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铜质雕母[北宋时期的货币]

 天賜閣guwan 2023-01-14 发布于陕西
北宋铜质雕母
北宋铜质雕母
北宋时期的货币
通过实物对比论证,以及对比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北宋的铸钱工艺进行论证比对,以及铸钱工艺的伪造技术的深刻分析,来阐明北宋铜质雕母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并从存在实物出发,总结共同特征,得到雕母的历史真相。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北宋铜质雕母
年代
北宋
文物类别
货币
收藏地
出土地点
未明
考古的严谨性
雕母的考古
笔者热爱钱币收藏,也有十年了,虽然也没收藏有多少大珍,但在钱币收藏过程中,丰富了我的对钱币的深刻认识,也从中发现了不少关于钱币的历史真相。
关于宋朝母钱的问题,争议主要在于宋代有无制钱的雕母,而宋代铁母的存在已得到广大学者认同。我们在考古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唯物的辨证思想,而不是纸上谈兵。
首先我们根据官方史书有明确记载,宋代以锡为母,但一直未有实物加以论证。至于雕母的材质问题,有很多种争论,但从考古发现来看,首先是宋代木质雕母的发现。1999年,四川嘉陵江大桥沙坑出土了一批木质雕母钱,如图一
图1
图2
该木质雕母得到了中国钱币博物馆原馆长戴志强的认可。我们因此应当推断宋代是有雕母的,至于雕母的材质问题,我们可以设想既然有木质,那会不会有铜质呢?图二是2009年出于媒体的一张大观通宝雕母图
图3
图3
该枚雕母是著名收藏鉴赏家董大勇的传世收藏品,从图看,该钱币的打磨雕刻工艺略显粗犷,字根拐角处打磨至圆滑过渡,字外轮和字表也打磨得圆滑充分,从打磨的及雕刻痕迹来看,符合雕母的工艺要求,但是因为该品并非考古出土,也没有大开门的绿特征,那这是不是正式采用的雕母呢?由于并没有子钱相互印证,我们很难下结论。我们知道,雕母雕刻的师傅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当时的的雕刻风格应当是大体相同的,但同时又是发展的。为了验证时代的风格问题,于是我们必须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论证。那就是同时代的钱币,也同时是雕母疑似品来考证
图4
三图是广东某著名收藏家提供的一枚传世的靖康通宝雕母钱照片,由于藏家要求,我不便透露名字。从图看,点锈斑驳,层次丰富,以及正面口郭的右下角处有铸造时的流铜,所以这是一个铸过钱的母钱。那它有没有可能是后仿,或者说不到代呢?笔者又仔细看了背面图,用60倍放大镜观察时,可以看到几个分布不均的,平面形的偏淡的圆形红点斑,如果是后仿,那种红斑十分艳,而且连结成块,表面容烂浮肿,这是造假者无法避免的。
众所周知,真红斑是自然形成的,如图四,它的厚薄度应当与包浆的厚薄度相一致。从正面看边轮包浆,它的重叠精密度与反面锈层成正比,动态层次也符合,这个靖康钱应当是年代久远的,因为靖康年也就距今一千年,我们可以与同时代的钱币的包浆进行比对,层次丰富度是相符的。
考古经验总结
而且一次次的考古发现,至于红锈的生成机理,现代的科学证明,红锈是指铜钱在酸性土壤中生成的氧化亚铜,同时产生局部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所以红锈是腐蚀机理产物。
图5
而从靖康通宝的面图看,图五
靖字周边生成了绒状绿锈,它的成分是氯化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害锈,它同样具有腐蚀作用,而正反面的腐蚀的两种腐蚀机理是完全相通的,而且钱币整体的咬蚀痕迹整体非常自然,这证明了钱币的漫长腐蚀过程。从图看到,字的根角处还有扯不掉的粘类土,而且土也被有害锈腐蚀,说明未出土时,土与有害锈是同时渐进的。那为什么反面出现红锈,正面没出现呢?那是因为正反币面地章的空间不同,正面地章由于有字,面积狭窄,在土中的时候,由于雕母的地章都比较深,所以正面咬土紧实,腐蚀更强一些,这与伪品的人工腐蚀非常均匀成块集中分布是完全不同的。
