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滇池,围海造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怀旧書馆 2023-03-24 发布于广东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之珠”之称。自古以来,滇池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萍天苇地”,“翠羽丹霞”,用来形容滇池的美丽。然而,自70年代以来,昆明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将滇池周围的大片沼泽圈起来,开垦成了农田。滇池在不断的缩小。90年代,昆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量的城市和工厂将废水排放到了滇池之中,滇池就像是一个“污水池”一样,散发着恶臭。

文章图片1

这套旧的照片,是滇池在开垦前的美丽,以及开垦前的一幕。快来看看!

文章图片2

图为滇池1960年代。那时滇池的河水还是那么的清澈,滇池里有很多人在游泳,洗衣服,岸边的居民还会去滇池里洗大米洗菜。一副鱼米之乡的模样。这一幕,昆明人都记得。

文章图片3

滇池在六十年代还未被污染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滇池中畅游。昆明,一九六六年七月十六日,在滇池举行的纪念毛主席在长江的十周年庆典。

文章图片4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云南昆明,十万军民在东风广场“围海造田”誓师大会上,立志要“以歼灭滇池之地”。与会者们齐声呐喊:“去滇池!滇池要粮食!”这一声响亮的口号,声势浩大,声势浩大。

文章图片5

70年代初期,滇池开垦农田,开山填海。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景象是多么的壮观,数以万计的工人在这里工作,滇池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

文章图片6

工人们在滇池的岸边工作。其中有工人,有农民,也有学生。很多人都是无偿的。

文章图片7

70年代,昆明滇池,在围垦土地的施工现场,到处都是红白相间的人群。

西山下,大家都在忙着填海。睡美人在远处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幕。人们认为,围海造地是一项改变世界、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作者感想:70年代,围海造田最兴旺的时候,每天有35,000人到滇池沿岸劳作,而在造田阶段,每日参与义务劳动的人数超过10万。全市各行各业的工人和城镇居民,都参与了围垦,年龄从十多岁到六十多岁不等。发动的范围之广,在昆明史无前例,史无前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