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    肺痿论治

 池仔 2023-01-14 发布于江苏

什么是肺痿呢?从天地的角度来说,“痿”者“萎”也,草木枯槁木即是痿。

为什么会枯槁呢?我们取象天地就会发现,植物最容易发生枯槁的即是夏冬两季,

夏天是因为暑气蒸腾太过炎热导致植物津液丧失,

冬天是因为能量都聚集在根部导致根茎失于濡养。

其大环境都是“燥”,不管是热燥还是寒燥,本质都是津液与能量的缺失。

对应于人体,肺法象于天,气化蒸腾的津液都聚集于肺处,通过“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将津液输布于周身各处。

如果肺脏缺乏津液的濡润则出现肺痿,这就是夏天之象;

如果肺脏缺失能量也容易出现肺痿,这就是冬天之象,

所以不论寒热,实际上都会出现肺痿之症,关键一是津液与能量的缺失。

再举个例子,夏天房屋中太过干燥我们的应对措施是接一些水放在房屋四周,冬天则是烧一壶水来缓解干燥,

关键二是通过热来气化津液。

对于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干旱天气,就需要培植绿植来固土锁住水分,而不是往沙漠中泼水。

关键三就在于固土。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解决肺痿,主要有三个核心因素,分别是热力(阳气),土壤(脾土),水分(津液与能量)。

人之肺脏为娇脏,如果在治节(节是人体节律的意思)过程中出现津液能量的缺失(如汗、吐、下等),就会本能地咳嗽,以次来调动津液。

就像《伤寒论》中真武汤证的筋肉瞤动,长期如此肺渐疲无力,就会变为肺痿,临床中常见于肺纤维化。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寒热问题在导论其实已经说明白了,这里再说一下,

该条文开篇即言“热在上焦”,但后面甘草干姜汤又有个“肺中寒”,

这就容易引起大家的争议,说这个肺痿到底是寒还是热,

实际上从人体整个大循环来看,没有纯寒或者纯热的概念,

寒指的是人体的气化功能失常,热指的是津液缺失导致的邪热。

那么导致肺痿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即是“津液”。

仲景在文中所说的“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即反复地、严重地亡失了津液,

临床判断肺痿约共有三条指征:

第一是右寸有燥数之脉,肺痿的病因病机是津液亡失所致,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过多的阳气没有阴气的制衡,就会产生邪热,这种邪热就属于是局部的邪气,而人体整体大循环则可为热为寒。

第二是肺痿之症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但并非特异性的症状,乃是肺脏通过咳嗽引动津液与排邪的表现。

第三是经常性咳唾涎沫,这种涎沫不是正常的口水。一般的口水,分为涎与唾,涎较清稀主要含有唾液淀粉酶,乃是脾之精所化,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唾较浓稠,为肾之精所化,有利咽润喉保津之效。而“浊唾涎沫”实际上是唾与涎的“半成品”,其色较正常口水暗浊,且伴有泡沫,痰即是这类物质的代表。

说到“浊唾涎沫”,又不得不多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浊唾涎沫是哪里来的。

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段《内经》经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也就是说人体在饮入津液之后,首先在脾胃的作用下化为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在脾阳的作用下,上散于肺,

肺为华盖,法象天,在肺的肃降之下把水液输布到膀胱之中,膀胱在小肠的热力之下,源源不断的气化,或给人体提供津液,或化为汗液,其浊者从下排出。

这个过程其实很好理解,正如河流中的水就好比我们喝进去的水,只有在太阳的蒸发之下在空气中化为雨水,才能大面积地、均匀地滋润大地万物,

地面上的一定热度,又可以保证水液处于一个能够挥发的状态,以此来保证空气中的湿度正常不燥,这就是中医观下认识的人体。

我们所见到的浊唾涎沫,对应的就是地面上的沼泽之水,土壤表层长期过湿是沼泽形成的直接原因,

而造成土壤长期过湿的原因是:

1.草甸、低洼地由于坡降平缓和土地黏重,地表水排泄不畅或下渗困难;

2.由于失去树木的巨大吸水作用,土层的水平衡遭到破坏。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水饮的产生,与土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这就催生出了中医治疗肺痿的一个根本原则——培土生金。

津液损失是造成肺痿的直接因素,但要想补充津液,却不能直接拿水去灌溉,而是要恢复土地吸水、蓄水、蒸腾水液的功能。

仲景一共给出了四张方子,分别是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炙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其中甘草干姜汤重在恢复脾阳的蒸腾功能,生姜甘草汤重在补脾之津液,炙甘草汤重在补充有心悸等更严重的津液损失,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则是偏于祛痰治标之用。

下面就对这几个方子分别展开论述: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这里说了几个症状,分别是咳吐痰涎,遗尿,小便频数,

咳是肺排邪的一个本能反应,这里没有咳说明邪气实或正气比较虚。

大量的涎唾说明脾胃不能气化喝进去的水液,堆积日久从而发生了咳唾现象。

不渴说明本身的津液储存还比较充足,没有出现渴而呕吐或渴而不欲饮的情况。

由于身体中有大量不能气化的水液所以调动了人体下焦排邪系统,不断地通过小便排出一部分水液。

由于不能气化,所以水液就失去了固摄能力,因而出现了不自主的遗尿症状。

在《伤寒论》中也有一张方子,为理中丸,其条文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这里面有几个信息值得我们参考,一个是胸上有寒与肺中寒相对应,可见病位并不局限于肺,“寒”主要是指胸中的水液难以被气化,“热”指的是肺中缺乏津液的邪热,二者可以并存。