图7
图六
那我们又把大观雕母图与靖康雕母图对照,图六和图七,我惊讶地发现,这两枚钱的边轮内外都打磨的光滑,口郭四角都向地章处磨滑,更重要的是字面都打磨平滑,至此,足以证明这两枚都是北宋年间的雕母钱。
那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相应子钱面世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知道靖康年是很短暂的,而且绝大部分靖康钱是试铸币,所以笔者认为,两枚雕母都属于试铸性质,子钱存世极少,或者根本就没铸过子钱,这与它们材质精良,没有重锈是相符逻辑的。
图9
正面
那有没有大开门的,铸过大量子钱的雕母呢?答案是有的。近日笔者买了一枚宣和通宝长通版的小平钱,直径24.88毫米,重4.1克。仔细一看,竟发现这个是雕成的白铜。图八图九
高清图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是大开门的钱币,这是不用质疑的,从正面看,它的地章还存留着当年翻砂用的黑色脱模油,这与前面的靖康地章的黑模油是相符的。为了证明这黑色的脱模油不是人为加上,我们从反面图来看,在绿锈的覆盖下,隐隐约约有着那黑色脱模油。那我们又从面图看,黑油还夹杂着一些小然沙粒,并且在字口边缘处还粘着当年的粉砂,这至少证明了这是一枚母钱,而且当年的翻砂是很细腻的,接近于粉砂。那这个是不是雕成的呢?
图11
图10
首先我放大看了局部,如图十,和图十一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笔锋非常尖利,字的笔画的边缘处由于走刀形成了粗细不均的疙瘩崩口,我怀疑这是后加刀,但我又仔细观察,崩口处包浆与其他地方一致,并没有后加刀形成的那种亮彩。从图看,刀削的崩裂明显,绝非伪造,这证明了边轮是被刮刀刮过的。而且从面图看,边轮内侧有一圈凸起的肿物,这是因为雕刀刮后,粘上了粉砂再慢慢锈蚀生成的。我们又从背面的郭看,四边角处明显向地章弯曲,由于绿锈覆盖,我们也应该看得出,这是弯度,只有人工处理,而锈是只会凸,不会凹的。图十二,图十三
图13
我们又将该特征与大观靖康两钱比证,这种工艺是符合的。而且从正面图看,宣和通宝字面非常平整,没有砂眼,肯定是用利刀劈开内铜再雕,而且刀痕化尽,这种雕刻工艺特征又是符合的。
图12
这就证明了三枚雕母的刻工的主要特征是是相通的,如果这是一批人为后仿品,那三枚雕母的雕刻应当是非常像的,而我们通过比对,足以证明同时代特征,却非同一人雕刻。
子钱论证
图14
另外我又上宣和通宝的翻铸钱一枚图十四
通过比对这两枚钱的神韵相符,所以足以证明雕母钱的存在。
至此,宋代铜质雕母正式被发现,实物证明了北宋铜质雕母的存在,至少宣和年间是有的,这其实也可以从北宋文化繁荣,艺术各方面都追求精美等方面都得到佐证。
另外,我们发现大观普钱非常精美,字文纤细,字面有很多自然的斜切面,字根有力深峻,而铜雕母材质硬,很难雕成这样,所以大观钱的雕母应该是木质或其它较软材质,如蜡质。而与大观对比,宣和钱字体较粗,字根处也不尖利深峻,所以雕母应该是铜质等硬性材质。
那为什么说北宋雕母材质多,翻铸方法多呢?我们可以参照明清钱,明代由于实行八股文,打压文化,铜钱就不多,雕母雕得也不漂亮,但整个明朝的钱的风格一致。清朝就好些,文化繁荣了些,但整个清朝的铜钱的钱文风格仍是统一的,这都是因为两朝都采用翻砂法。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北宋文化繁荣多样,钱文风格多样,自然就雕母材质多样,翻铸方法多样了。
