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海拾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第四章、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艺术——灶形饰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1-14 发布于江苏

    依稀记得我小时候快过年的时候,外婆都会祭灶。作为80后,可能还知道有灶王节,现在的厨房都已经智能科技化。像我女儿这种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很少有知道什么是灶台。前些年去老家亲戚家,带她们还能见到灶台这种中国传统做饭的地方。前天在吃饭的时候我们还提到锅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脆脆的。那种只有灶台大铁锅才能烧出来的锅巴,我已经好久没吃到了

    今天是2023年1月14日,农历仁寅年腊月二十三,是我国民间的灶王节也叫做祭灶节,也是过年的开端。这是因为,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依照我国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

    早在汉代灶神已经具有侦查人民的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当时人们祭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活动。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各种灶形器物和饰物,反应了汉代民众对祭灶节的重视。今天就趁这个机会,通过汉代的灶形微雕饰物,来说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祭灶节

灶形饰

     《释名·释宫室第十七》:“灶,造也,创造食物也。”1974 年湖南长沙市阿弥岭出土的西汉时期的滑石灶,在灶屋侧壁方形孔的活动滑造板上就刻有“造”字 ,充分印证了灶具的造食功能。《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下》:“灶者,生养之本,豕而败灶,陈鬴于庭,鬴灶将不用,宫室将废辱也。”唐代《通典·卷五十一》:“汉立五祀。白虎通云:“……灶二祀,(夏火主长养万物,即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后汉建武初,有五祀之祭:门,户,井,灶,中霤也。……郑又云:'祭灶,祀老妇人,古之始炊者也。’”由此可见,灶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汉代受谶纬之学的影响,提倡“视死如生”的丧葬理念,厚葬之风盛行,在汉墓中常以陶质的楼、仓、圈、井等模型陪葬,象征着生活中的财富地位(图4-20-1)

图片

(图4-20-1)

    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墓葬中,除了出土随葬用的陶质和铜质的灶形模型外,还有一种灶形微雕饰物,是仿制了灶的外形。1992年8月,山东莒县西汉墓出土金饰中,有一件金质灶形饰。根据考古报告摘要:金灶 1件(M1:12)。长方形,灶尾圆弧。灶门用金珠镶嵌。灶上中央置一锅,锅内盛满小金珠以象征黍饭。灶台前端有一条用金丝、金珠制成的鱼,灶台后端有一直立的烟囱。灶面两侧用金丝嵌有勾连纹,灶台四周用金珠和金丝制成鸡心形和勾连纹图案,鸡心内嵌有绿松石。灶台两侧有一对穿的圆孔。灶的底部用金丝制成“宜子孙”铭文。高0.9、宽0.9、长1.25厘米,重2.9克(图4-20-2)。根据出土文物及墓葬形制推测,墓主可能是汉代贵族的孩童1】

图片

(图4-20-2)

    1980年,江苏邗江甘泉山二号东汉刘荆墓出土的金饰中,有一件金质灶形饰。根据考古报告摘要:盾形饰 1件。一面有掐丝圈点花纹,一面有“宜子”二字,侧面有心形和圆形浅框,原似有嵌饰。中空,上下有孔贯通。高1.5、宽1、厚0.5厘米,重2.3克2】。简报内记录为“盾形饰”,实际为“灶形饰”,造型与莒县出土相似。M2号墓墓主为东汉早期广陵思王刘荆。考古简报内有一黑白图片。

    1966年,西安未央区卢家口村出土一件金质灶形饰。西汉时期。长3厘米,宽1.7厘米,高1.2 厘米,重5.2克(图4-20-3)。根据西安博物馆研究介绍:“金灶的形状是汉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炉灶模型。通体金质。原来局部镶嵌有绿松石,现在已经脱落。

图片

(图4-20-3)

    金灶呈长方形,采用金片打制、焊接而成。由灶门、灶膛、灶台面、釜和烟囱组成。灶门,呈壶门形,下带承灰盘,炉膛中空,灶台上置一釜,釜内盛满金光灿烂的粟米,粒粒可见(图4-20-4)

图片

(图4-20-4)

    灶台右上角装有细金丝盘旋竖起的烟囱釜前两侧原嵌有两颗绿松石,现已脱落,留有嵌痕。灶底刻有'日利’两字,为篆书吉祥语款(图4-20-5)。金灶器形比较小巧,整件作品长不愈寸,而锅中的粟米却粒粒可数,极为精致可爱。这件金灶虽为模型,造型小巧,但却结构完整,做工精致,装饰华丽,工艺复杂,又有铭文,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图片

