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百练:东屯北崦(杜甫)

 一中大语文 2023-01-14 发布于福建

东屯北崦①

唐·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②。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①东屯,在今四川蓼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杜甫因进战乱迁居到此。崦,山②诛求:官吏对百姓的盘剥。异俗:代指百姓。

【译文】

       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赏析】

       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 “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很形象。“诛求”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 “异俗”,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由于太穷,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杜甫从未见过。

  颔联、颈联描写北崦荒凉景色: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 “未逢人”影。诗人信步走来,观察了很久。北崦一带,确实是个无人村。江峡潮湿多露,野风迎面吹露水滴在身上,使诗人思索得很深很远。

  末联,杜甫浮想联翩:远山回首,遥望“战地”,惟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战伐之苦的百姓,他们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五律构思颇奇,首联直抒胸臆,痛责盗贼的诛求,中间四句写景,末句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却与上四句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极具艺术和魅力。

  这首五律诗格也特殊。全诗八句,每联皆对,却使人不觉。“盗贼”与“诛求”对,。“浮生”与异俗”对,“困”与“贫”对,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使人触目惊心。中间二联把空树无人景状,写得真实极了。末联远山回首,战地黄尘,亦对得工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将矛头指向盗贼和官府,在他们的盘剥下百姓生活困顿贫穷,令人痛心。

B.颔联描写北崎山村只见飞鸟不见人的惨淡景象,表现出被搜掠后山村的荒芜破败。

C.颈联诗人信步伯林,仰头看松,情绪似乎略有舒缓,其实更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D.尾联以景结情,回头遥望,只见战地黄尘滚滚,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南朝梁刘想《文心雕龙・神思》)冲说"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厅",请分析诗中"落日"的妙用(6分)

【参考答案】

1.D("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析错误。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2.①从内容上看,"落日"指天色渐晚的日暮时分,本应是百姓劳作后的归家时间,这里却"未见人",更反衬了村庄的荒落凄凉之状。②从句间关系上看,与上句的“空村”在词性及色彩上相协调,共同构成了一幅荒凉的画面。③从情感色彩上看,"落日"意象与诗人对国家及人民的命运充满忧虑的心境暗合。(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