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人也要注意!这种常见空气污染物,可能引发心脏骤停|《柳叶刀》子刊

 HAINABAICHIAN 2023-01-14 发布于陕西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心血管疾病最严重的表现之一,发病率为84例/10万人-年,生存率低于10%,因此,了解并减少导致心血管疾病和院外心脏骤停的因素格外重要。

空气污染作为一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增加具有相关性。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显示,2017年空气污染导致的全球超额死亡人数高达490万人,其中460万人死于颗粒物污染

颗粒物(PM)是被研究最多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包括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 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以及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μm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

那么,其与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之间有何关联呢?

近日,来自新加坡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探索,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结果显示,空气污染中的颗粒物,如PM2.5,与院外心脏骤停事件显著相关,其浓度增加可能会让一些并没有住院、正常生活的人突发心脏骤停。而降低环境中的PM2.5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心脏骤停发生的概率

图片

截图来源: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该研究基于“泛亚洲复苏结果研究(PAROS)”收集的数据,对2010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新加坡报告的所有院外心脏骤停病例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

研究期间,新加坡有18131例院外心脏骤停病例。参与者发生院外心脏骤停时的中位年龄为65岁(IQR为56-80),其中6484例(35.8%)为女性,11647例(64.2%)为男性。

经分析发现:

  • 在发病当天,PM2.5、PM10、O3、NO2、CO和SO2的浓度升高,与发生院外心脏骤停的风险并无显著相关性。

  • 对于PM10、O3、NO2和SO2也没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即暴露后的0-1天、0-2天、0-3天、0-4天、0-5天和3-5天),其浓度增加与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的即时风险或累积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此外,通过对PM2.5浓度增加时的分析发现,

  • PM2.5的浓度每增加10 μg/m3,暴露后0-2天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事件的累积风险增加(RR 1.022[1.002-1.043;p=0.034]),并在随后3天(即暴露后3-5天,RR 0.976[0.955–0.998;p=0.029]),其风险明显降低,这表明PM2.5与院外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存在短期关联

  • 对可电击复律心律和不可电击复律心律患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风险进行了亚组分析,发现在不可电击复律心律患者中,PM2.5每增加10 μg/m3,在未来2天内发生心脏骤停的累积风险就会增加,而在随后3天内,累积风险则会降低,但在那些具有电击性复律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并未发现这种关联。

  • 在按年龄组进行的亚组分析中,PM2.5浓度的增加与院外心脏骤停的累积风险增加无关,但能使3-5天后发生院外心脏骤停的累计风险降低,这一发现仅存在于65岁及以上人群中。

  • 按性别分层进行探索性分层分析时,并没观察到性别会对PM2.5增加与院外心脏骤停风险间的关联造成影响。

  • 在假设模型中,据估计,暴露当天和随后2天(暴露后0-2天)发生的492起院外心脏骤停事件(95% CI 43-919)可归因于PM2.5浓度的增加。

  • 此外,假设PM2.5浓度下降1 μg/m3,可使院外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数量减少8%,而PM2.5浓度下降3 μg/m3,可使院外心脏骤停事件发生的数量减少30%

综上所述,PM2.5 浓度的升高与院外心脏骤停短期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该论文首席研究员、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Joel Aik指出,“现在已明确证明,PM2.5与院外心脏骤停存在短期关联,这是一种经常导致猝死的灾难性事件。”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卫生服务与系统研究项目主任Marcus Ong教授说:“这项研究为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让我们认识到应加强管理以减少PM2.5排放,并防止其对公共健康的潜在危害。”

此外,他补充道,“个人也可以采取简单措施来防止空气污染物的危害,例如在PM2.5浓度升高时佩戴过滤强的口罩、不吸烟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