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痛证治-----郝万山

 贵之堂 2023-01-14 发布于浙江

胃痛也称胃脘痛。剑突下至脐上二寸称胃脘。胃脘痛是指以气机郁阻结滞胃院部引起以疼痛为主证的病证。文献所称“心痛”多指胃痛。注意与真心痛、胁痛、腹痛等鉴别。

一.病因病机

常见病因有寒邪伤胃、饮食伤胃、肝郁犯胃、脾胃虚弱。

1、寒邪伤胃:外感寒邪,内伤于胃;过食生冷,寒积于中。寒主收引,凝滞不散,致胃寒作痛。脾胃虚寒者更易被寒邪所伤。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食甘肥,内生湿热,湿热中阻,而致胃热作痛;或暴饮暴食,食滞不化,食滞胃痛。

3、肝气郁结:恼怒郁闷,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肝郁胃痛。肝郁化火,火邪迫胃,疼痛加重,致肝火胃痛;病程日久,耗伤胃阴,致阴虚胃痛;久痛入络,气滞血瘀,致瘀血胃痛。

4、脾胃虚弱:饮食劳倦所伤,久病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成气滞胃痛;湿浊不化,湿聚生痰,湿痰扰胃,阻碍气机,发为湿痰胃痛;中阳不振,寒自内生,发为虚寒胃痛;脾胃虚弱,肝气乘虚克脾,发为肝郁脾虚胃痛。

胃,围也,围受饮食物也。

脾,裨也,神助胃气主化谷也。

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二、辨证要领

1、辨病因:胃痛受寒则发,时痛时止,喜温喜按,为虚寒;食饱则痛,为食滞;紧张焦虑,思虑愁闷而发,为气滞:劳倦则发,按之痛减,为气虚。

2、辨疼痛与饮食的关系:空腹痛,或得食缓解者,多为虚寒证;食后痛,或得食则痛甚者,多为实证,多为气滞食积作痛。进食生冷粘硬之物而痛者,多为脾胃虚寒;食肥甘酒酪而痛者,为脾胃湿热。

3、辨疼痛性质:久病,病势和缓,隐痛绵绵,喜按,得食则缓,为虚痛;新病,痛势急迫,攻刺胀痛,拒按,得食则甚,为实痛。痛势剧烈,或拘急掣痛或有冷感,遇寒增剧,得热减缓,为寒痛;痛势急,或胀或硬满或有热胀感,遇热则痛增,得冷则缓,为热痛;其痛走窜不定,忽作忽止,忽轻忽重,每因情绪不稳而发,为气滞;痛如针刺,或愍胀痛,部位局限,固定不移,入夜痛甚,阴雨则发,为瘀痛;胃痛闷胀,嘈杂不适,或伴有痞满,为痰湿;痛而胀满,瘩硬拒按,为食滞。

4、辨气血:胃痛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凡痛属气分者,多见既胀且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聚散无形,为无形之气痛;凡属血分者,多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此乃有形之血痛。

三、论治要点

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治标常用理气、活血、温散、泄热等,急止疼痛。治本当辨虚实寒热,虚证重在调补牌胃,实证重在舒肝理气。虚寒者,补气健牌,温中散寒;虚热者,养胃滋阴泄热:气滞者,舒肝理气;肝郁化火者,泻肝清胃;疾湿者燥湿化疾;血瘀者,理气活血化瘀;食滞者,消积导滞。

1、补气:用于脾胃气虚,胃痛绵绵不已,或阳气不振,内有寒邪者,常与温阳散寒药同用。常用补气药有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芪、陈皮、山药、甘草。

2、滋阴:用于胃阴不足,或肝郁化火伤阴者,有滋胃生津泄热作用,多与泻肝火,和胃气等法同用。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白芍、生地。    脾胃湿重,见舌苔白厚,忌用滋腻药。

3、温散:用于寒那犯胃引起的胃痛,与理气药同用。对牌胃虚寒或兼有湿痰者,常与补气、燥湿化瘀药同用。常用干姜、熟附子、吴茱萸、肉桂、高良姜、草拨、丁香。

4、清泄:用于肝郁化火,胃灼热而痛着,常用黄连、栀子、黄芩、白芍、生甘草,胃痛坚满,痛有结聚者,配大黄、积实等清热导滞药。

5、燥湿:用于疾湿中阻之胃痛,常用半夏,陈皮、积壳、厚朴、香橼、苍术等

6、舒郁:用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的气滞胃痛。舒肝解郁用柴胡、香附、川楝子(胃黏膜溃疡者勿用)、青皮等,并以理脾胃之气的木香、乌药、枳壳、陈皮、大腹皮等相配。

