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要文章——小肠病辨证

 tnj660630 2023-01-14 发布于江苏

解读

1、小肠虚寒证
临床以小腹隐痛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爽,舌淡苔薄白,脉细缓等为主症。每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肠炎等疾患。多由于脾胃虚寒发展而成,主要是小肠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泌别清浊失职之故。
治法:温通小肠。
方药:吴茱萸汤(《伤寒论》,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或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厚朴、陈皮、茯苓、草豆蔻、木香、干姜、甘草)。


2、小肠实热证
临床以小便赤涩疼痛,或见尿血,心烦,口疮,咽痛或茎中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主症。多由于心火移热于小肠而致病。
治法:清心通淋。
方药:小蓟饮子(《玉机微义》,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甘草)。


3、小肠气痛证
临床以小腹绞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阴囊坠胀疼痛,连及腰脊,下控睾丸,苔白,脉沉弦等为主症。常见于现代医学之肠痉挛、疝气等疾患。多因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或因负重过度,以致小肠气机郁滞或虚陷而发病。气机郁滞,故小肠急痛、绞痛,腹胀肠鸣,排气后滞气暂通,则胀痛缓解。气机下陷,则小肠下坠阴囊,而成疝气作痛,可见阴囊坠胀,连及腰脊并下控睾丸而痛。苔白,脉沉弦,则为气滞之象。
治疗:治用川楝子、橘核、小茴香、荔枝核俱焙炒为末,白酒调。

参考文献

1、曹洪欣、刘保延总主编;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2、《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3、郭振球.《实用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4、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