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派嫡传 如日中天 ![]() 孟小冬(1907—1977)生于梨园世家,9岁随姨父(一说姑父)仇月祥学戏,专工须生,未满12岁在无锡登台就一炮打响。14岁开始,在常有一流演员登台的上海乾坤大剧场、共舞台献艺,其间还去菲律宾等地跑码头数月,从来很有观众缘。 ![]() ![]() 修到梅花 终究伤怀 ![]() 民国早期,京师警察厅通令各戏园,禁止男女同台演出,不过义演或堂会却不受此限制。直到1930年,北平市公安局才废止男女同台的禁令。孟小冬与梅兰芳(1894—1961)的首次合作,就在北京电灯公司总办冯恕为母亲庆贺80大寿的堂会上,唱的《四郎探母》,丈夫杨四郎由孟小冬扮演,梅兰芳则饰铁镜公主,两人配合得严丝合缝。演出前他们在梅兰芳老友、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家中排练,冯是女作家凌叔华嫡母的侄儿。此后两人多次合演此剧。 1926年下半年,梅、孟又在堂会上合演《游龙戏凤》。19岁的孟小冬饰微服巡游的正德皇帝,梅兰芳则成了梅龙镇泼辣伶俐的李凤姐,戏里不乏调笑场面。乾旦坤生,颠鸾倒凤,他俩演得活灵活现又别有意趣,众看客兴致盎然。 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固然有“梅党”众人的凑趣、撮合,更重要的还是彼此爱慕。那时节,伶界大王梅兰芳名满天下,倾倒众生;脱颖而出的孟小冬则正当华年,明慧璀璨。两人色艺俱佳,惺惺相惜,看他们隐含笑意的合影,双双精美柔润,相当珠联璧合。 这桩婚姻里,当事人却实在太多。福芝芳1921年过门时,梅兰芳的嫡妻王明华早已在堂。媒人言明梅兰芳系一子双祧(兼为两兄弟的继承人),所以两房妻子“两头大”。如今,如何安置孟小冬?颇费思量。大媒齐如山等以王明华卧病多年,在天津住院疗养,小冬实际上也是正室,且婚后将另置新宅别居为由,说服了孟家众人。随后,梅兰芳等陪孟小冬去天津拜会王氏夫人,后者以戒指相赠,算是首肯与成全。1927年初,一对新人在冯耿光的公馆里结婚。 孟小冬从此深居简出,听唱机,练书法,跟鲍吉祥学余派戏。一张梅兰芳戏弄手影的照片上,他与孟小冬分别写了两行字,正是两人的一问一答:“你在那里作什么啊?”“我在这里作鹅影呢。”俏皮口吻与亲密情态,跃然而出。 戏迷翘首期盼,难见孟小冬登台亮相。她的痴心粉丝中有位李志刚性格偏执,打听得她已嫁给梅兰芳,气急败坏,竟持枪跟踪梅兰芳至冯宅门口。在与军警对峙中,李将帮忙奔走的报人张汉举射死,李志刚也被警方枪击。 梅兰芳对张汉举家属厚赠房舍与赙金,以赎不安。命案之后,满城风雨,沸沸扬扬,虽然此事与孟小冬毫无瓜葛,饱受惊吓的梅兰芳却暂时疏远了她,到天津演出也与福芝芳偕行,还被登上《北洋画报》。孟小冬不免凄恻,一度在天津重新登台。 1928年11月底梅兰芳去广州、香港演出数月,在上海逗留后返回北平,这一次随团前往的是孟小冬。当时刊出的一幅孟小冬立姿全身像的标题是:《修到梅花之孟小冬自沪北归后最近造像》。“修到梅花”四个字,好像将她的内心独白喜滋滋地说了出来。“梅孟夫人”的称呼也见诸媒体,她的愉悦不言而喻。1929年2月的《北洋画报》上,登出一组孟小冬表情各异的半身像,分别被冠以“凝思”“斜睇”“送吻”“迎吻”等图说,看得出她的喜悦与满足。画报上还附有短文《写于“小影”之后》,有抢到独家消息的得意:“现在本报竟得了她的妙影多幅,津门倾倒小冬的人很多,大可看看。”短文极尽八卦之能事,先说闻听孟小冬现在已经做了“梅妻”,又云,至于她迎谁的吻,送吻给谁,斜睇睇谁,凝思思谁,“似乎可以不必研究”,相当不嫌画蛇添足。 《北洋画报》等报刊相当敬业。1929年夏,梅兰芳与福芝芳在北戴河海滨出浴、骑驴游玩的照片,也被隆重刊出,说“穿着海水浴背心、曲线美毕呈的梅兰芳”,与夫人作海水浴时,“海滨居民旅客,空巷往观,真有眼福。” 似乎梅兰芳将一碗水端平了,两个女人的胶着却难以消融。与世无争的王明华已于上年秋去世。 梅兰芳1930年8月刚刚访美演出回来,伯母(也是嗣母)过世。从亲朋好友到社会贤达,去梅宅吊丧的人络绎不绝。