7、消积:用于食积胃痛,常用槟椰、神曲,谷芽,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8、活血:用于瘀血胃痛,常用桃仁,红花,延胡,生蒲黄五灵脂、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

9、止血:胃痛而见大便色黑或呕血者,急当止血,常用白芨、三七、藕节炭、炒蒲黄、大黄炭。

10、制酸:用于胃酸过多,常用乌贼骨、煅瓦楞子、煅牡蛎 煅龙骨、吴茱萸、黄连等。

四、常见证治

1、肝郁气滞

证候:胃脘胀痛,攻撑作痛,痛连两胁,暖气吞酸,善太息食欲不振,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例:柴胡舒肝散加减(柴胡 枳壳 芍药 香附 川芎 甘草)

2、肝胃郁热

证候:胃部阵痛,痛势急迫,胃中灼热,喜冷饮,口干口苦,心烦,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数有力。

治法:清肝泄热,和中止痛

方例:化肝煎(青皮 陈皮 芍药 丹皮 炒栀子 泽泻土贝母)合左金丸(黄连 吴茱萸)+

3、瘀血胃痛

证候:胃痛屡发,发则持续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痛彻胸背,入夜痛甚,食后痛剧,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例:实证用失笑散(蒲黄 五灵脂)合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加减。虚证用调营敛肝饮(当归 茯苓 炒白芍 阿胶珠 枸杞子 炒枣仁 五味子 木香 川芎 陈皮 大枣 生姜)+

4、寒凝胃痛

证候:胃痛突然发作,恶寒喜暖,得热痛减,泛吐清水,面白唇淡,小便清长,大便唐薄,手足不温,甚则形寒畏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胃散寒。

方例:良附丸(高良姜 香附)合吴茱萸汤(吴茱萸 生姜 人参 大枣)+

【心阳虚用桂枝甘草 脾阳虚用干姜甘草  肾阳虚用干姜附子】

5、食滞胃痛

证候:每食生冷粘硬、难消化的食物,则发胃痛,瘩满胀饱拒按,暖腐食臭,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或黄,脉弦滑治法:消积导滞,理气止痛

方例:积术丸(白术 枳实)加味,或保和丸(山楂 神曲 半夏茯苓 陈皮 连翘莱菔子)加减

6、痰湿胃痛

证候:胃脘闷胀痛、嘈杂、瘩满,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但嘈杂痞闷不除,舌淡苔白滑腻,脉弦滑或沉滑。

治法:通阳利湿,降逆止痛

方例:平胃散(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生姜 大枣)加二陈汤(半夏 橘红 茯苓 甘草)

7、脾胃虚寒

证候:胃院隐痛,绵绵不已,得食则缓,多食则胀满,时有冷感,泛吐清水,喜热饮,大便唐薄,倦怠乏力,手足不温,舌淡而胖嫩,苔白滑,脉濡缓。

治法:补气健牌,温中止痛

方例:六君子汤(人参获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合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8、胃阴不足

证候:胃中灼热疼痛,嘈杂如饥,口唇咽干,大便燥结。舌红津少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养阴益胃。

方例:一贯煎(生地黄 沙参 枸杞子 麦冬 当归 川棟子)合芍药甘草汤(芍药 甘草)或益胃汤(玉竹生地麦冬 沙参 红冰糖)

五、临证权变

如寒凝气滞者,当理气散寒;

寒凝血瘀者,当予温通血脉;

寒湿成疾者,必当温中化湿祛痰;

痛而兼呕者,当和胃降逆,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可酌情选用;

肝郁有热者,金铃子散或左金丸合化肝煎,常有显效;

寒热错杂者,仲景寒热并用之法可以仿用。【泻心汤】

久病必虚,久痛必瘀,致成虚实夹杂证居多。

大凡阴伤,虚火内灼者重用芍药甘草汤,取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功,疗效显著;

若气虚统摄不固,离经之血随大便而下,则以益气健牌止血为主,临床上常用人参归脾汤加阿胶、白芨;

出血夹瘀者,可加花蕊石,三七等化瘀止血;

若出血甚多,则大有气随血脱之险,须重用独参汤或生脉散,并送急诊。

六、调养护理

1、重视精神调养,使患者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

2、胃脘痛患者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可少食多餐。舌苔黄腻、灰腻久不化者,忌食肥甘厚味、烈酒,以免助湿生热;舌质光红无苔或舌红少苔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胃院痛持续不已者,应进食一段时间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呕血或便血者,及时住院治疗。





来源:有道中一教育平台《中医临床课程》的网络课堂郝万山教授主讲内容摘录

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