二是“理中”,说明这种上焦寒或者肺中寒的本质是在中焦,理中丸由白术,人参,甘草,干姜组成,实际上就是在甘草干姜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补津液和补脾的力量。

服了甘草干姜汤后,渴了(这里不当作消渴解),身体有口渴需要饮水的表现,说明脾阳开始正常运化了。

《伤寒论》中的甘草干姜汤用的是干姜,主要起辛甘化阳的作用,这里的干姜是炮制过的,即现在的炮姜。

干姜被炮制过后就变成了苦味,因此又有苦甘化阴的作用,甘草干姜汤温阳只是手段,让肺中生阴液才是最终的目的。

前文已经分析过了,由于该证不渴,所以目前并不是缺乏津液,只是体内的津液不能运化罢了,因此直接补充阳气(能量)。把体内的存积的津液气化即可。

临床上甘草干姜汤之右寸和右关均偏弱,肺脏疾病和其它脏器不同在于肺脏更注重节律,不管是呼吸节律也好还是布散津液也好,都需要肾气充足、脾土壮盛才能完成其治节功能。

因此如果纯用百合、麦冬一类的滋阴药,实际上治的是结果,患者可能一时得以缓解,但长期的滋腻,造成阳气越来越弱,最终导致手足厥逆阳气消亡。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这个治疗的关键不在于咳嗽,主要是咽燥而渴,用于脾虚不生津导致的咽喉干燥。

它和甘草干姜汤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口渴的表现,

有口渴且吐浊唾说明这时候人体存在伤阴的病机,因此较之甘草干姜汤多了补津液的药。

仲景通常补津液会用姜草枣,但是如果津液虚的比较厉害,就会使用参草枣。

这里是草枣姜和参草枣的合方,方用参草枣以补津液补脾,大量生姜以温升脾气,帮助津液气化。

生姜在《辅行诀》属木中火。《名医别录》中记载生姜

“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除风邪寒热,久服伤心气”,

由“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可知生姜主要作用于人体之上焦,有火曰炎上的特性,故《辅行诀》将生姜归类于木中火。

生姜味辛温,根据《辅行诀》用药理论能补肝散肺泻土。《辅行诀》认为肝脏“以辛补之”,认为肺脏“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认为脾脏“以辛泻之”,

故生姜在甘草干姜汤中的主要作用为补肝、降肺气、疏脾土。

大枣为土中木,能补脾,助肝藏血。《本经疏证》言大枣“本联木火之德成合火土之用”,又《本经》中言大枣“平胃气,同九窍”,木能平土,其性风又善通窍,以其外赤内黄,故能补营血津液。

生甘草为土中金,能补脾,凉润肺金。张锡纯先生认为甘草生用解毒之力大,且有流通之性,常用于治疗初期肺痈,可见生甘草确有培土生金凉润之能。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补中:甘草四两(炙)大枣三十枚生姜三两(切)

阳药: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清酒七升

补津液: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祛邪防滋腻:麻仁半升

“温”者,一是觉得心中有温热之感,为阴液不足虚热之象;

“液”者,为呼吸的时候如有风箱之声,即是水液积聚胸中之象。

除此之外,还有心悸和脉结代的的表现,这里的思路不同于补阳或者补津液,而是从阴补阳,阴阳双运。

也可以理解为生姜甘草汤只是单纯的中上焦津液不足,

而炙甘草则出现了更深层次的津液不足,以至于影响到了心阴,心血不足,则出现了心悸或者脉结代的现象。

因此在生姜甘草汤建中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生地、阿胶、麦冬等阴药,并且用桂枝来启动人体的大循环,以此来补人体所缺失的津液。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二枚(去皮子炙焦)

这个方子的结构主要是桂枝去芍药汤,《伤寒论》用于治疗“下之后,脉促胸满”方,

胸中是心阳与宗气集聚之地,本当是阳中阳,这个时候因为阴邪凝聚导致“胸有寒”而频吐浊唾,以至于不能正常呼吸,则用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因为胸阳被伤,所以去芍药之酸敛苦泄,桂枝甘草补心气,生姜大枣甘草建中补脾。

皂荚为皂荚丸之方义,皂荚是古代的吸痰器,当痰涎壅盛的时候则用皂荚以去痰涎,皂荚治的是病理产物,不是治本之药。

总的来说,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炙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四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以相互对待。

干姜为温太阴之主药,可以直接补充脾之能量不足。

生姜相对于干姜来说兼有散水气止呕的功效,配合参草枣可以更好的补充脾胃的津液,并宣散至上焦。

炙甘草汤更偏向于阴分更深层次的不足,立法综合了甘草干姜汤补阳与生姜甘草汤补阴的组方特点。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以有桂枝去芍药汤作底方,既补津液又补阳,但加了皂荚一味则主要以祛痰涎邪实为主。

这一篇全名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其中肺痿的论治仲景一共就是三个思路,补津液,建中,补阳,

虽然也有咳嗽,但四个方子没有一味止咳药,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这里的咳嗽是肺缺乏津液的“信号”,

因此绝不能见咳止咳,四张方虽然简单,但蕴含了补阳、补阴、阴阳双补、祛邪的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