孟小冬戴孝前往,却被下人奉福芝芳之命阻拦于大门外,梅兰芳与众人调停无效。 福芝芳执掌梅府多年,又有几个孩子为恃,已是绿叶成荫子满枝,“正宫”地位难以撼动。孟小冬未能入府给婆母守孝,无异于昭示且强化了自己的“外宅”身份。她在台上将帝王将相、贤人义士演得天衣无缝,卸去戏袍,摘下髯口,却依旧有善感女人一颗易残易碎的玻璃心。她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受此折辱,足以心灰意冷,誓不再见梅兰芳。此后孟小冬一病不起,继而焚香礼佛。后来他们曾一度复合,终于1931年夏分手。 金兰姐妹姚玉兰1929年已成为杜月笙四姨太,她请杜月笙出面协调,梅兰芳付给孟小冬4万元补偿。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据许锦文的《梨园冬皇孟小冬传》讲述,梅兰芳因此卖掉了无量胡同精美的花园住宅。 1933年天津一家报刊出连载小说,写当年在京酿成命案的戏迷与坤伶原本有染,坤伶分手后还向名伶狮子大开口……一看便知影射的谁。孟小冬愤而在《大公报》连登三天《紧要启事》辟谣,表示若再有人“故意毁坏本人名誉、妄造是非”,必将诉诸法律。她在启事中也用了相当大篇幅,顺势发泄对“负心人”的满腔怨忿: 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对于梅兰芳不能给自己以相应名分,孟小冬一直耿耿于怀,此时不吐不快,顺势将自己与梅兰芳的恩怨任性地大白于天下。他无法理顺这团感情的乱麻,伤心人孟小冬重提旧事时,依旧难抑恼恨。梅兰芳未发一言,也显示出他为人处事的温柔敦厚。 1925年深秋,杜月笙(1888—1951)在北京初访孟小冬。那时,她的才艺声色风靡京沪,他可能只是众多倾慕者之一。待她正式进入杜府,却已是40年代。青帮大亨杜月笙喜欢别人称他杜先生,他从白相人到社会名流、慈善家的翩然转型,十分成功。杜月笙曾任中国红十字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校董等,修桥铺路、办学赈灾,样样热心,还与章太炎等诸多政治、文化名人订交。他平日一袭长衫,和颜悦色,曾活跃于清末民初政坛的杨度这么夸杜月笙:“行谊如古之游侠者流,慷慨好义,重然诺,能与人共患难,轻财货而重交游……其门人有请求,无不立应,因是名重于大江南北。” 杜月笙是痴情票友,有时还粉墨登场,他交往的京剧大家数不胜数,三四十年代的京剧大事纪,不少跟他密切相关。 多年来杜月笙一直精心维护、关照孟小冬,他的帮衬手笔很大,行事又细腻妥帖。厚意深情,的确能捂暖人心,但她走近他,却并非单纯报恩或走投无路。孟小冬于上海解放前夕随杜月笙全家迁往香港,那时他已缠绵病榻,风烛残年,她悉心陪护,送汤熬药。杜府在香港时期的座上客江一秋曾告诉丁秉鐩:“哎呀,杜先生和孟小冬的感情交关好,两个人嗲得来。” 关于杜、孟结婚,几乎所有的版本都这么叙述:杜月笙1950年曾计划携家带口去法国,计算办护照的人数时,孟小冬轻声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句话点醒杜月笙,他赶紧扶病与她结婚。 假如果真如此,还是有一丝心酸。想当年去梅府吊孝受阻,就因为她作为“妻子”的名分无法坐实,才埋下仳离祸端。如今,为了得到第五房夫人的位分,竟需要伺机争取,话还说得那么低姿态。人到中年,从前一语不合就拂袖而去的傲岸“冬皇”,真的这么心平气和了吗? 杜月笙1951年8月去世后,孟小冬独居香港,少量授徒,也曾学习刻章、英文、太极并临帖。当年孟小冬嫁给杜月笙,姚玉兰有促成之功。后来,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个女人也难免龉龃。到老来,姐妹之情又占了上风,1967年孟小冬迁往台北,姚玉兰母女与弟子们对她的生活有多方照顾。 来源:各界杂志2020年第6期 作者:王鹤 监制:田东锋 审核:刘 菁 责编:李 旌 编辑:马 娜 海报:贾 怡 |
|
来自: 天天快乐者 > 《人物、军事、历史、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