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有移形换影而来的老酒家,一家在北面,一家在南面

 风吟楼 2023-01-14 发布于广东

广州有移形换影而来的老酒家,一家在北面,一家在南面。

这里先讲在北面的。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因辛亥革命成功社会形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时陈济棠主粤,广州经济尚算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的颓势,“食在广州”之风再着吹起。

广州市商会会长邹殿邦就在省城北郊他的别墅旁找了块地集资搞起了中国最早的“农家乐”来。

由于有着邹殿邦的社会背景,这个“农家乐”有能力和资源按照“酒家”的规格经营,得以吹嘘为“山前酒家,水尾茶寮”。

当时广州不是有“西关小姐、东山少爷”一说吗?

这句话的意思放在这里解释,就是离“农家乐”的不远处,有一个庞大的富豪区——东山。从而使得具有山明水秀风景的“农家乐”承接了很多“东山少爷”们的婚宴筵席,名气日望。

不过,好景不长,名气日望的好日子在1938年给侵华日军的炮火给摧毁了,“农家乐”被夷为平地。

十四年抗战胜利之后,原“农家乐”老经理杨仁甫将过往的工友聚在一起,决定用旧招牌重新开张,因原址已夷为平地,就改在原地址不远处的小北花圈口搭起松皮亭简易地经营了起来。

邹殿邦经营的“农家乐”因地处广州的小北城外,所以,挂起了“北园”的招牌。

这里要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清末民初时,饮食业有“酒家”和“茶楼(茶居)”两个互不干扰的经营实体,“酒家”主营饭市 ,而“茶楼(茶居)”主营茶市。

这种体制虽然被“陶陶居”率先打破,但明目张胆跟风是很少的。

邹殿邦作为广州商会会长不可能不知这个利害关系,所以,他挂出的招牌就“北园”两个字,至于经营范围或者是跨行业经营,他说了算。巧妙地避开“酒家”与“茶楼”不能在同一地址经营的陈规。

言归正传,大概在1947年的时候,“北园”第一次移形换影般地开张了。

之所以说它移形换影,是这时的“北园”已与邹殿邦毫无瓜葛了,只是他的老员工用着他的招牌开张经营。

时间很快就过了九年。1956年国家在一系列民主改革、公私合营之后欣欣向荣,广州迎来第一次旧貌换新颜的升级改造。

在当时广州市朱光市长的关怀下,于1957年由著名建筑工程师莫伯治设计对“北园”进行扩建,升级为体现富有岭南庭园特色的园林酒家。为此,朱光市长还专门题写“北园”两字作酒家的牌面。

文章图片1

朱光市长题字作为北园酒家的招牌牌面

怎样才能体现岭南庭园特色呢?

这就要说“北园”的第二次移形换影。

在1956年,按照党和国家的规划已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大地主、大官僚的物产全收归国有。如果说能体现富有岭南庭园特色的,非广州河南地(现在的海珠区)的一处民宅群莫属。这处民宅群原为十三行首富伍秉鉴的祖居,1843年后伍家后人败落才变卖成民宅群。

当中伍家的最漂亮的家宅被后来的江孔殷(江太史)辗转购得成“太史第”。而这个江孔殷在历史上由始致终都没有站在人民的一面,所以,其家宅被人民政府没收了。

实际上,当时海珠区也打算兴建少儿活动中心,同一时间也看上了“太史第”这块地。

在朱江市长的统筹下,莫伯治设计师取得了“太史第”的满洲窗等装璜予以装饰“北园”。

1990年,江孔殷的孙女江献珠寻访故居,并去“北园”饮茶怀缅,说有回家的感觉。

说实在的,她的家的装璜原来就是伍家后人败落转卖所得,这段历史可能连她也不太清楚。

无悔于莫伯治的神来之笔,由“农家乐”到“松皮亭”,再到园林建筑,“北园酒家”迎来历史性的大跨进,正式迈入为人民服务的征途。

1984年及1992年北园酒家都进行布局更新,但都没有之前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