(图4-20-5)

    西汉时期,灶的形制多为素面,一个火眼,东汉中期以前,作为随葬物的灶,其火眼增加到三至四个,并且在灶面上摹印或刻划出各种厨具与食品,灶的形状在东汉中期以前多为圆头状,东汉晚期则流行方头灶。此外,作为明器的灶上还出现了有祈求富贵、子孙兴旺的吉祥文字,反映出人们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阴间生活得更好的意识,而随葬品灶具就是这种意识的产物,是当时生者对死者在阴间生活的周到考虑,以及当时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期盼。金灶的釜内所盛的金质粟米又有当时在方士中鼓吹的可以成神成仙的仙家宝物金丹寓意。深受当时道家方士们'食金丹以飞升成仙’说教的蛊惑,为了祈求长生不死,以秦始皇、汉武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极力寻求不死之药。黄金是人们所知道的金属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一种。它耐酸碱、抗腐蚀,人们认为人服食了它以后,黄金的抗腐性和仙丹的升华可以转移到人身上来,从而使人长生不老、飞升成仙。这件金灶就是取象于炼金丹求长生的丹灶,粟米寓意'金丹’。在汉墓中常以陶质灶的模型为随葬品,金灶极为少见,由此可见这件金灶所有者的地位之高贵。”3】

    汉代,灶神又被方士方术利用,《史记·八书·封禅书》:“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舍人,主方。匿其年及其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卻老。……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汉书·志·郊祀志上》、《论衡·卷七·道虚篇》、《抱朴子·内篇·论仙》、《晋书·志·第九章》等古代文献都记载了这两件事。《后汉书·列传·樊宏阴识列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搜神记·卷四》也记载了相同的事。《史记·八书·封禅书》还记载:“祠灶、谷道,却老之方……于是天子始亲祠灶。”晋代葛洪《抱朴子》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奇纪,纪者三百也;小者奇算,算者三日也。”南朝·梁·江淹《赠炼丹法和殷长史》:“方验《参同契》,金灶鍊神丹。”《陈书·徐陵传》:“金灶之方,吾知其诀。”《隋书·经籍志》记载,梁简文帝曾撰《灶经》十四卷。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唐·王勃 《仙游观》诗:“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从这些古代文献记载可见,汉代祭灶是一项非常重要宗教活动。秦汉时祀灶就列入天子“七祀”和诸侯“五祀”之列,而民间认为灶是“先炊神”,灶神不仅掌管人间炊事,还掌管人们的寿天福祸。由此可见,金灶确实与当时流行的道教神仙思想有关。莒县西汉墓出土的金质灶形饰与西安和扬州出土的略有不同,就是在灶台上多了一条鱼(图4-20-6)。而这更像是在做饭,而不是用来炼丹的金灶。

图片

(图4-20-6)

    除了金灶以外,汉代半宝石材质的微雕饰物中,亦见有灶形饰。2022年2月12日,明珍轩“古玉专场”拍品中,有一件红缟玛瑙材质的灶形饰。巧妙的利用了红缟玛瑙的天然颜色进行了巧雕,将红色的部分雕刻成釜和烟囱;而下面的白色部分则雕刻成灶台面。灶台腹部中间有一横穿对孔用于穿系。整体简洁巧妙,浑然一体,就像是一件天然形成的灶台。长1.3、高1、厚0.76厘米(图4-20-7)。与其一起的还有另外7件微雕饰物,其中3件为红缟羊形饰,2件绿松石羊形饰,一件水晶羊形饰和一件水晶“双胜饰”,一组共8件。应该是西汉晚期之物,最晚不会超过东汉早期。

图片

(图4-20-7)

注释:

1】刘云涛、张开学:《山东莒县出土的汉代金器》,《东南文化》2000年06期。刘云涛:《山东莒县双合村汉墓》,《文物》1999年第12期。

2】纪仲庆:《江苏扬州邗江甘泉二号汉墓》,《文物》1981年11期。

3】图文:西安市博物馆。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中国古代琥珀艺术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亦是中国古代琥珀艺术策展人,可提供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琥珀艺术品用于展览。同时亦是琥珀艺术的交流平台,收藏、鉴赏、交流、保养、收售、代理、中介等一系列服务。微信:7033530,朱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