条运粮河,而篆塘就是运粮河的码头,因当时帆船可再次回转返航,故称为“篆塘”,后文人改为“篆塘”。

此后的几百年内,篆塘一直是昆明的重要码头。一直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1932年,篆塘的蓄水已无法载起三桅大船了。于是在在清篆塘西三里处凿了个“民国篆塘”。

1958年,民国篆塘日渐水枯,于是又向西移了四里,凿了个新篆塘,此时的篆塘还可以通游轮。

当年篆塘到海口的轮船

新篆塘存在了不到30年,就因码头功能消退,彻底消失了!

2

潘家湾和洗马河

潘家湾的名称,得从翠湖说起。

在介绍翠湖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元以前翠湖曾是滇池的一部分,当时的潘家湾同样如此。

后来,滇池水位下降,滇池与翠湖分开,但翠湖与滇池间仍有一条河连通,这条河就是洗马河。

1900年的洗马河内的驮马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昆明对翠湖周边进行整治,其中之一就是“重现洗马河”,而且,翠湖边的洗马河项目已基本施工完毕,本月初已经向游人开放。

重建后的洗马河

而“潘家湾”正是洗马河的一个河湾,清初,潘家湾发展为村落。后来发展为古城的中转地和篆塘码头的集散所。

再后来,滇池水位一降再降,古城周边的陆地逐渐凸起,洗马河变小变窄变浅,从前的湖湾变成陆地,舟船退出历史舞台,车马应时而来。

1944年,昆明的木材由船家运送

3

螺狮湾

说起螺蛳湾,现在的人第一想起的总是新螺蛳湾商贸城。

原来的螺狮湾是一个泛称,说的是后新街以南,东寺塔以东的这一片。

1944年,螺狮湾附近双龙桥边的稻草船

元朝前,这里同样是滇池的一部分,东西寺塔初建时,就是建造在湖边的。

明朝时,螺狮湾是滇池的一个湖湾,螺壳成堆,故名螺狮湾。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滇池盛产螺蛳,螺壳成堆的地方其实很多。

之后水位下降,干涸成村庄。

1944年的昆明城郊,宛如江南水乡

4

“水城”与滇池

从以上提到的几个地方,或多或少都与滇池有关。

事实上,整个昆明城的发展,都与以滇池为主的水系分不开,滇池以及滇池周边的河流对昆明城有很大的影响。

昆明的水上交通

除了上述“湾”和“塘”之外,还有许多与滇池有关的地名。

比如“堆”,“赵家堆”、“李家堆”、“伍家堆”等,可以随便数出很多。

“堆”这个词,原本专指滇池湖岸或者河岸的土堆,随着水位下降,土堆逐渐变大,最终演变为村庄。

比如伍家堆,在大观公园附近,原来这里有五家人居住,周围是一片水域,人们划着小船进出。

可是今天的伍家堆,与陆地连成了一片,早已看不出以前的模样了,不少老昆明怀恋这有水的小岛。

1944年滇池上的船家,值得说明的是,他们真的“以船为家”,日夜都生活在船上,这张照片中,你还可以看到他们在船顶种了一盆花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最知名的景点之一的“大观楼”,原本也是建立在一个类似的伍家堆这样的一个“堆”。

元代前,大观楼所在位置为湖泊,明代开始水位下降,形成了一个“堆”(也可称小岛),后来沐氏在上面建了别墅。

5

王宝海

王宝海这个名称,乍看之下像是个人名,但其实也是昆明的水系。

王宝海原本是昆明的一条河,元时滇池面积很大,王宝海在大约今天宝海公园及周边的位置汇入滇池。

今日已无王宝海,只有宝海公园

后来,滇池水位下降,如今宝海公园周边的位置形成了沼泽,因靠近王宝海,这里被称为“王宝海沼泽”,有时也直接称为王宝海(俗称为王八海)。

根据“老昆明”记载,四五十年前,王八海沼泽依然存在,附近的儿童常在此“侣鱼虾、友螺蚌、掐野菜、捡田螺、叉田鸡、捉秧鸡、捞歪歪、逮蜻蜓”(来自网友雾色山脉原文)

如今,这里成了宝海公园。

1944年的在西山看滇池草海,滇池明显比现在大很多

6

官渡

官渡是另一个与滇池息息相关的地方。

和上文提到的“堆”一样,官渡原本是滇池中的螺蛳堆,集镇改造前,村舍的土墙上多掺和着大量的螺壳。

1944年,昆明周边的村落,可以看到背景的墙上有不少白点,这些就是土墙中掺和的螺壳。

这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小岛,达官贵人经常来此游赏,官渡原本是个渡口,因乘船而过的基本都是达官贵人,被民间称为“官渡”。

因昆明的水系发达,曾有人称昆明为“水城”,这个名称现在的人基本都无法理解。

如今,只有在雨季来临时,才有人将昆明称为“水城”。

当年的“水城”昆明

如今的“水城”昆明

不过,这种情况下的“水城”之称,想必没有人会喜欢了。

从一个“水城”到另一个“水城”,一切令人惋惜,更让人惋惜的是,随着“水”的消失,“塘”“湾”“堆”空留其名,再无人知道背后的故事。










     从一个“水城”到另一个“水城”,一切令人惋惜,更让人惋惜的是,随着“水”的消失,“塘”“湾”“堆”空留其名,再无人知道背后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