对于质疑,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解释和阐明。有评论说靖康通宝钱是假的,理由是浮锈,那么我们首先应当抛开它的经济价值方面的顾虑,把他当一枚普通钱看来考究,我当时接触这枚泉时,问过藏主,藏主说该泉五年前被小孩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弄丢过,后来藏主在院里锄草时才又被发现,所以泉上有些土,言归正传,那么我们鉴定一个铜钱的真假问题该如何去突破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鉴定的准则,那就是人工仿不了的。随着现代照假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只有你想不到的做假,没有你做不到,有貌似入骨锈的铜钱就一定真吗?有貌似假锈假皮壳的铜钱就一定是假吗?当然不是,我们打个比喻,就拿上面藏主的小孩来说,如果他弄丢泉后,又年少无知,经常在院子里撒尿,或家禽的一些屎尿,又正好覆盖在藏主以前的一些,也是被小孩玩丢的铜钱上面,屎尿与真铜钱的相互反应,抠成的一种假包浆,而且是明显假,那我们能说这个泉是假的吗?如下图十五是中国国家家博物馆的靖康通宝,
图15
表面明显的黑漆油的人工处理以保护钱币不受氧化,油光满面的,而且也有浮绿锈,那它也是假币吗?所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真币假锈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个当成鉴定依据。笔者当时观察靖康泉时,拿六十倍放大镜清楚看到反面地章中间有不规则分布,非常小的圆形暗红斑,很平,而且形态非常自然,不可能是人工粘上或画出的。关于有藏友说清末明初的仿品,是啊,那时候的仿品应该也生成红锈了吧!但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红锈怎么生成的,暂且不说它的化学反应过程,大多数玩泉的人都知道,红锈经常在外轮和字面出现,而且是连结成块斑状的,但忽视了一个事实,宋钱以后红锈为什么从来没有在地章出现过呢?即使有,那也是地章浅,红斑一大块的,雕母泉的地章深峻,是不会出现一大块红锈连结,而边轮没有的,如下图
图16
古代泉品未出土时,成筒子状态紧密粘连,可以说是与空气差不多隔绝了,那我们在开筒子钱时,才出现了外轮字面的红锈状态,图十六那是紧紧粘得很久很久才能出现的,红斑是略淡且平坦的。笔者十年的收藏阅历中,没有看见过地章是独立出现红锈斑的,有也是那种一眼的假,是人工故意粘上去的,因为它只有紧密粘连才能产生,而不是粘上去的那种肿泥感,而靖康背面是独立出现了,不连续的红平斑,那只有一种解释,在漫长的出土等待中,土向背面紧紧压实,压相对隔断了空气,才压出这种红斑,而且没有一定的年代土是达不到这种紧密度的,而且土不同铜那样密度高,铜粘贴处出现红锈至少要一百年,而让土来压出红锈来,土的隔断空气效果远不如铜那么紧,没有上千年的土钙化和紧密压实,是不能够压得出红斑的。
图17
而且红斑很小很小,以至于手机根本拍不出来,这就可以证明是土压的,土已经钙化了千年,而且泉上粘土也明显显示出钙化特征。还有藏友质疑表面锈浮,那么我们说即使同一材质的物件是同一时代,后续保存环境不同,它依然表现出是不一样锈蚀,何况这是雕母精铜,锈蚀较浮,完全正常。如下图十七,
图17
公认的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乾元重宝母钱,它压根就没重锈,而且也是蓝锈,难道它也是假的吗?所以我们不能把没见过的锈色判定为假,还有藏友将美制与雕母混为一谈,那我们怎么区分美制与雕母呢?宣和雕母的字面非常平整干净,刀削痕迹一气呵成,即使你美制再美,依旧是翻铸而成,放大镜下观察,字表面起伏不平,字口粘连,那是翻锈时铜液流动的明显特征,这是因为液态铜液的方向性不统一造成的,如下图十八美制崇宁
图18
图19
。再与宣和雕母图十九比对一下,
图18
就可以较明显看到字面平整,没有铜液流动痕迹,就算再美制的的铜钱和字面经过人工磨平,它的字面也能看到波浪起伏的皱纹,这是因为铜液流动翻铸时,它的整体都是流动的,不只是表现于表面字面上,它的内部也是这样的。所以之前说北宋没雕母,那么我们只是暂时没有实物对证而已。综上,还有鉴定泉品,必须从造假者无法造成的方面突破,才能还历史一个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